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诊治IgA肾病的经验

IgA肾病是指一组以肾小球系膜区的显著的IgA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目前有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多数学者倾向于属免疫复合物性肾炎。IgA肾病大部分的病例无症状,部分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的症状,极少数为肾病综合征症状。通常临床经过缓慢,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常规检查可见肾性红细胞尿和(或)蛋白尿。
根据IgA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归属于“尿血”、“腰痛”、“水肿”、“肾风”、“虚劳”等范畴。邹燕勤教授于1990年即在《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谈了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最初认识。随着肾活检的不断普及,现已明确IgA肾病是进展性疾病,发病后每10年约有20%的患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约半数患者诊断该病后20年到达终末期肾衰(ESRD)或尿毒症,IgA肾病现在仍然是我国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发病。因此,应重视IgA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尽量延缓IgA肾病患者肾功能的恶化,是减少尿毒症发生的关键所在。对于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一、病因病机
IgA肾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理失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湿瘀内生,虚实夹杂而发为本病,常见病因有:①禀赋不足;②感受外邪;③饮食失节;④劳倦过度;⑤五志过极;⑥久病之后。
IgA肾病病位在肾,涉及肝、脾、肺,本虚常为气虚及阴虚、气阴两虚,标实常为湿、热、瘀。本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因,是必要条件;标实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体现病情发展的主要病理因素,是外因。本病日久,迁延不愈,由气虚、气阴两虚可致阴阳亏损,气血俱虚,标实可演变为湿、热、瘀诸邪胶结内蕴而化为浊毒,导致肾元虚衰,浊毒内蕴之重证,演变为肾劳。
二、辨证论治

1.风热犯肺证

证候:咽痒肿痛,咳嗽痰粘,恶寒发热,口干而渴,肉眼血尿,尿色鲜红,或小便灼热黄赤,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浮数。本证是由于外感风热,犯肺侵肾,邪热灼伤肾络所致,以咽痒肿痛,尿血鲜红,脉浮数为中心症状。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银翘散合玄麦甘桔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5g,桔梗6g,竹叶15g,芦根30g,玄参20g,麦冬15g,射干10g,白茅根30g,生甘草6g。咽痛甚者,可予锡兰散吹喉。

2.血热妄行证

证候:突然出现血尿,尿血鲜红量多,或小便黄赤灼热,口渴喜饮,心烦面赤,口舌生疮,夜寐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本证是由于热病或肝郁化火,热迫血行而致,以尿血量多,口渴喜饮,舌红脉数为中心症状。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生地20g,小蓟15g,通草6g,淡竹叶15g,藕节20g,山栀10g,石韦30g,蒲公英20g,丹皮15g,白茅根30g,紫珠草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5g、玄参20g通下养阴。

3.脾虚湿热证

证候:面色不华,体倦乏力,纳呆便溏,口干口苦,尿血以镜下血尿为主,或有蛋白尿,面肢浮肿,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本证常因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脾虚运化失职,统血无力,湿热内蕴所致,以纳呆便溏,舌苔黄腻为中心症状。
治法:健脾摄血,清热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15g,生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5g,苡仁20g,砂仁6g,泽泻15g,车前子(包煎)20g,荠菜花30g,茜草15g,陈皮10g,白茅根30g。尿蛋白多者,加全蝎6g、制僵蚕10g、石韦30g祛风利湿,降尿蛋白。

4.肾虚湿热证

证候:精神困惫,腰背酸痛,尿血色淡,小便频数,遇劳加重,余沥不净,有涩痛,口干渴不喜饮,面浮足肿,舌淡红,舌体胖,苔薄黄腻,脉沉濡数。本证为肾气虚损、气化乏力、湿热下注所致,以腰背酸痛、小便频数、苔薄黄腻为中心症状。
治法:益肾固摄,清热利湿。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山药15g,生地20g,山茱萸12g,菟丝子20g,茯苓20g,牛膝15g,泽泻15g,仙鹤草20g,槐花20g,车前草20g,白茅根30g,生苡仁20g,蛇舌草30g。尿蛋白明显者,加鹿衔草30g、益智仁20g、金樱子20g补肾固涩敛精。

5.气阴两虚证

证候: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患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镜下血尿,劳则肢肿,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本证为IgA肾病日久,正气受损,或失治误治,气阴耗损所致,以少气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为中心症状。
治法:益气养阴止血。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常用药:太子参20g,生黄芪30g,百合20g,山药12g,山茱萸12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20g,麦冬15g,牛膝12g,白茅根30g,墨旱莲12g,茜草根20g。面肢浮肿者,加猪苓20g、玉米须20g淡渗利水;尿中红细胞显著者,加乌梅炭20g、侧柏炭20g收敛止血。

