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讲透孙子兵法(全4册)
- 华杉
- 1943字
- 2024-11-04 13:39:16
18 多算、少算和无算的差距
原文
夫①未战而庙算②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①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② 庙算:古代打仗前,会在庙堂举行仪式,讨论作战计谋。
译文
未开战时,就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我方获胜条件充分;打仗前就预计不能胜利的,是因为我方战胜的条件不充分。条件充分的一方会获胜,不充分的一方不会胜利,何况那些没有获胜条件的呢?所以不用实际打起来,我根据这些,就可以预见到胜负了。
历史故事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一系列战争。这场争斗,最终以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作为结束。
项羽出身于楚国的名门,自小跟随叔父项梁东征西战,学习了很多作战本领。后来,他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成为秦末义军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各路诸侯都臣服于他。刘邦跟项羽比,条件就差得太多了。刘邦原先只是担任一个亭长的小官。一开始他投奔项羽,之后与项羽一道,名义上听命于楚怀王。
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的路程比项羽短,所以他先一步进了咸阳。事后,项羽不满刘邦抢了自己的功劳,想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可临时又犹豫不决,让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跑了。秦国灭亡后,项羽把刘邦分封到了偏僻的巴蜀,刘邦屈就于汉王的封号,在封地内招贤纳士,壮大自己,随后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反攻关中地区。经过几番激战,刘邦与项羽达成和议,划定界限“中分天下”。之后,项羽依约东撤,刘邦却率军追击。最终,汉军在垓下包围了楚军,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已尽归汉军,于是拔剑自刎。
勇猛善战的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看似是刘邦一步步阴谋诡计的效果,其实是刘邦在“五事七计”方面全部都胜过项羽的必然结果。
项羽
秦末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项羽指挥的巨鹿之战,是灭亡秦国的关键一战。之后,他自称西楚霸王,强盛一时。但因为性格原因和一系列战略失误,他最终被刘邦所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格,自刎于乌江旁。
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乱世中逐渐壮大,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战胜了最大的敌人项羽,统一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对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华杉详解
孙子的这一段话,是对第一篇《计篇》的概括,也就是对“五事七计,十二诡道”的概括。其中,“庙算”算的就是“五事七计”,庙算没有胜算就不打,韬光养晦,继续准备;庙算算赢了再兴师动众,到战场上去见个分晓。等上了战场,才开始使用计谋。
所以“五事七计”是战争的基本面,是最根本的实力和战略,而“十二诡道”都是奇谋巧计,是“招数”。这些招数往往很精彩,最能让人津津乐道,引发无数四两拨千斤、贪巧求速的“奇迹”。但是做任何事,奇谋巧计都不是本质。刘邦赢了项羽,每一步都有奇谋诡道,但本质还是“五事七计”的全面领先。从入关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开始,刘邦就已经甩开项羽几条街。这一点从前文韩信选择刘邦而不选择项羽的故事上,也可见一斑。
中国历史上奇谋诡道第一人是诸葛亮,他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怎么打也赢不了,因为他的庙算、“五事七计”根本都没有胜算。所以司马懿骂他逆天而行,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踏踏实实把作业做好,把笔记记好是“五事七计”;指望考场上超常发挥是“诡道”。但超常发挥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超常发挥还是要以平时的学习为基础。所有真功夫和成绩,都是靠时间和汗水积累的,这道理比奇谋诡道听着要乏味枯燥很多,却是真正常胜不败的技术。
名家注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李笙注:“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
《计篇》全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