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纲脉

人生天地间,阴平阳秘,脏腑和调,则疾不加身,探其脉如春风拂面,和缓从容,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尺部有根,一息四五至,此为平脉,健康人之脉象也。余以为其“和缓”两字,最为紧要,以此权度诸病之脉,可了如指掌。人体一切病理变化、正邪斗争致血脉异常波动产生的有别于平脉的脉象,称之为病脉;历代医家对此有深入研究,从《黄帝内经》21种病脉,到李濒湖27种,再到近代分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动、疾等28种病脉,越分越细,越分越杂,由于其中相似脉很多,初学者常有望洋之叹,无从下手。在十余年实践历练中,我逐渐体会到入门学脉“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尽管病脉种类繁多,但诸病脉之变化均在脉位、脉搏快慢、搏动力度、脉体流利度、脉体软硬度五个要素中而已,只要重点掌握这几个点,把诸多病脉缩定为浮、沉、迟、数、有力、无力、滑、涩、软、硬10个提纲脉,不论脉象千变,亦心中有数。现分述如下:

(一)浮脉

1.特点

血脉搏动位于皮下较浅表的部位,轻按即得,重按指下脉感减退,形象描述为“如水漂木,轻取即有”,故曰浮脉,多见于外感表证。

2.脉机

所谓脉机就是脉象的病理变化机理。浮脉之脉机主要为两个方面,最常见一方面为六淫之首风邪夹热寒或带燥湿侵犯人体,致风寒、风热、风湿、风燥袭表,风性轻扬,带邪直入毛窍,体内卫阳迅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气血趋向于肌表防御,脉气鼓动于外,从而出现轻手可得之浮脉。风为六淫统帅,单纯进犯绝少,一般以携他邪共进为多,所以外感病中单纯出现浮脉很少。如风寒袭肌,寒性收引,脉道拘急,故浮紧(紧为指下有收引感);风热袭表,热性奔腾,得风煽动更烈,血管中血流顿急,脉搏次数加快,故脉浮数;风湿入体,湿邪借风开道侵脉,如油入面,使脉体充盈润滑,其脉必现浮滑走利之象;风燥伤人,虽以口鼻空窍为主,但全身肌皮无不累及,燥胜则干,使血脉内津液干涸,脉体因此枯瘪,故脉浮涩难行。另一方面,内伤病体虚,虚阳外越,震动脉管,病情危重,亦可探及浮脉,但浮而重按无力,两尺部无根柢,若以外感论治,误矣。而瘦人皮薄探及浮脉,夏秋脉象偏浮于外,此又不属病脉范围。

(二)沉脉

1.特点

血脉搏动位于肌肉之下,深达筋骨,惟有重按至筋骨间才能体会到脉管搏动,指力太轻根本无法感受到,形象描述为“如石沉水,重按始得”,故曰沉脉,多见于内伤里证。

2.脉机

与浮脉一样,外感内伤均可致沉脉,但沉脉以内伤里证为主。久病脏腑虚损,气血不足,无力升举鼓动血脉,脉沉而无力;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相争于里,气滞、血瘀、痰阻、毒结体内,不能鼓动脉气于外,其脉必现沉而有力之象;至于外感病邪入里直中脏腑,脉显沉象,此乃重症,也需知晓。而肥人肉丰扪及沉脉,冬春脉象敛收于里偏沉,此又为正常现象。

(三)迟脉

1.特点

血脉搏动频率小于正常脉率,每分钟脉搏小于60次以下,至数一息不及四至,形象指述为“一息三至,来去缓慢”,多见于寒证。

2.脉机

寒邪从外侵袭肌表,影响到脉管内气血,血得寒则凝,致血流不畅、心动迟缓,故脉来迟慢,曰迟脉。若风淫推波助浪,吹开玄府,卫阳外御,则必兼浮脉。如果内伤脏腑,寒从内生,则从内引动脉管,阴寒内盛,凝结血脉,体内正气尚强,正邪争斗于内,则脉迟而有力;而脾肾阳虚,心阳不振,无力鼓动气血,则脉来必迟而无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脏腑内热病人,肠管内糟粕与邪热结为燥屎,腑气不通,气血运行受阻,阳极生阴,其脉反现迟而有力之象,若心中认定迟脉一概是寒证,不辨真假,据脉下药,桂附入肚,阳盛立毙。