6.肾虚瘀阻证

证候:反复镜下血尿,久治不已,或尿中夹有紫黯血块,面色黧黑或晦暗,腰背酸痛,双下肢水肿,或腰痛剧烈,舌质紫黯,脉细涩。本证为久病肾虚入络或离经之血未及时消散而阻于脉络所致,以腰痛明显、病程长久、舌质紫黯为中心症状。
治法:益肾活血止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常用药:当归12g,赤芍20g,熟地12g,川芎12g,太子参20g,益母草15g,琥珀粉(另冲)6g,参三七粉(另冲)6g,怀牛膝12g,红花10g,茜草20g。腰痛甚者,加土鳖虫10g、水蛭6g破血行瘀止痛;尿蛋白多者,加全蝎6g、地龙10g、石韦30g祛风清利降尿蛋白。
三、临床求真

1.论治首辨虚与实

IgA肾病临床常表现为急性发作型肉眼血尿和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治疗前者以邪实证为主,后者以正虚证为主,祛邪常用治法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凉血,扶正常用治法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肾,而对于反复发作型者,则扶正祛邪并举,发作阶段以祛邪实为主,缓解阶段以扶正虚为主,但在整个病程的治疗过程中应时时牢记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具体治疗措施的应用遵循补虚不恋邪,祛邪不伤正,保护患者的肾气不受损,以利长期维持正常肾功能。
邹师在20世纪80年代末将本病治法根据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概括为11法:①疏风清热,适用于风热犯肺证,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白茅根;②清心导赤,适用于心火下移证,方选导赤散;③清泄肝炎,适用于肝火内炽证,方选加味逍遥散;④清热凉血,适用于血热妄行证,方选小蓟饮子;⑤健脾清利,适用于脾虚湿热证,方选自拟健脾清利方(太子参、茯苓、苡仁、白术、生甘草、赤小豆、石韦);⑥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血双亏证,方选归脾汤;⑦补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方选自拟方(太子参、黄精、麦冬、甘草、生地、怀山药、玄参、茯苓、丹皮、泽泻、百合);⑧补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证,方选补阳还五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参、芪;⑨养阴活血,适用于阴虚血瘀证,方选自拟方(当归、赤白芍、熟地、太子参、益母草、琥珀粉或参三七粉冲入);⑩补肾解毒,适用于肾虚夹毒证,方选自拟方(生地、山萸肉、怀山药、墨旱莲、黄柏、知母、板蓝根); 补肾益精,适用于肾虚精亏证,方选无比山药丸。

2.治疗重在肾脾肺

IgA肾病的病位在肾,但临床的疾病发生、发展常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状态有关,治疗过程中如能重点关注此三脏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效果。肺气失治常伴见咽痒咳嗽,或咽喉肿痛,治疗分为清热利咽和养阴利咽两大法,前者以咽部红肿明显为辨证要点,常参以射干、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蚤休、牛蒡子、黄芩、山栀;后者以咽部黯红,肿痛不明显为辨证要点,常合用南北沙参、麦冬、玄参、芦根、生地。脾失健运常伴见纳少便溏,苔薄或腻,治疗分为健脾助运和健脾化湿两大法,前者以纳少苔薄为辨证要点,常施以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苡仁、焦谷麦芽、焦楂曲;后者以便溏苔腻为辨证要点,常配合车前草、凤尾草、马齿苋、生苡仁、芡实、白扁豆、怀山药。肾失气化常伴见腰膝酸痛,肢体浮肿,治疗以益肾清利为大法,常加以补肾药和利湿药配伍,如怀牛膝、川断、桑寄生、山茱萸、杞子、石韦、车前草、白茅根。
邹师在20世纪80年代曾用基本方合辨证分型治疗本病40例,总有效率为80%。基本方为:荠菜花30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灵芝30g。以上剂量为1日量,每日1剂。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8个月。

3.病久参治脏腑痹

IgA肾病久治不愈,正气愈虚而邪未消退,标邪乘虚入络,致风邪、湿邪、痰浊、瘀血相互胶结于肾络,进而肾元亏损,湿毒内蕴,可发展为尿毒症,治疗较为棘手。临床常用补肾强腰药与祛风湿、化痰湿、活瘀血诸药相配伍进行治疗,代表方剂有加减独活寄生汤,常用药:独活6g,桑寄生15g,川断15g,怀牛膝15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生苡仁20g,杞子20g,川芎12g,赤芍12g,青风藤15g,制僵蚕10g,牡蛎30g,昆布10g,泽兰12g。如血尿明显者,加茜草15g、仙鹤草15g、荠菜花20g以凉血止血;如尿蛋白明显者,加用蝉衣6g、全蝎3g,或用雷公藤多苷片或火把花根片以祛风解毒。

(周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