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 崔振邦
- 2011字
- 2020-07-09 15:57:52
六、读懂婴儿的哭与笑
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
——康斯坦丁诺夫
哭和笑是人类情感的流露,可以说是代表两种相反情感的最基本的表情。一般情况下,笑通常被认为是高兴愉悦的外在反映,而哭通常被认为是悲哀痛苦心理的外露。
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利伯曼认为: “在孩子诞生的第一年,要学会对他的啼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这是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基本途径之一。”[1]婴儿刚出娘胎就会哭,不过这个时候的哭是假哭,因为刚生下来的婴儿还谈不上有伤心事,可以说,还不懂得哭。但婴儿出生后如果不哭,大人和医生就会着急。因为新生婴儿的哭意味着他呼吸运动的开始,不哭表示不呼吸。因此,每个婴儿出世以后都要哭上几声,等到呼吸活动运作正常,就会停止哭。随着婴儿逐渐步入人生轨道,哭和笑通常会成为婴儿表达自己感觉、感情的两种最直接的手段。对家长来说,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读懂孩子的哭和笑。
对婴儿来说,孩子的哭有时候是因为饥饿,有时候是因为寒冷,有时候是因为感觉太闷。家长要善于发现,区别对待。
年轻的妈妈带着刚满九个月的琪琪到门诊部注射疫苗,刚进门,琪琪就盯着医师看,不一会儿琪琪的面部表情就开始僵硬,眉头紧缩,接着就放声大哭。这一哭便一发不可收拾,任谁也无法安抚,直到琪琪被抱离门诊部,哭声才停下来。后来发展到一见陌生人就哭,而且很黏人,妈妈一走开就哭。医师说,这就是典型的认人时期的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许多父母都知道,婴儿动不动就会号啕大哭,这常常使得年轻的爸爸妈妈要么担心不已,要么心烦气躁。实际上,婴儿的号啕大哭对释放孩子体内积聚的不良情绪能量,调节机体和情绪平衡是非常有效的。
美国生物学博士福雷曾雇佣了一批自愿受试者,组织他们观看令人悲痛欲绝的戏剧或电影,并叮嘱他们在伤心痛苦时,把事先发放的一种特制的试管放在眼睛下面,把眼泪收集起来供他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福雷博士发现,一个正常的人在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通常是0.1~0.2毫升,一场号啕大哭,眼泪会流出1~2毫升。
不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流出的眼泪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能使情绪不良者的血压升高,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在面对婴儿的号啕大哭时,年轻的爸爸妈妈要仔细找原因,不要太担心,也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厌烦,要冷静对待婴儿的每一次大哭。因为孩子哭的行为往往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孩子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就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是因为寂寞,也可能是感觉到痛或热。父母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感受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对于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哭无非是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
“笑是人类的特权”,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笑只有人类才有。孩子出生后五六个星期就会对逗他的人展开可爱的笑脸。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笑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对生长发育也大有益处。因为孩子在笑的时候,面部表情肌、胸腹肌都要参与活动,使心脏获得更多血液,增加肺活量,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食物,同时还能排出消化道废气,保持大便畅通,防止便秘。
人们常常认为,笑是心情愉悦的自然情绪流露,然而,在某些情景下,人也不由自主地发笑。现实生活中,笑有好多种,有正常的主动发笑和一些被动的反应性发笑,当然也有一些不正常的狂笑、滥笑。对孩子来说,主动的笑较少,而反应性的笑比较多,也就是说,孩子的笑受外界刺激的成分比较大。一些家长喜欢看到宝宝可爱的样子,就对宝宝进行咯吱、搔痒,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发笑。或者自己扮演一些角色与动作,让孩子观看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让孩子情不自禁地发笑。常听大人们说,会笑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这种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会专注地看着逗他的亲人,模仿并学会以微笑应答,这其实也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一种交流。
笑是测量孩子智慧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孩子爱笑,容易形成活泼开朗、与人友善的良好个性,也会为长大之后形成心胸开阔、幽默乐观的性格打下基础。家长可以尝试用一些办法(注意不要伤及孩子身体)在不影响孩子休息的情况下,逗孩子发笑。有一首儿歌唱道: “有个小孩怀里抱,粉面团团长得俏。一逗他一笑,两逗他两笑,不逗他不笑,老逗他老笑。”不失为孩子爱笑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向父母们提出了几个改善孩子情绪的小建议,笔者复述如下,希望这些建议能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首先,家庭和睦,才能给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当爸爸妈妈之间出现问题时,请尽量关上门解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要迁怒于孩子。
第二,别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下班回家换一个笑脸,因为父母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孩子。请记住: 孩子在家苦等一天,一定希望看见父母的微笑,而不是一张苦瓜脸。
第三,最重要的,也最难坚持下来的是: 每天逗孩子大笑一次。万一做不到,挠痒痒、做鬼脸都可以。[2]
[1] [美]卡瑟·希尔,继弘编译: 《怎样让孩子与您谈心》,《演讲与口才》,1998(12)。
[2] 李静: 《每天逗孩子笑一次》,山西新闻网·育儿宝典,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