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之喜悦,教之欢愉

出现一个优秀的孩子,对于这世界会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一点。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进行这种改革——早期教育革命,那么,谁能预言父母和孩子能收获多少欢乐呢?

神童一过20岁就是凡人吗

1914年,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丰收年。这一年,哈佛大学招收了好几个少年天才。其中一个名叫威廉·詹姆士·赛德兹,年仅15岁,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赛德兹的儿子。他的学历说来令人惊奇:1岁半接受启蒙教育,3岁就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时他看到家里的骨骼标本,对人体结构发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后就在执业医师考试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6岁那年春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进了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点他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可是当他母亲中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他已被学校编入三年级了。当年他就从小学毕业了。7岁时他想上中学,但学校不愿意接收年龄太小的学生,他只好在家自学,课程主要是高等数学,因为语言学他已经学过了。8岁那年,他终于进了中学,各科成绩都很出色,入学不久就获准免修数学,还帮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在中学念书时,他还参与了编写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等教科书。他很快就学会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不久后便名声在外了,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测试这位天才,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甚至用自己在德国读博士时遇到的难题考他,但他很快就说出了答案,人们无一不惊讶而归,此时他刚满9岁。

9岁、10岁这两年他在家自学,11岁进入了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为同学们讲解“四维空间”这一著名的数学难题,教授们大为震惊。他父亲赛德兹博士曾在《俗物与天才》一书中,写到他当时的大致情况:他今年只不过12岁,却擅长连大学教师们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他精通古希腊文,阅读埃斯库罗斯、罗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一样轻松。他还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熟悉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通晓政治和宪法等。

1914年,赛德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不久升入该大学的研究生院,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另外一位天才也是十几岁的少年,名叫阿道夫·巴尔,是塔福托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他13岁半进入哈佛大学,比赛德兹稍晚,但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4年的全部课程,现在也在该大学的研究生院研修法学。这一年哈佛大学还出了一个人才,他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诺伯特·威纳。他上大学的年龄比赛德兹更早,10岁就进入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勒附近一个叫洛肖的村庄。他父亲也叫卡尔·威特,是该村的牧师。威特的父亲虽然身处乡村,却在培养孩子方面有着惊人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教育远见更令人钦佩。我无法了解他的教育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但我知道他一直抱有这样的信念:教育孩子应该从婴儿时期开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这样,即使天分普通的儿童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还没当父亲的时候就常说:“我要是有了孩子,就会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后来他有了一个孩子,但很快夭折了。他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小威特。这个众所周知的天才在婴儿时期显得非常痴呆。老威特悲伤地说:“我犯了什么罪,上帝竟赐给我一个痴呆的儿子?”邻居们表面上劝慰他“想开点”,但私下里大家都认为小威特真的是个傻子。

然而,老威特并没有放弃,他仍坚持按自己的计划教育小威特。刚开始人们对此并不看好,连他的妻子也不赞成:“这样的孩子再怎么教都没有用,成不了什么材,只会浪费精力。”可是,就是这个痴呆儿,不久就使邻居们大吃一惊。小威特八九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特别是数学。9岁那年,他考入莱比锡大学。1814年4月,不满14岁的他就发表了自己的数学论文,并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16岁的威特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到柏林大学任教之前,他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一笔赐款,作为他留学意大利的费用。他在佛罗伦萨留学期间对但丁发生了兴趣,他发现,全世界包括意大利对但丁都存在着很多不公正的误解。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823年发表了《但丁之误解》,指出了当时但丁学家们的许多谬误,为后世研究但丁重新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他的专业是法学,但他在钻研法学的同时并没有丢弃,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8岁获得该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

看了以上几个事例,大家也许认为他们就是公认的所谓神童了。但古语道:“10岁是神童,15岁是才子,但一过20就是凡人。”这几位神童都处于风华正茂的时期,难道再过几年他们也将成为普通人?其实这句古语并非绝对正确。这些天才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某种特殊教育的成果。巴尔和威纳的兄弟姐妹们也是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一个个在少年时就学有所成。巴尔的姐姐丽娜,15岁时,也就是在巴尔上大学那一年,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并于1914年和巴尔同时从大学毕业;他们14岁的妹妹米勒姆和12岁的弟弟卢道夫也于1915年进入大学学习;威纳的妹妹康斯坦斯也是在1915年14岁时就考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他的另一个妹妹贝尔特则是于1916年12岁时进入该大学。这些现象难道是偶然的吗?不是的,这些幸运的小天才们无疑都是得益于某种有效的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如此有效呢?经过仔细研究,我确定,这就是由卡尔·威特牧师开创的早期教育。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照这么说,这种教育还可能是温室培养式的教育呢。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是在人工培育下早熟的,所谓人工神童而已,他们会不会“一过20就是凡人”呢?

