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志
廖祥忠
宋儒金吉父辑有《濂洛风雅》一编,上自濂溪、康节、横渠、二程,下迄宋末,凡近五十人。采其辞、赋、箴、铭、诫、赞、诔、祭、诗、歌、乐府诸体四百数十首,分为六卷。唐良瑞为之序,有曰:“味其诗而溯其志,诵其词而寻其学;言有教,篇有感。”今高宗华先生之诗选,略近其意,而体裁不同,专钞永修诗篇,庶知永修一地,陶铸性情,扢扬风雅。譬如描写云居山胜景的白居易《游云云居山》“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描写鄱阳湖风光的杨万里《过鄱阳湖天晴风顺》“万顷琉璃吹一叶,半簪霜雪快今朝”;写桃花溪幽境的徐素中《桃源石洞》“欲问渔舟在何处,桃花空向洞门开”;描写柘林湖唱晚的李彭《离曲池憩巾口》“野僧亦复稻畦衣,两两三三巾口归”,永修之美景夫复何哉!且所钞诸家,固皆一代之魁杰,人文之宗师,外论其时代,内窥其性情,既已各别不同,其诗论宗旨,亦复相殊互异。然观诗间之胸怀意境,洒落恬淡,则大体相若,可证此乃永修人所共同向往与其共同躬修之所在。
一地之风景故事,不只如现在人眼前所见为一了无生机的故纸堆,而是重峦叠嶂,九曲十幽,悲喜交加地存在于此天地之间。古云作之君,作之诗,一地之人文风貌,水土人情,在散文中可有,在小说中可有,在戏曲中可有,但独在诗歌中有其超脱于人世的礼乐风景,研究中国地理的人向来只做考古般的考据,却不知古物是呆的,而诗歌却是活的。三千年前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三千年后之人读之,亦能体会到前人彼时之心情,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传递,远非一物一证可能比拟。《永修历代诗词选》之作用,我想不仅在永修之文学,更在永修之历史。游历鄱阳湖,读南北朝谢灵运《彭蠡湖》“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一派仙气盎然,只叫人流连于人世之外;读明朝王守仁《鄱阳战捷》“甲马秋惊鼓角风,旌旗晓拂阵云红”,同一地点却见何等金戈铁马,意气干雄!直比史书资料更让人震撼!
《三国志》开篇,杨慎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永修历代诗词选》正当其词!堪堪一部诗卷中的永修史记!
以体例而言,全选虽以出生考证排序,亦无意中巧将陶潜放于了全选之首。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则故事:世传《虎溪三笑图》,远公居江西庐山,送客从来不过虎溪。一日,远公与陶渊明及陆修静谈道,不觉过了虎溪,因相与大笑。虎溪之地因此而名扬,后人来此只愿也得此大笑,我们说以文化人,这才是文化真正的向心所在!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爱看电影,听交响音乐,他们被外部新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却不能谈陶渊明们的诗了。
高宗华先生的这本诗选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收集整理的,期间翻阅了大量古书,全国多家图书馆都去查阅过,每个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为了力求准确,2001年,他曾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天天泡在图书馆里。这些年,他一直抱病在身,条件艰难,但仍能坚持着四方搜集,终成此洋洋洒洒一大集,足见其志!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我想也是和永修的化育分不开的吧!故本序名为诗与志,这志,实是高先生愿为永修的历史与发展尽心竭力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大志!
最后,我想永修本地的年轻人应该读读这里面的诗篇。若摆永修水土之化育,纯以诗求,即失《风》《雅》之遗响。果能忘其为诗,一吟一咏,直向千年艾地中反身默会,则诚如程伊川言:“未读《论语》前是此一人,读《论语》后将会另是一人,此始为善读《论语》。”我意斯选窃亦有意于此,以待读者之善求。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动画及新媒体教育专家,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