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年一瞥:久有凌云志

前135年五月西汉建国71周年之际,窦太后去世,刘彻彻底摆脱了她的约束,便甩开膀子大干他想干的一切。

内政方面。这年六月,刘彻即以“坐丧事不办”为由将许昌免职,提拔田蚡为丞相。同时,将信奉道学、直言切谏的汲黯提拔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主要负责诸侯王及其子孙封爵夺爵等事宜。第二年五月,刘彻又一次亲自面试各郡国推荐出来的人才,并发表重要讲话:

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刘彻在这里大谈治国理想,一是立志学尧、舜,社会发展目标是“成康之治”,不用刑法而把国家治理得“德及鸟兽,教通四海”;二是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与自然和谐,使“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让祥瑞并出,河洛出书;三是要让肃慎、氐羌等夷狄臣服,四方来贺。要求应试者围绕这三大目标,谈谈自己的意见建议,写成文章,他将亲自审阅。

董仲舒再次应试,他没有辜负刘彻的期望,系统深入地谈论关于“大一统”“天人感应”“独尊儒术”三大理论。对此,刘彻是满意的。然而,由于某些意外的原因,对于这次应对的百余人“皆请罢”,包括董仲舒只是回江都相之位,而没能留在中央机关。

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彻实际上没有全部采纳。实际情况是:在尊儒前提下,“悉延百端”。其尊儒活动主要是前136年至前124年这12年时间,一是以儒学取代黄老之学,二是设五经博士,三是从太学中选用人才。前124年之后的刘彻所作所为越来越像法家。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有两点,一是称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二是称他“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好贤不倦”,应该是很中肯的。

对外方面。前135年对匈奴还是“友好”的,所以他们又派人前来请求和亲,刘彻交由大臣们讨论。大行令王恢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他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御史大夫韩安国则说:“派兵去千里之外,不易取胜。现在匈奴马草充足,很难控制。我们占了它也不能算开疆拓土,虏了其民也不能算强大。况且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强风到最后连雁毛也卷不起,等它衰竭了再用兵为好。目前,还是继续和亲为宜。”群臣多数附和韩安国,刘彻只好同意再次和亲。

然而,刘彻心里很不甘愿,这从当年他刚继位不久就招募勇士出使西域就能看出端倪。为了提高战争胜算,刘彻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其方略之一,就是把臣服匈奴的西域诸国拉拢过来,“断匈奴之右臂”。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想,早在前138年就派张骞出使西域。

前133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豪族聂壹通过大臣王恢上言,建议诱歼匈奴。这一次,武帝坚定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汉朝调集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谷。聂壹诱匈奴十万骑前往马邑,距马邑百余里时,单于看到牛羊遍野,却无人放牧,不禁心中生疑。他抓获一个汉军吏,从他口中得知武帝的计划,立即杀死聂壹,掉头撤退。“马邑之谋”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大幕。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武帝令汉军分四路出击,每路一万骑,围剿匈奴。汉匈战争正式开始。直到前87年刘彻去世,这年冬匈奴还入侵朔方,杀掠吏民。总之,刘彻出了几口恶气,取得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但并未制伏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