我不想花太多的时间来论证这种想法的错误,但从无数激动人心的早期教育的例子来看,我认为这些少年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早期教育要从婴儿期开始

其实,世界上一直有很多人因为接受过有效的早期教育而变得聪颖过人,比如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他于1800年出生在哈掉研究但丁的爱好,后来,他成了但丁学权威。

1820年,威特从意大利回到自己的祖国。1821年,他受聘在布赖斯芬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并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1年后,他应邀到哈勒大学做客座教授。1883年,83岁高龄的威特逝世了,但他的名字却依然为人们所深深铭记。他的一生,除了学术上的贡献外,还有一个杰出贡献就是作为早期教育的典范。威特的父亲由此写出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对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经过。但是,这本书在当时默默无闻,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能接受早期教育这一概念,所以原作几乎没能保留下来。后来有人曾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珍品室看见过一册,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原作。

威纳博士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因工作之便,他仔细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然后运用书中的教育法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系统的早期教育。赛德兹博士是神童赛德兹的父亲,他也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在读了威特父亲写的书之后,他大喜过望,也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教育赛德兹。另外天才儿童巴尔的父亲巴尔博士可能也与哈佛大学有关,从他写的《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巨大影响,由此可以推断,他也是在威特父亲的启发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

从以上事例来看,老威特的教育法则是多么行之有效啊。

歌德等天才从小是这样教育的

威特以及赛德兹、巴尔、威纳等人所受的教育,其实就是早期教育。用老威特的话来说,就是随着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而开始的教育。赛德兹博士、巴尔博士跟老威特的看法一样,都坚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说起来,他们的这一信念是有着充分依据的。

翻开希腊历史,雅典的天才多如繁星。然而,雅典的人口却少得令人惊讶,即使在全盛时期也不过50万人左右,而且其中4/5的人是奴隶。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派出精兵12万、战船600艘,准备一举踩平雅典。而雅典派出抵挡的军队只有区区1万人。按照我们的想像,这次战役是一次大规模战役,双方应该死伤惨重,但据史载,在这次战役中,雅典军队仅阵亡192人,这充分证明了雅典人拥有过人的智慧。雅典是个小小的城邦,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呢?人种改良论者高尔顿认为,原因就在于希腊民族是优秀人种。但我对此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会是主要因素。我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优秀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希腊人普遍都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他们社会的习俗。

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说过威廉·汤姆森勋爵吧?他是继牛顿后的大物理学家。他也曾受过早期教育,这得归功于他父亲。他父亲是爱尔兰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困苦,童年时利用劳动闲暇刻苦自学,后来终于上了邻村的小学。在学校里,他父亲的数学成绩特别突出,因此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考上大学,以便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1810年,24岁的时候,他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格拉斯哥大学,那时他为了支付学费,每年都要用半年时间来工作,剩下半年上课。他父亲28岁大学毕业后,担任了贝尔法斯特某专科学校的数学教授。在那里,他和大学时代结识的女友结了婚,生下了4个孩子,两个女孩,两个男孩——一个叫詹姆士,生于1822年;另一个叫威廉,生于1824年。

威廉父亲在孩子出生后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深感自己生不逢时,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尽早地使孩子受到最有效的教育。也许他并没有读过卡尔·威特父亲写的书,但他和威特的父亲一样,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孩子读写。之后又和妻子分工,教孩子数学、历史、地理和博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俗话说“越穷越忙”,他也不例外。除了在学校里担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他还要编写数学教科书,每天早晨四点就得起来备课、著书,只有在晚上才能挤出仅有的一点点空闲时间教育孩子。

然而不幸的事还是降临了,1830年,詹姆士8岁、威廉6岁时,他的妻子猝然离世。这对他和孩子们是个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在妻子逝世后,全面担负起照料孩子的所有职责,并且更加用心。

两年后,威廉父亲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教授。在与学校交涉后,校方同意让詹姆士和威廉到他自己和另外几位教授的课堂上学习。当时,詹姆士才10岁,威廉只有8岁,但两个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好。两年后,他们被大学正式录取。

入学后,他俩进步神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威廉,不仅成绩出众,而且学有余力,他曾在12岁时利用圣诞节假期把琉善的《诸神的对话》译成英文,并因此受到学校的褒奖。这两个孩子后来取得的成就众所皆知:詹姆士是工艺学方面的权威,威廉则成为大物理学家。

穆勒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是位著名学者,他与威特父亲一样提倡早期教育。穆勒年仅3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希腊语,他进步很快,不到8岁就能够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阅读和写作了。接着,他开始学习艰涩的拉丁语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穆勒真正的写作生涯开始于16岁,他从那时起就在各种刊物上频繁地发表文章。不仅如此,他还是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者,“功利主义”一词就是由他率先提出的。后来他还建立了一个功利主义学会,作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学术宣传基地。