(四)数脉

1.特点

血脉搏动频率较正常为快,每分钟脉搏大于100次以上,一息可达六至,形象描述为“一息六至,来去匆匆”,多见于热证。

2.脉机

釜中之水,加热沸腾,脉内血流,逢火奔流,无论外感火热、暑邪袭皮入肉,触动脉管,还是脏腑内热亢盛,外逼脉道,脉内气血得鼓动如滔滔江水加速运行,其脉必数而有力;病程迁延,体内阴液耗伤,阴虚生内热,使气血运行亦快,但由于体液亏少不能充满脉管致脉体枯瘪,故其脉数且细无力。

另,临床上常见一些阴盛阳衰的心力衰竭病人,由于要勉强满足机体各部之气血需要,心脏极力搏动行之,就算心肌代偿肥大也在所不惜,心动加快,脉率增速,虽是阴寒之证,但阴极生阳,脉转为数,细按之下,数兼无力,《景岳全书》谓:“数脉之病,惟损最多”,诚不欺我。

(五)有力脉

1.特点

血脉搏动力量强而有力,脉管宽大,血脉充盈,寸关尺部按之有力量,形象描述为:“脉道宽盈,按之有力”,多见于实证。

2.脉机

凡是正气不虚之人,不管邪气从外入侵还是脏腑内生,正邪剧烈相峙,气血壅盛,鼓动血脉,使脉体宽大坚满,搏动有力,其脉来充实,指下有明显力量感,故曰有力脉。如为长病虚弱之人,其脉反现有力之象,“至虚有盛候”,非佳兆也。

(六)无力脉

1.特点

血脉搏动力量较弱,寸关尺部按之无力,脉管松弛,脉道窄小,形象描述为“按之空虚,应指无力”,多见于虚证。

2.脉机

无力脉在气血两虚及脏腑虚损之人常可探及,“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足以运送血液,而血虚或脏腑亏虚致使脉管本身空乏,根本无液可运,顿时心脏搏动力量减弱,验之于脉,现无力之脉象,称无力脉。

(七)滑脉

1.特点

指下脉搏圆滑流利,脉体宽大,往来之间有一种从尺部向寸部回旋滚动的感觉,形象描述为“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多见于湿、痰及饮食内停之证。

2.脉机

不论外湿侵体、饮食入胃,还是脾失运化内生痰湿,同属阴性的病理产物,所以湿、痰、饮三歧一源也,只是变化性状不同而已,阴邪壅盛,气实血充,脉管搏动畅通,故脉来流利无阻挡感,称之为滑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滑者,阴气有余也”,如夹有热邪,致湿热、痰热、食热者,血脉内血流加快,脉搏增强,其脉滑数有力。

妊娠之妇,营卫比平时充实很多,血液下流滋养胎儿,故经停脉滑;妇人经前期气血渐旺,肝主疏泄,故左关肝部脉常滑;而长夏湿气最盛,脉亦偏滑,此三者均为正常生理现象。

(八)涩脉

1.特点

血脉搏动往来不流利,指下有艰涩难行之感觉,脉管短小,形象描述为:“脉来艰涩,如刀刮竹”,多见于燥证、血瘀证。

2.脉机

暑去秋来,湿渐去燥渐盛,燥邪虽为秋邪,我认为其实燥邪真正到达顶峰却在冬季,与长夏之湿相对,“水落而石出者,冬也”,天人相应,人体也是如此。外燥袭脉,使脉管内血流顿失滔滔,体内精血耗伤,津液亏损,则使脉道失润不畅,“燥胜则干”,内外相引,使脉管中血液枯竭,血流艰涩难行,故无论内燥、外燥,其脉必涩,燥证主涩脉。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使脉管内血液循行迟缓不畅,脉道应指有阻滞感,也为涩脉。临证中涩脉常与滑脉相对,只要掌握了流利如珠的滑脉,体会到截然相反很不圆滑流通的涩脉自会心指间生出感应。

