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 崔振邦
- 1517字
- 2020-07-09 15:57:52
十九、抓住教育的黄金时机
机会是极难得的,但它具备成功的三大条件,那就是: 像鹿一般会跑的腿,逛马路的闲工夫和犹太人那样的耐性。
——巴尔扎克
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前人所谓的“遇物则诲”就是要求遇到什么东西,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东西进行教育。家长要有一双充满关爱、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每一个生活环节都变成施教的好机会,鼓励孩子去听、去说、去看、去做。要善于发现最好的教育时机,争取更大的教育效果。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个叫“火候”的词语,说的就是最佳时机、黄金时机,也就是“关键期”。
“关键期”的提出有一个故事。
1935年,奥地利动物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小灰天鹅从蛋壳中爬出来后,将首先看到的动物当成是自己的妈妈。如果是母鸡孵化它出壳的,它就会把母鸡当妈妈;如果出壳时只有洛伦兹在旁边,它就会把洛伦兹当妈妈,他走到哪儿,小灰天鹅就跟到哪儿。
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在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动物的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关键期”。当现代教育学家把动物实验引申到孩子的教育中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等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这个重要的时机同样显得非常重要。[1]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在抓住恰当时机的基础上,创设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孩子不爱学数学,家长不妨领着孩子去集市购物,让孩子自己算账、自己付钱;如果孩子不喜欢写作文,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名胜景观游览一下,让他们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奥妙与人文景观的魅力,使他们心有感触;如果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贫困的地方走一走,看看这些地方的人生活的艰辛……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给儿子写过这样一条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像于钱,外圆内方。”[2]他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一次,黄炎培先生故意把鸡毛掸子扔在过道里,然后叫他的几个子女上楼来,想趁机观察和考验一下他们是如何行事的。结果,大女儿绕道上前,儿子一跃而过,另一个女儿一脚将掸子踢到旁边。其间,黄夫人听说楼上的事,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见地上扔着个鸡毛掸子,便顺手拾起,放到原来的位置上。黄先生一直观察着几个人对待鸡毛掸子的态度,直到此时,他指着几个孩子批评道: “你们几个‘死囡’没规矩,看到东西乱扔竟无动于衷,倒是你们的母亲做出好样子。”黄先生不失时机的教诲,黄夫人的榜样示范,给孩子们极大的触动与教育。
著名科学家斯蒂文·格伦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力令世人惊叹。有人问他: “您为什么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他认真地答道: “这与我母亲的引导有关。”在格伦的记忆中,他两岁时,不小心打碎了一瓶牛奶,牛奶流了一地。他吓得直哭,不知怎么办才好。妈妈闻声来到厨房,既不责备,也不训斥,而是幽默地对小格伦说: “看你制造了多么棒的垃圾!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打扫前,你愿意在这漂亮的‘奶河’里玩一会儿吗?”在妈妈慈爱的目光中,小格伦兴高采烈地玩了足足十分钟。然后,他愉快地跟妈妈一道把地板打扫干净。最后,在妈妈的启发和指导之下,他学会了如何用小手握住奶瓶,也从中找回了自信。这件事在斯蒂文·格伦的脑子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显然,妈妈的这次激励,既教会了格伦自强自立,开发了他的情商,又教会了他拿牛奶瓶的方法,训练了他的智商。
找准和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采采荷: 《怎样培养习惯》,《文萃》,2006-03-06。
[2] 陈阿夫: 《黄炎培给儿子的座右铭》,《应用写作》,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