诗人歌德2岁多一点就开始接受早期教育,到5岁就会使用德语阅读和书写。脍炙人口的杰作——《葛兹·冯·贝里兴根》就是他在22岁时写就的。大法官兼法学家韦斯特伯里也受过早期教育,他14岁就进入了牛津大学,并得过奖学金。

除此之外,大政治家庇特的成功也得益于早期教育,他23岁就当上了财政大臣,24岁一举登上首相的宝座,在庇特的早期教育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训练,还有特殊的口才训练。从小,庇特的父亲就经常让年幼的儿子站在椅子上,面对众人大声演说,据说听过演讲的人都为这个小孩子的能言善辩折服不已。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教育造就天才这一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

孩子潜能发展的递减法则

早期教育造就天才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孩子的潜在能力理论。以一棵橡树为例,如果说这棵树理想的生长状态是30米高,就意味着这棵树最高可能会长到30米。同样的道理,我们假设孩子的理想能力最后能达到100分,那就意味着他具有100分的潜力。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理想状态下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因大自然中很多不可测的原因很难长到30米高,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如果生长环境很差就只能长到6米至9米。相反,如果生长环境良好,又对其上足肥料、精心培育,这棵橡树就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高,有时甚至长到24米、26米。同样,大多数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孩子,若任其自由发展,他的潜在能力也许只能发挥出二三成,最后只能具有二三十分的能力,但如果我们哪怕把一半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细心发掘、引导,孩子真的就可以成为具有60分、70分,甚至80分、9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在能力可以发挥出六七成,甚至八九成。早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但是,孩子潜能的发展遵循着一种绝不可逆的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从刚一出生就开始对他进行合理的教育,坚持下去,他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使是公认为很优秀的教育,他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他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了。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最终所能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这就是潜能递减规律。

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是,动物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期,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长,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短。但如果这些能力在特定的发展期内得不到开发,就会被永远埋没。例如,小鸡“追附母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在这短短的4天内得不到发展,小鸡就会永远丧失掉这种能力。所以,如果在孵出后4天左右把小鸡和母鸡隔离开,小鸡从此就认不出妈妈了。又比如,小鸡“辨别母鸡声音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8天左右,假如在这段时间里小鸡听不到母鸡的声音,它就永远不能分辨出母鸡的声音。又如小狗“将剩余食物埋在土里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这时,如果让小狗待在无法掩埋食物的房间里,它就永远学不会如何掩埋剩余的食物了。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人类身上也是很常见的。

有一年夏天,我走访了很多手工艺人,向他们了解为什么现在国民教育普及了,却反而没有手工艺大师了。后来在一个渔村里,一位老渔翁的话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说:“现在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人了,因为这些都要从很早的时候开始练习,但现在这个重要时期已经被学校占去了。”

学习外语也是如此,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认为,钢琴应该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从3岁开始学最好,否则就不容易学有所成。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宝藏,若不在特定的时间加以开发,就会一一湮灭。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其实持这种想法的人100多年前就有,小威特的父亲就曾被当时的人们横加指责,汤姆森兄弟的父亲和穆勒的父亲同样也遭受过这种不公的责难。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威特小时候非常健康活泼,汤姆森兄弟和歌德也是这样。而穆勒虽然体质差一些,但仍然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且,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的身体较弱是由早期教育引起的;其他如赛德兹博士、巴尔博士和威纳博士的子女从小身体也都很好。而且,威特活到了83岁,威廉勋爵也活到83岁,詹姆士活到70岁,穆勒活到66岁,歌德也活到83岁,韦斯特伯里勋爵活到73岁,都很长寿。所以,“早期教育有损儿童健康”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环境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管是出自何种原因,儿童天生的好奇心遭压抑后,孩子就会变得自闭,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

如果孩子到了七八岁都还没有享受到系统、快乐的教育,那么根据潜能递减法则,这个孩子潜能的嫩芽就将完全枯萎。这儿有一个轰动全球的例子,就是汉堡大学和艾尔大学的两位教授联袂发表了一个重大发现——在印度发现了两个被狼养大的孩子。当时两个像狼的动物抓到之后才发现她们原来是人,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发现并抓到这两个孩子的辛格牧师用了整整9年的时间来悉心抚养她们,并记下详细观察的结果,记录大致如下:

这两个孩子,一个看起来不足2岁,一个不到7岁,都是女孩子。小的被称为阿玛拉,大的被叫做卡玛拉。她们的胸部、肩膀和头部都长着非常浓密的毛,看上去根本就不像人。依照印度土著的习惯,只要生下女儿,往往就会抛弃,所以这两个孩子都是被自己的母亲丢掉后让雌狼叼走的。她们被狼抚养,狼就像她们的亲人一样。她们喝狼乳,吃狼妈妈捉回来的野兽或鸟的肉,慢慢地长大。她们长期生活在狼窝里,眼睛像狼一样,早已习惯了黑暗,她们的鼻子也非常灵敏。她们像狼一样用四肢行走,奔跑的速度非常快,人根本追不上。她们的肩膀宽大而且有力,四肢弯曲,无法伸直。她们吃东西时并不用手,而是直接把嘴巴伸过去吃,吃相与狗类似。比较年长的卡玛拉,身体发育几乎和狼一样,不但喜欢吃生肉,还特别喜欢吃腐败的肉。她已经习惯了外界气温的变化,不会出汗,热的时候就像狗一样吐舌头。她的皮肤非常光滑,手能够很平坦地贴在地上走路,而头发会不断地垂下来。她的头看起来异常大,听到声音时,耳廓就会竖起来,呈现出紧张的样子。她生气时会像狗一样扩张鼻翼。如果她吃东西时受到打扰,就会气得磨牙。卡玛拉喜欢黑暗,害怕火光和太阳。白天她们躺着或睡觉,到了天黑才开始活动。这儿的狼群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三次,而且都是在非常固定的时间,亦即晚上10点、午夜1点和3点,聚集在一起咆哮,这时卡玛拉和阿玛拉也会和狼合唱,卡玛拉的声音非常独特,很难判别是人还是野兽发出的声音。这种在夜里咆哮的习惯,是两人一直无法更改的。

除此之外,两人完全没有任何语言。即使让卡玛拉和阿玛拉长期住在米多那普尔孤儿院,尽量让其他孩子和她们一起玩,也还是没有效果。不管让她们看什么或给她们什么东西,她们都会独自面向墙壁呜咽。有时候她们会流露出警戒的眼神,一旦有人靠近,就会咬牙切齿地表现出愤怒。孤儿院中的小孩子,有时用四肢在地上爬着玩,卡玛拉和阿玛拉看见后就会对这些幼儿表现出一点点友善,但幼儿一靠近她们,她们就会用手去抓扯,幼儿害怕被她们咬,都不敢接近她们。与人一起生活了两年,卡玛拉还是习惯直接用嘴吃地上或盘子里的东西,一直到她学会站立,才第一次用手抓起米饭往嘴里送。这可以说是从狼变回人的最初特征。从此辛格夫人让她养成了在桌上吃东西的习惯,但喝水时她还是像狗一样用舌头去舔。

有一次卡玛拉发现庭院中有一只鸡死掉了,她立刻将这只死鸡叼到森林里,生吃完了以后才回来。她有时候会跟着鸡追,咬死后生吃。辛格夫人花了5年的时间才让她不再吃生肉。卡玛拉被狼养了7年,而阿玛拉真正被狼抚养的时间大约一年半。因此,与姐姐比较起来,妹妹还能适当接受人类的教育。进入孤儿院两个月之后,阿玛拉就可以说出一个单字了:当她口渴时,她会发出“水”的声音。但3个月后,她还是很讨厌和人接近。辛格夫人曾尝试着用饼干当诱饵来让她们习惯与人亲近,但一直训练了10个月,她们还是拒绝从夫人的手中拿饼干来吃。又过了很久,她们在喝牛奶的时候才会一边用舌头舔一边靠近人。她们对狗或猫等动物一直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希望和它们一起玩耍。

阿玛拉回到人的世界一年后就死去了,卡玛拉对此发出极大的悲叹声,这也是她第一次流眼泪。她好几天都不吃东西,发狂似的到处走来走去,大声咆哮,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狼一般凶猛的样子。辛格夫妇为了使卡玛拉平静下来,绞尽脑汁地照顾她。他们试图让卡玛拉的下肢关节伸直,为她按摩,并且努力为她驱除寄生虫。虽然辛格夫妇尽量让许多孩子和她一起嬉戏,但卡玛拉还是比较喜欢和小山羊一起玩。后来,卡玛拉终于逐渐习惯了辛格夫人,开始从夫人的手中接过食物,也渐渐开始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还特别喜欢荡秋千。当卡玛拉开始对人类产生兴趣之后,她慢慢变得温驯和好相处了。终于,牧师一家人能够带着卡玛拉和其他孩子四处散步了,但是在跑步时,卡玛拉仍然会像以前一样用四肢来跑。她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缓慢,在与人接触两年之后,她才能对辛格牧师说出她饿或是渴。到了第4年,她能够说6个单字,大概能听懂一点人们所说的话。慢慢地,她会说出一些颜色的名称。到了第5年,她吃东西的习惯已经改变了很多,学会了用杯子喝水,也能够处理好大小便,并养成了沐浴的习惯。