(九)硬脉

1.特点

实际上就是弦脉,脉管较硬而长,切脉时挺然指下,直起直落,很容易感知,形象描述为:“如按琴弦,应指坚挺”,多见于肝气亢盛、疼痛、惊吓等证。

2.脉机

实际上硬脉为有力脉太过,脉体坚挺,如按琴弦,俗称“弦脉”,性格外向刚强之人,肝气旺盛,怒则气上,其脉必硬(弦),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脉管,使脉道拘急收缩,亦可现硬脉;或大寒之气逼肌、冰凉之物入胃,伤及心脉、胃肠,寒主收引,脉管及胃肠痉挛不已,致心痛、胃痛、腹痛,其脉必现弦硬之象,故诸痛主硬脉;而骤受惊吓,肝失条达,脉管紧张,其脉亦可现弦硬之象。

老年人血管壁逐渐硬化,脉略硬也为正常,但刚性易折,老人脉宁滑勿硬,笔者发现,脉略滑的老人多长寿。

(十)软脉

1.特点

脉管应指软绵绵,无着力点,血脉搏动力度较弱,脉体短小,形象描述为:“如探棉花,指下松软”,主脾虚湿盛之证。

2.脉机

如果说硬脉为肝亢百炼钢,那么软脉就是脾虚绕指柔,性格内向懦弱之人,脾气常弱,一有七情之忧、饮食之伤、六淫之侵,运化失职,气血无生化之源,血脉气血减少,脉体萎缩,另一方面,脾失消磨之力,致体内湿痰丛生,滞留中焦,故气血虽弱,但得身中病理产物(内湿、内痰)滋润,脉道尚通畅流利,可扪及柔软之脉,曰软脉。软脉主脾虚湿盛(痰盛)证,临诊中扪及软脉,脾虚中必夹有痰湿,单纯脾虚证则以无力脉为多,这是我多年的体会。软脉与滑脉由于感觉较近常常容易混淆,我的鉴别经验是滑脉感觉为往来流利,脉体比较圆润丰满,而软脉为无力脉中带有一丝丝流利之感,脉体拈到指上,全无骨架感,像一摊糊不上墙的烂泥,无处着力。

人无纲常,社会混乱;脉无提纲,切脉无底,十纲脉清,心中了然,浮沉分表里,迟数明寒热,有力无力辨虚实,滑涩分湿燥,硬软明刚柔,知此寒热、虚实、表里、燥湿、刚柔,任凭疾病千变万化,也指下能明。而十纲统百脉,各提纲脉下皆有从属之脉,如芤、革可归入浮脉下,伏、牢可归入沉脉下,疾、促可归入数脉下,结、缓可归入迟脉下,虚、细、微可归入无力脉下,洪、实、大可归入有力脉下,紧脉归入硬脉下,濡、弱归入软脉下……诸病之脉以十纲脉为宗,待十纲病脉烂熟于胸,再以粗返细,纲举目张,细细去研究28种病脉中其他各脉,因有十纲在心,自然事半功倍。

为便于初学者诵记,熟悉此十纲病脉,我参考古今脉籍,抓住其最重要的特征,汇成十纲脉口诀,特记录在下。

十纲脉诀

①浮脉诀:如水漂木,轻取即有。

②沉脉诀:如石沉水,重按始得。

③迟脉诀:一息三至,来去缓慢。

④数脉诀:一息六至,来去匆匆。

⑤无力脉诀:按之空虚,应指无力。

⑥有力脉诀:脉道宽盈,按之有力。

⑦滑脉诀: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⑧涩脉决:脉来艰涩,如刀刮竹。

⑨硬脉诀:如按琴弦,应指坚挺。

⑩软脉诀:如探棉花,指下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