-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
- 熊红文
- 1509字
- 2021-12-30 16:27:23
编者的话
“上断头台,不是任何其他的玩意儿,而是将一个人拽住,将他活生生地切成两段。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难以忍受。”
死刑问题是刑法领域最为沉重,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在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历史中,它的价值从没有受到过否定的评价,死刑被视为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理性,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判。特别是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对于死刑的否定评价就一直不绝于耳。两百多年来,人们围绕死刑是否合乎人道、是否文明公正、是否具有威慑力、是否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否助长人们的残忍心理、是否符合刑罚目的、是否能防止错判等方面,对死刑的利弊进行了全面评价,越来越多的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
据最新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大赦国际最近几十年的统计情况显示,世界上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要求各成员国除战时外,应当无保留地、尽快地废除死刑。应当说,从刑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及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看,逐步减少直到全面废除死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应当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废除还是保留死刑,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来作空洞的讨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民众传统伦理观念、民众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国情看,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虽然从长远来看,我国也终有一天会实现废除死刑,但没有人能够预知这一天何日到来。我想,每一个法律人,都有责任为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熊红文检察官正是这样一个法律人。他从事死刑犯罪公诉工作十余年,没有使自己沦为一架司法机器,而是始终牢记一名法律人的责任,怀着对人道、宽容、文明、理性的法律理想的追求,对死刑这一生命攸关的法律问题保持着研究与思考的热情,并从与死刑犯的直接接触中,观察死刑犯的内心世界。在这种观察与体验中,他试图寻找解开死刑密码的钥匙,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心得。
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稿时,我首先对这种以办案札记的形式思考死刑的方式感到眼前一亮,因为在浩瀚的研究死刑的著作丛林中,这种由检察官撰写的如此深刻描写死刑犯并将对死刑的思考融汇其中的专著是难得一见的。接下来,当我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看完这部书稿后,我又被书中记录的这些死刑犯的故事深感触动和震撼,有几次我都不得不中断下来,要掩卷沉思一番。虽然,这只是十个普通的死刑犯,但在作者的笔下,这又是十个极不寻常的死刑犯,因为,当他们走上断头台时,我们感觉到的不是畅快的欢呼,而只有沉重的叹息。
为了这份震撼和感动,我要向熊红文检察官道一声谢谢。我希望有更多的法律人和关心死刑问题的非法律人,能体会到这种震撼和感动。我们都知道,我国之所以不能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是因为要改变我国民众根深蒂固的“杀人偿命”的报复观念,远比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要艰难得多。但是,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他的死刑观一定会或多或少有些触动,甚至由此彻底改变。而对于那些从事死刑理论研究的法学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或许就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为他们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最后,我还要向熊红文检察官表达一份由衷的敬意。工作上如他这样勤奋敬业的检察官还有很多,但他这种在纷纷扰扰的功利世界里,以出世的心情做好入世的事业,始终怀抱纯真理想的信念,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的精神却是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的。我想,如果每一个法律人,每一位司法官都如他一样为追求理想的法律王国而努力奋斗,那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然日就月将,更加文明昌盛。
孙 慧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