进入人类世界第6年,亦即卡玛拉14岁时,她才能够真正用双脚步行,表情也比较接近人了。到了第7年,她已经能够说出45个单字,并且偶尔加入人们的对话当中,能够听懂一些朋友们说话的意思。到了第7年夏天,她学会了说简短的句子,还学会了唱歌。一开始她不喜欢有东西包裹在自己身上,拒绝穿衣服,后来渐渐可以自己穿衣服了,还开始打扮自己。以前她喜欢和狗玩,但是现在开始害怕狗,甚至走路时也要避开狗跑过的地方。进入鸡笼子,她也不会再杀死小鸡了,而是取出蛋拿给牧师,因此而受到褒奖时会感到欢喜。看来她是打心底里愿意和牧师一家及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亲近的。

根据牧师的日记记载,如果她没有做好交代给她的事,她会悲伤地哭泣,这时候,她已经有人性了。卡玛拉回到人类世界第7年的秋天,患肾炎卧病在床,第9年她感染了尿毒症,最终在17岁时去世。很遗憾,关于卡玛拉的身心发育状况只能观察到这样的程度。终其一生,有7年在狼的洞穴里度过,有10年在孤儿院里生活。即使在最后阶段,卡玛拉也只能说出45个单字,不管是智力还是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比同年龄的孩子逊色许多,一直处于人们所谓的“低能”状态。

以上就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被狼养育后重返人类社会的记录。从这个记录,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环境决定了人的未来”。卡玛拉和阿玛拉都是刚出生就被狼带去抚养的,所以她们身上狼的特性十分明显,几乎没有人的特征,而她们被狼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也很难通过人的教育矫正过来。阿玛拉真正被狼养育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因为她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她来到孤儿院两个月以后就能说出“水”这个字。而在被狼养育了7年的卡玛拉身上,人类潜能发展的可能性几乎都丧失了,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她的发展极其迟缓,进入人类世界的第2年她才好不容易向辛格牧师说出了“水”字,第4年才勉强能记住6个单词,而第7年才能够说出45个单词。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一个普通婴儿出生后能够记得的单词表——

▲第10个月:3个

▲第11个月:12个

▲第12个月:24个

▲第13个月:38个

▲第14个月:48个

▲第15个月:106个

▲第16个月:196个

▲第17个月:232个

▲6岁:2688个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7岁才开始接受人的教育的卡玛拉,到17岁去世时学会的单词才达到一般婴儿出生之后一年零两个月的程度,她的语言能力在狼的生长环境中几乎完全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父母或社会若不能给孩子提供激发其潜能的环境,孩子即使拥有了不起的天分也会白白浪费,这正是为人父母的终身遗憾啊!

只有教育,才能决定孩子的优劣

人全身有4000亿个细胞,其中,脑细胞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管是日本人、美国人还是非洲土著的头脑,这些细胞的基本构成都是一样的。只有被称为“白痴”者的头脑,细胞数量才呈若干比例的减少。普通人脑中的这140亿个细胞,在人们刚出生时并没有任何作用,感受光线、观看外面的世界、倾听声音的来源等功能都是在出生之后受到外界刺激才开始的。所以,即使父母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孩子也不可能一出生就能说英语。人所有的能力都是从出生之后才开始发展的,这是大脑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能够聪颖过人的”。这也是大脑生理学家林操先生所说的话,亦即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6岁上小学,到小学毕业时,有的孩子成绩优秀,有的孩子却成绩平平,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不同所致,并不是所谓遗传决定了孩子是否聪明。正常人在遗传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一点,最近也得到了更多大脑生理学家的证实。如果遗传真的会影响人的头脑,那也仅仅是白痴与普通人的区别。所以很多明智的教育学家们认为,孩子在出生后之所以有优秀与平凡之分,完全与是否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关。

关于孩子们的天才资质,俄国优秀的儿童教育家优尔涅·柴可夫斯基在《2岁到5岁》这本书中曾这样形容:“……只要一想到这么小的幼儿脑海中能够浮现这么多、这么困难的文法形态,我就非常吃惊。我不知道孩子们是如何很自然地在浑沌中掌握方向,牢牢记住各项语言要素,并且毫不混乱地将其归类的。也许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工作。但如果要成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童们所学习到的大量文法,成人的头脑恐怕都要爆炸了。孩子们在幼年时能学习、掌握到的知识实在比人们想像的要多。然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任何知识。我们甚至可以说,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孩子这么善于用头脑工作的人了。只是,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他们原本是这么富有天赋的……”

孩子们学习自己本国的语言时,并不只是单纯地靠语言记忆,他们还会将语言进行各式各样的组合、变形并灵活运用,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能力。我们来看看教育家沃辛斯基对此是怎么说的:

大约30年前,我在刊物中声明发现了孩子这项令人惊叹的宝贵潜力,当时的儿童文学家们认为我的想法非常愚昧。我的想法不仅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同,甚至还招致某些人的敌意和贬低。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六七岁时开始枯竭,各种资质会慢慢退化等说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众多攻击,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视为一门学问。后来大量的事实更使我们确信,孩子的语言才能在接近8岁时就开始渐渐消失了,不仅如此,连其他的才能也都开始退化。

关于孩子们的音乐才能,著名的指挥家雷欧波特·斯德多夫斯基也如是说,“在1岁零5个月时出现,大约在8岁时结束”。(这也与潜能递减法则一致)孩子们的文学才能是这样递减的,绘画才能更是如此,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美术创作才能的递减,最后都一一得到了众多画家们的证实。

在研究了全球大量的事例后,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孩子越接近0岁,潜在能力就越巨大,如果能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时机给予其适当的教育,那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全面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忽略而过,这些潜能就会像风一样迅速消失,永不再来。

生之喜悦,教之欢愉

如此说来,3岁前就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会不会仅是头脑聪明,身心却缺乏协调性,甚至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呢?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并非如此。学者塔玛针对1500位智商130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1)与一般人的想法不同,智商高的优秀儿童发育良好,体重、身高、胸围都超出标准以上。

(2)一般人认为优秀儿童会偏重于某一方面,其实并不尽然。他们和一般孩子无异,只是对手工、习字、裁缝等实际科目没有浓厚的兴趣,反而喜欢理论性较强的抽象科目,尤其具有超强的阅读能力。

(3)一般人认为优秀的孩子不喜欢和普通的孩子一起游玩,这是错误的。

(4)这些孩子感情丰富、细心、体贴,道德观念比一般人强。

总之,并非拥有了高智商就在别的方面落后于人。学者法兰奇针对21位智商指数在140以上的孩子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身体发育良好;

(2)注意力集中;

(3)很早就会说话;

(4)各方面表现优秀;

(5)能迅速地理解因果关系;

(6)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7)不害怕失败;

(8)情绪稳定。

在此,我想提醒父母们的是,人类属于知性动物,从出生起,大脑所需的营养就远超出身体的所需。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年内,身体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大脑。这些宁馨儿打从呱呱坠地、眼睛还未睁开时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这种欲望能不断地从父母处得到满足和巩固,孩子就会显现出健康而富有生气的“生之喜悦”。

真的,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感性营养,让他在知识的道路上快乐奔跑,那么,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天才孩子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

好好教育你的孩子吧,孩子的“生之喜悦”难道不是父母们梦寐以求的“教之欢愉”吗?

塔玛的天才儿童调查

下面是塔玛对众多天才儿童的智力和性格进行调查后发表的实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1)玛嘉列特,女孩,8岁零10个月,IQ (智商)130,具有优良的社会道德意识,身体非常健康。父亲是技工,德智兼备,对孩子所受教育的关心程度超出一般人。

(2)J.R.,女孩,12岁零9个月,IQ 130,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喜欢游戏,热爱生活,学习进度比同龄孩子超前两年,由母亲一手栽培。父亲是大学教授。

(3)E.B.,女孩,7岁零9个月,IQ 130,是加利福尼亚州500名同龄学童中遴选出来的优秀儿童,健康状况良好,从不爱慕虚荣。回答问题总能应对自如,连老师也觉得惊奇。双亲都非常聪明。

(4)L.B.,女孩,8岁,IQ 135,有点神经质,看起来柔弱,但是健康状况良好。父亲是大学教授,两个姐姐也是属于智力发达的优秀孩子。

(5)F.S.,男孩,6岁零9个月,IQ 148,生活习惯良好,性格非常独立。父亲是大学教授。

(6)T.F.,男孩,10岁零6个月,IQ 133,成绩十分优秀。1岁时,喜欢抱着霍奇的《自然的研究与生活》一书睡觉,会背诵其中的句子。12岁时,能阅读机械学和电气学的杂志。13岁时,可以照着有关书组装一台收音机。很喜欢收集邮票、蝴蝶标本,或到海岸边采集贝壳等海生标本等。父亲是大学教授。

(7)J.S.,男孩,8岁零2个月,IQ 138,是人见人爱的健康儿童。态度谦和,擅长作诗,很会讲故事。父亲是律师。

(8)F.A.,男孩,10岁零3个月,IQ 142,没有越级就读,是全班24人中的佼佼者,对此他一点也不骄傲。品德非常好,在游戏技能方面普通。父亲是小学校长。

(9)E.M.,6岁零11个月,IQ 145,7岁半入学,上午9点钟被编入二年级,当天下午3点时就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品德优秀,责任感很强,喜欢游玩和开玩笑,非常健康。虽然跳级读书,但丝毫不觉吃力。父亲是大学教授。

