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 (意)马西莫·莱昂内
- 571字
- 2020-06-25 02:49:47
3.2 悲剧与仪式
我和大多数欧洲公民一样,对2015年1月7日发生的悲惨事件感到痛心。我在里昂当客座教授的时候,巴黎恐怖袭击的新闻听起来离我更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超现实。我对巴黎非常熟悉,曾无数次地在恐怖袭击发生的街道上慢跑,这令人难以置信。然而,随着报道和评论数量的激增(我用好几种语言进行媒体监测),我竭力保持自我冷静,把自己分为两个自我,不去分析那些令我无法承受的事件,而去分析事件背后的话语。当恐怖分子被法国警察的特种部队包围时,我不禁自问:从当今世界接收新闻的常规模式来看,在新闻再现之前需要多长时间?事件发生后多少天,这些反复出现的声音才会浮出水面,并为发生的事情提出解释性网格?
答案很显然,立即或几乎立即,在这令人震惊的消息发布几小时后,刻板的解释模式开始出现。就此我开始怀疑,正如我在本章所怀疑的:报道的关键是不是不在于这些被接收的内容,而是其内部结构?报道的内容确实看起来如同小说,因为它反映的情况似乎闻所未闻。然而,这种信息接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仪式。我的研究并非指向新闻媒体中开始流行的复杂评论,军事专家与形而上学的哲学家等专业人士的介入,而是指向匿名而又分散的新媒体——社交网络上的评论,以及关于评论的评论。我会将这些解释图示化,并提出问题:他们反复地例示2015年1月巴黎恐怖袭击等悲剧事件的反应,是为何?又出于怎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