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 刘伟
- 752字
- 2021-03-27 00:33:22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与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稳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主要手段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本身具有严重的缺陷,同时随着经济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化的加速,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越来越大(苏剑,2017)。首先,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将越来越差,最终使得经济变得更为“肥胖”而不是更为“强壮”,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需求管理政策的外溢性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来的可能是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这是典型的“为人作嫁”。最后,随着经济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宏观调控不仅要针对商品市场,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还要兼顾金融市场(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的稳定,甚至还要兼顾社会稳定,而在多目标调控下,单一的需求管理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就需要宏观调控体系的创新。
实际上,目前的西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总供求模型,但西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建立在60年前提出的IS-LM模型的基础上,显然没有体现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预见的是,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必将发展到以总供求模型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面临非常复杂的经济形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有的宏观调控体系。本章首先介绍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然后以2017年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其他文件中关于2018年宏观调控的论述为例来说明这一宏观调控体系。在关于201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论述中,我们首先探讨在没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2018年可能的自然走势,然后分析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根据自然走势和政策目标的差距考虑用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