(10)E.F.,8岁零5个月,IQ 155,8岁就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比同龄孩子的进度快了4年,成绩优秀。其妹妹也是高IQ者。母亲是俄罗斯人,大学毕业,从不勉强孩子做任何事,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从来只给予适当的鼓励。

(11)B.M.,7岁零8个月,IQ 160,是依照史丹佛测定法得出的最高记录,健康状况良好。游戏能力普通,有很强的亲和力,和任何小朋友都可以和睦相处。父亲是牧师。

两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最近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多曼博士的幼儿智力开发法》一书,该书的副题是“幼儿具备阅读能力,从两岁起就可以阅读”,书中认为,父母应该从孩子一两岁起就开始教其阅读,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智能。两岁之后,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我十分赞同多曼博士的主张。多曼博士还说,孩子在8岁前,潜能已经固定了,不能再发展了。而对于那些认为早期教育会损害孩子健康的观点,多曼博士则认为是“使母亲陷入危机的迷信”。他这样批驳道:

(1)所谓“太早读书的小孩,将来在学习上会有问题”的说法,据我个人对很多天才孩子的调查和文献所记载的资料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2)“让孩子太早读书,会使孩子变得老气横秋,像个小大人似的。”为什么有人会产生如此悲观的想像?我想制造这些迷信的人或许是出自好意,是为孩子们的健康着想,但为什么总是要说“孩子提早读书,不是变成低能儿,就是变成天才”呢?这是种多么可怕的迷信啊!我们谁都知道,很早就接受教育的小孩子长大后是很幸福的,他各方面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强,从小也比其他小孩快乐。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让孩子自小读书就可以解决他在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也许有些孩子难以管教,但那并不是他们提早读书的缘故,细心观察后你会发现,许多上小学之后才开始读书的孩子们其实更加难以管教。

针对上述两种迷信,多曼博士不仅用自己的理论予以破除,还介绍了一封母亲讲述自己成功教育孩子经历的来信:

我的女儿很小就开始读书了,现在她已经15岁,正读高中二年级。从小学到现在,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A。她品学兼优,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女儿10个月大时,我给她买了第一本书,不厌其烦地读给她听,到两岁时,她已经会看很多书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多曼博士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以《给世界上的父母》为题写了一篇前言,他在其中指出,许多脑障儿在3岁或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阅读、认字,以后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脑障儿尚能如此,何况正常的小孩呢?博士观察到,让严重的脑障儿从两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阅读,结果他们比没学习的正常孩子的记忆力还好。例如汤姆,这个严重的脑障儿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在他3岁半的时候,母亲买了有关字母的书开始教他念,不久后,这个小孩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很大提高,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阅读六年级的课本了。

汤姆的例子激起多曼博士的研究热情:让脑障儿从小读书,其成果如此卓越,那么,对于正常儿童又如何呢?他于是组织了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医师、教育家、脑科医生、心理学者们对正常孩子的脑部进行全面研究,不久得出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1)幼儿从2岁起就具有阅读能力,而且越接近0岁就越具有可开发的语言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1岁幼儿,也具有阅读能力。

(2)幼儿很想读书,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6岁上小学之前,儿童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容量,可以吸收许多知识,这些吸收量甚至比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所能学习到的还多。但极为可惜的是,成人往往在不经意中限制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3)对孩子来说,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但无知的大人却不知道如何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

(4)儿童的大脑具有魔术般的吸收力,这种能力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8岁时到达顶点,决定性的学习时期是从1岁到5岁。如果教育得法,儿童在这个时期内可以轻松地掌握5个国家的语言。

(5)大人们往往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只教授孩子不感兴趣或远低于孩子学习能力的知识。

(6)孩子的智能在8岁前就已经固定了。

(7)孩子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8)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应多教小孩读书。

(9)2岁儿童与7岁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两样。

(10)读书可以促进脑神经的发育,读书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11)想要培育优秀的孩子,一定要尽早让孩子读书。不是因为孩子聪明才让他早读书(这是以前传统的想法),而是从小读书才会变得聪明。

(12)限制阅读能力就是限制智力发展。

在书中,多曼博士谆谆告诉母亲们:“如果要使幼儿的脑部得到充分的发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幼儿读书。母亲们扮演着垦荒者的角色,而孩子读书兴趣的不断发展就是对她们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让孩子一生下来就接受教育,对他的将来有什么意义呢?博士认为这会使孩子的一生甚至使整个世界改变,是一个人伟大的开始。多曼博士说:“出现一个优秀的孩子,对于这世界会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一点。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进行这种改革——早期教育革命,那么,谁能预言父母和孩子能收获多少欢乐呢?”

