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节
从企业层面看“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在增速缓慢回落的态势下,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2017年,中国经济终结了向下探底的趋势,企稳回升,增长率达到6.9%。展望“十三五”时期,预计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还将延续下去。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会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进而为新经济的扩张提供条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时期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以往年份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17年11月发布的《2017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以下称《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9.7%)、“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40.4%)、“企业利润率太低”(36.3%)、“缺乏人才”(35.9%)、“资金紧张”(31.7%)、“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0.3%)和“企业招工困难”(21.9%)。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与前两年相比,排在前几位选项的比重基本相同,说明这些情况还没有根本性扭转。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这进一步说明当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十三五”时期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企业经营走势将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经营业绩自“十三五”以来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 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201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以下称《工业经济年度报告(2016—2017)》),该报告称,中国工业呈现出“缓中趋稳、有限复苏”的总体特征,预计中国企业在“十三五”时期有望延续利润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工业继续领跑,东北地区工业增长乏力,京津冀地区工业增速走势分化,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但投资结构优化,工业出口和PPI增速实现正增长。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整体比较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与2016年持谨慎乐观态度相比显得更为积极。从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9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行业对明年的预期相对较差,认为“恶化”的要多于认为“好转”的。调查还显示,企业家对下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较有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对下一阶段经营发展“很有信心”的企业家占18.7%,“较有信心”的占56%,两者合计比重为74.7%,与201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对下一阶段信心相对较足。

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产业经济来看,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这表明中国经济的新产业持续壮大,经济增长的新旧增长动能正在加速转换。《工业经济年度报告(2016—2017)》预测,中国工业行业结构将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获得实质性推进,工业生产要素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会不断改善,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的过程会持续下去。产业政策要注意把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趋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引导、推动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有利于提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几年中国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服务业的效率远低于制造业,中国存在经济结构升级、效率降低的“逆库兹涅兹化”风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效率为目的,坚决避免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制造业而形成泡沫经济。

二是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重视发挥外资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虽然中国进入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政策并不矛盾。当前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外资在高端、智能、绿色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促进中国制造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7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17年降成本8个方面、25项重点工作作了具体说明。该《通知》明确,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根据估算,2013—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截至2017年6月初,已出台的新减税降费措施包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停征41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措施到位可以使企业全年减负超过1万亿元。

《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总的来看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2017年以来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在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经营负担也有所加重。因此,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的工作不能松懈。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且大幅降低非税负担。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2017年,全年完成新增减税超过3 8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收费负担预计减少6 434亿元。可以预计,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持续过程。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落地铺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加速发力。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公司制改制全面提速,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完毕。87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其中83家外部董事占多数,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已在重点领域确定3批50家试点企业。二是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督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监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国资委)大幅度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管。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

国资委肖亚庆主任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难题还需要破解。国企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因此,“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将铺开落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一是混改将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通过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国企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国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改善国有资产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手段。三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好的机制吸引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五、兼并收购回弹增长

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一直活跃。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当然,并购重组的增长也不平衡。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有所收缩。据Wind资讯截至2017年12月15日的统计,中国并购交易市场2017年以来已公告8 016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3.29万亿元;已完成并购交易4 018起,涉及金额1.51万亿元,低于2016年水平。从公告的交易目的看,为了横向整合进行的并购涉及总金额最大,约1.22万亿元;和2016年相比,2017年市场并购交易总笔数有所增多。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2 998起,2017年多了1/3;并购交易涉及总金额1.7万亿,即总额数据2016年比2017年略高一些,2017年每笔交易金额相对小一些。信贷紧缩也导致2017年并购活动出现放缓,然而放缓程度却低于预期。

“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与去僵尸企业都将为并购市场提供良好的题材。2017年12月,安永发布了第17期《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该《晴雨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及之后,中国交易投资者将表现出持续高涨的并购需求,中国仍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并购的首选区域,预计中国内地的并购活动预计将出现回弹。其中,随着中国简化相关法律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对内并购交易额预计增长73%,从2017年的281亿美元上升至479亿美元。2019年,预计中国内地并购市场交易额将达2 971亿美元,交易数量达2 003宗。贝克·麦肯思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and Mckenzie LLP)也发布报告,对中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

六、“一带一路”倡仪力推企业加速“走出去”

“十三五”以来,实施“一带一路”倡仪成为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助推器。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论坛达成270多项合作成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中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新增长点。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中央企业先后参与了一批铁路、公路、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3 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增长12.1%,进口增长26.8%,双向合作不断深化。

“十三五”及之后的时期将是“一带一路”倡仪的深化之年,许多项目将进一步落地实施。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进一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文件,开展重大成果专项督查,努力形成“谅解备忘录—合作规划—项目清单”的良性工作链条。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数字经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标准、体系等软联通。从企业层面的策略看,一是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二是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管控模式;三是构建“走出去”的人才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智库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行决策。从政府层面的保障看,一是做好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大进入保障力度,创新融资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

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我们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要在生产和供给领域通过结构升级来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供给侧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实现与经济总量扩张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质态的改进关键在于结构高度演进,结构升级是效率改善的函数,效率改善是创新的结果,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经济结构演进是一国经济发展中效率及创新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性推进。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后第三产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和赶超过程中,这一规律也得到了验证。[1]

[1] 参见刘伟等:《经济增长与结构演进: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