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十九大之后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和落实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

从产业层面,主要是关注三结合,包括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结合、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结合、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以及具体的十个方向,包括5G、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报告提出“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三个方面原因,我们认为尽管需要时间,但这次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乐观可期。一是要素禀赋结构。“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技术人才红利以及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和配套产业链,为技术赶超提供了基础。二是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企业创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换技术来缩短赶超的时间。三是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们在很多领域成功的经验,政策支持,尤其是巨大的资本投入有助于创新。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先进制造的基础条件是具备的。

(二)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的实质是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是相对、渐进、渐变、逐步的过程,是如何推动其向高质量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国不同地区的地情不同,也有各自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一是与发展全局有关的高质量,二是与局部转型升级有关的高质量,三是不能脱离中国以及国内各个地区的历史起点去看待高质量,四是产业适度发展、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更好地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在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方面的自由流动,但是劳动力的流动障碍太大了,要想办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迫切的问题是转变政府行为。

通过乡村振兴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否定城镇化,也不是要抑制城镇化。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形成一种功能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坚持城乡的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此外,需将城乡协调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单纯依靠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难以解决农村的脱贫问题,农村的脱贫必须与城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

(三)金融市场与风险控制

通过对比国内外世界500强和国内企业500强,我们发现各经济强国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因此要研究如何把金融的“脱实向虚”问题,转向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体系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债务堆积,这是一个高阶、动态、变化的过程,应采用一些非平衡措施。目前,中国金融市场高杠杆的情况比较突出,发展间接融资的空间有限,间接融资的发展,特别是银行贷款的发展,只能增加全社会的杠杆。因而,未来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存量的结构调整,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此外,处置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问题,不应只盯着宏观杠杆率,而应该注意降低微观和交易杠杆率。目前投机过度,应控制投机,严格监管金融杠杆率,根据中国特色设计,找到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更为贴切的模式。

发展资本市场要有新思路,平衡金融市场发展与风险控制。从观念上来看,发展资本市场就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发展资本市场不能局限于股市,应当高度重视长期信用机构的建设,特别是权益性的投资。对待金融创新,也应有所甄别。我国很多金融创新是在影子银行的名义下进行的,其实质是把债务性资金转换为权益性资金。对于影子银行等这样一些金融创新,需坚持科学的态度,清醒甄别,推动其健康发展。

(四)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有自身的独特特点。一是中国经历的现代化是浓缩型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是自然型现代化。二是新时代国际发展应当从小经济体战略向大国战略转变。小经济体战略是依靠出口。大国战略需要面对出口和进口的位置转变,依靠进口,让世界对中国产生依赖。国内目前对产业链控制能力不足,产业转移要把握好价值链的高端部分本地化的问题,流失的应该是生产环节,而不是研发环节。三是未来10年中国将经历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转换。

此外,需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我国国内整个消费市场规模比美国大30%左右,日本国内市场狭窄无法依靠内需市场,中国内需庞大,内循环的动力和潜力是有的,要看怎么去发掘。基于内需的发展应该是思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线索。高质量发展解决不了经济周期问题。

(五)收入差距

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还要着力解决微观层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行业、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让行业、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推动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进一步下降。

(六)生态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要实现绿色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政府惩治性政策、引导性政策、舆论,提升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意识。例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发挥不同功能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及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施生态安全战略,为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山等划出红线,不搞大开发,只搞大保护。

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与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等彻底脱钩,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量明显改善,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通过引导性政策,如通过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绿色生产、居民绿色消费。让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绿色经济国家。

(七)政府职能与激励

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且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特别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政府应该一是要建立一个好的体制,二是要按照新的要求全面检查自己的职责,做好竞争政策。

一是理清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在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基本的社会保障上下功夫,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上下功夫。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上,政府的责任是保好基本,市场的责任是给大家更多的选择,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如在教育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基础科研方面,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会有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才会有一个技术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市场。

当前各地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政策,鼓励科技创新、鼓励高技术产业。但总体来讲效果并不好,效率也不高。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一个公平竞争的高效率的市场”。

二是调整激励机制。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需实现地方政府激励导向的转变。高增速激励导致的问题包括:①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②政府驱动的投资占用资源,使得其他部门的要素成本上升,挤出民间投资。

需要思考如何让地方政府通过激励来支持高质量的发展。第一,强化本地的激励:使企业、居民在经济决策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第二,调整自上而下的激励: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激励,另一个是来自本地的激励:①可考虑将对GDP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改为地区收入总值的考核。②能否更加强调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税收上面,由生产地向消费地转变。③更加强调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④可能需要更加重视企业和居民的主观感受。⑤除了考核,也要防止数据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