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 崔振邦
- 1341字
- 2020-07-09 15:57:52
十七、让美德成为孩子的第一张名片
在道德领域内,家长和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儿童生长中的小天地尽可能富于足以形成较好的个性的因素,并排除其他的因素。
——沛西·能
《伊索寓言》中有一篇“做贼的小孩与母亲”的故事: 一个小孩从偷一根针而得到母亲的表扬开始,每次偷了东西回家总会受到母亲夸奖,日久天长成了强盗,犯了死罪。他终于醒悟,是母亲一次次的纵容与误导害了他,于是在临刑前把母亲的耳朵一口咬掉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指路、引路责任;父母教孩子懂得怎样做人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农村有一句俗语“做贼偷瓜起”,说的是一个人成为盗贼往往是从偷吃别人的一个小瓜开始的。我国古代就有“教子之道贵以德”的提法,历史上著名的“岳母刺字”“国王奖四母”都是教子以德的模范。而在现实生活中,教给孩子良好的品德,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重视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开发孩子的智力才是首要的。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有点小毛病也没啥,树大自然直嘛!甚至把教子以德的任务交给学校。苏格拉底说过: “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美,就都系于智慧;所以推论下来,智慧就是使人有益的东西。而美德,我们说,也是有益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结论: 美德是智慧。”[1]
研究结果表明: 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发展,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是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具有共同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又明显打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中国的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往往认为孩子是私有财产,是用来完成传宗接代的,而不能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从情理上无法将孩子置入社会中去,也无法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到社会中去看待。
有一个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老年得子是人生的乐事,这位老人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他看见儿子喜则喜,儿子悲则悲,一切都顺着孩子。孩子到四五岁时,由于父母溺爱,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不高兴就骂人打人。到十七八岁时,年纪大了,胆子也大了,常常偷他父亲的钱到外边赌博,一掷千金,毫不在意。父亲知道了,当众大骂他一顿。儿子不但不听,反而骂他父亲:“你死都不会死,还要来骂我,你当心点,我迟早要杀死你。”父亲听到儿子这么说,虽有点担心,但总是不大相信。不过也不能不防备。这天夜里,父亲把一只小斗桶放在床上盖上被子,像是有人睡觉。他躲在暗处观察动静。果然半夜儿子摸进屋来,举起大斧朝床上猛劈下去。儿子以为砍死了父亲,马上逃跑了。
十几年以后,这位老人已有八十多岁,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思人,百感交集,虽恨儿子无天良,但也仍旧希望他回来。一天,老人正在桑园散步,忽有一年逾三十的农夫走过来,对他说:“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弄弯。”老人笑嘻嘻地回答道: “老弟!老桑枝哪里还能弄得弯呢?”农夫说: “不错,不错,弯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老人听到这话,不觉顿触旧恨,泪珠点点,泣不成声。原来这位农夫就是他那失踪了十几年的儿子。见到儿子,老人也终于醒悟过来,悔恨地说: “我的儿呀,你以前要杀我哦,是我从小教你的缘故呀!”[2]
[1] 成尚荣: 《为智慧的生长而教》,豆丁网·商业案例库,2014-04-14。
[2] 陈鹤琴: 《家庭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18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