前面已经说过,孩子2岁之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弱。如果想最有效地教育孩子,从2岁开始教孩子念书是最好的方法。

教孩子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

(1)父母的态度和方法。

(2)阅读材料的多少和顺序。

孩子觉得文字有趣才会主动去记忆。父母们不要强迫孩子,否则孩子会觉得记忆文字是件很苦的差事。

(3)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才让他学习。

(4)在孩子还想学更多的时候结束。

多曼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渴望学习的习惯,同时可以发展孩子的个性。如果让孩子感到厌烦,这种教育方式就无法持久了。多曼博士进一步告诉父母们教学的时候不要从字母开始,应该从“妈妈”、“爸爸”开始教,接着是20个和自己有关的词汇(手、脚等)、身边相关的事物(椅子、桌子等)、文章构成语(我或谁),这样的顺序是最有效的。

“妈妈”、“爸爸”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最有意义的词汇,比单纯的abc还容易记。多曼博士还提醒父母注意,教小孩应该用大的字号。刚开始时,要一个单字一个单字地教,在孩子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之后,父母就应该进一步教他念文章,并反复给他讲其中的道理。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大量天才儿童的出现让我们逐步坚定了一个信念,即早期教育可以造就天才。正如伟大的学者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而现代心理学、神经学及教育学等领域也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是大有必要的。但父母们应该清楚的是,并不是将各种知识随心所欲地灌输给儿童就能造就天才,只有那些合乎科学规律的早期教育才能真正开启孩子的智力之门。从我们所列举的大量案例中,父母们应该牢记以下几点:

1.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早期教育决定着孩子终身成就的大小。天才儿童的成长经历一再证明,家长只要注重早期教育,就有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画家、科学家、诗人等。

大家都知道,米开朗基罗是一位举世闻名的雕刻家,他的生长环境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刚一出世,就被送到乡下寄养。他的奶妈是一位石匠的妻子,非常善良。米开朗基罗受这个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摆弄锤子和凿子一类的石匠工具。他在成年后选择雕刻事业,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环境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他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对他选择雕刻这一行非常不满,极力反对,但是米开朗基罗是个执著的人,当他一心一意迷上雕刻的时候,他父亲的反对丝毫不起作用。

对早期教育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忽视遗传因素,但遗传并不能决定孩子的命运,即使孩子们没有我们所期望的聪明头脑,为人父母者也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因为遗传不能决定一切,一定要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

2.学校不是万能的,进入学校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否认,现在的学校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不少优秀的专业教师,这是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这在几百年前是无法想像的。但这一切也造成了父母们对学校的依赖,许多父母想把自己的孩子完全推给学校管,好为自己的生活减少麻烦,却不知道这样做是忽略了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这将给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认为,不论学校有多么好的教师,对孩子潜能的开发都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之考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而不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型的天才。在这里,我还想告诉父母们,其实人的一生在他上学前就差不多已经定型了,因为人们在上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已经对他一生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那些在上学前没能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即使在学校里接受专业教师的强化教育,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3.早期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模式。我将在本章后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早期教育案例,但请记住,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去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也不是要制造出一个早期教育的“专家模式”来供各位父母仿效。在稍后那些大量令人信服、心动的早教案例中,我们至少将看到以下两点教育方法:

(1)遵循儿童的天性,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比如进行各种游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讲故事等等。

(2)早期教育真的能造就人才,但是徒有形式的早期教育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为此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4.父母要帮孩子树立理想。父母要帮助孩子尽早自主、自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并不指为孩子指定将来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要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就开始。

5.孩子不是玩具,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孩子当作比玩具更好玩的东西,一味溺爱,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上,这太有损孩子的健康发展了。父母们应该记住,孩子的能力真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很多实验已证明了这点。当然教育幼小的孩子要注意方法,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与教育年龄较大的孩子是迥然不同的。很多人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教小孩子读书写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很早就教孩子们读写,其目的是为了开发他们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我们一定要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否则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6.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例如,一味地教孩子识字,还不如让孩子掌握查字典的技巧。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得具备一定的文字知识。无所不晓的天才穆勒就接受过这样的早期教育,他曾在《自传》中写道:

父亲对我的早期教育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他从不强迫我学,但许多与我同龄的孩子却受到了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最后他们的潜能根本没有得到丝毫发展,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都是由外力填充而成的,所以他们成人后毫无自己的独立见解……我父亲从来就不这么做,我们在一块散步时,他从不在前边牵着我走,而是让我与他并列而行,并尽可能地把我推到前面。对于那些一想就懂的问题,他绝不会先告诉我答案,而是让我自己思考,只有当我挠破头皮也想不明白时,他才替我解答。

父母们,获取知识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啊!

7.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这难道不是一件令父母们悲哀的事吗?我知道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父母以自己孩子一段时间内的出色表现为荣,认为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2)孩子觉得自己优于同龄儿童,骄傲自满,以致放弃继续努力。

因此,在培育天才儿童的过程中,防止自己及孩子的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是十分关键的。否则,早期教育就会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