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 崔振邦
- 1907字
- 2020-07-09 15:57:52
十四、让孩子从容优雅地成长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小儿精神科申教授写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长》,反对早期教育,因为他每天看到数十名由于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去就诊。
如今一些家长教子心切,正在争先恐后、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地教子女早日成名成家,其甘当“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但也令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合群交友能力、不怕困难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心的培养,让他们一心一意地读书、作画、写诗、弹琴、唱歌……以便早日成名,出人头地。有的为了让孩子上镜头、成童星,不惜重金拉关系、找路子;有的为了让孩子在形形色色的大赛中获奖,不遗余力请名师辅导,甚至有的家长还自己代笔捉刀。
爷爷奶奶带大的聪聪身体强壮,见多识广,小脑瓜很机灵,聪聪的妈妈为此很省心。可是有一天,几个外地旅游来的老同学参加聚会,说到张三的女儿绘画拿了大奖,李四的儿子钢琴已经考取了等级,王五的女儿舞蹈参加晚会彩排,聪聪的妈妈再也坐不住了。她想,聪聪和他们的孩子一般大小,马上就要上学了,可孩子还没什么特长,到了学校比别人家的孩子低一头,那可就惨了。她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物色辅导老师。现实生活中,像聪聪妈妈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有句名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卢梭的话至今仍有很深的警示意义。
我们帮助孩子成长一定要坚持和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美国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 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甲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教养;乙组从3个月开始就进行早期教育。每隔15个月测验一次。最初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平均智商确实高出其他孩子15%。然而长期跟踪测验发现,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有些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以后,优势就逐渐丧失,而那些在常态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赶上来了。这说明,孩子的成长要顺其自然,父母也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目前,国内有一些大城市开始选用从美国引进的数学、英语、语文、天文、经济、自然、钢琴、芭蕾等课程,组建“天才宝贝幼儿EMBA课程班”(E代表早期Early)。这些课程是专门为3~6岁的孩子开设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邓伟志教授认为,家长不该过早给学龄前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太多的期望,也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的钱财,其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
中央电视台2002年11月27日的“科学育儿”节目播出了韩国宝宝姜慧慜在中国的生活,现将有关内容辑录如下:
韩国宝宝姜慧慜在一个半月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现在已经快两岁了。爸爸在一所国际学校教跆拳道,妈妈除了每周三天教语言外,绝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女儿身边。
在韩国的传统家庭中带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职责,通常小孩子会在母亲身边长到四五岁才上幼儿园。母女在家时,会像朋友一样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就教慧慜如何与别人相处。
由于处在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慧慜能自然地使用中文和韩文,中国的童话书和韩国的童话书都是慧慜的最爱。
采访:妈妈——“这是韩国的书,这一本——这是农夫,这是黄牛,两个黄牛怎么叫呀?噢——哞,噢——哞地叫,这种书有助于使孩子的口齿伶俐。这是她从小看的中国书,她从书上知道了吃饭,还知道爸爸上班。”
与中国的父母不同,慧慜的爸爸妈妈并不急于让自己的宝宝学习某项特长,而是给宝宝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让她自然地成长,他们认为善于发现孩子长处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采访:妈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做妈妈爸爸的,应该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我觉得我的孩子有好奇心,观察能力很强。有一天,我们带他出去玩,有两三个姐姐踢毽子,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孩子没有跟着我们过来。我们回头时才发现,她一直在那里看,看了半天,她开始学,然后就开始和她们一起踢。”
我们发现,慧慜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很强,这和父母不给她束缚有很大关系。高兴的时候慧慜会唱歌,有时候还会学爸爸的样子打跆拳道。尽管姜信荣夫妇的房子不大,但是他们还是为宝宝布置了一个小天地,在父母的呵护和小朋友的友爱中,小慧慜的童年多姿多彩。
与中国大多数的年轻父母一样,姜信荣夫妇经过了自己的奋斗,才有了稳定的生活,一家三口已经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他们要在中国继续生活下去。让孩子自然成长是他们的教子观念,这或许对许多的爸爸妈妈也是一个借鉴。
[1] 卢梭: 《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