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兴赣:传承·创新·发展
- 吴永明
- 3341字
- 2020-12-10 15:48:07
二 农民与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农民与现代化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任何一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都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现代化进程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一)西方国家
现代化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时间,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现代化,传统农民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问题,迄今也没有完全解决。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伴随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推翻封建奴役制度的同时,也使农民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西方国家伴随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现代国家,确定了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的原则,为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在西方国家,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权利有一个实现过程。18世纪主要是经济权利,如财产自由、人身自由权利。19世纪主要是政治权利,如获得参加选举的权利。20世纪主要是社会权利,如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
在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也曾经面临过“农民问题”的“坎”,农民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排斥和牺牲者的处境,并带来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如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造成大量农民破产,他们中的相当多数进入城市,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生活状况极其糟糕。恩格斯专门写下《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以反映当时情况。只是由于工人的反抗,英国政府才在19世纪颁布了一系列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法令,同时工人在反抗中也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会类组织,以增强其行动能力。伦敦东区自19世纪起是贫民区,至今也未改变,而且成为动乱的策源地。
美国是西方国家,甚至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所谓传统农民问题的大国。但在美国长期存在黑人农奴制度。黑人农奴的境遇和命运极其糟糕,不仅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还长期存在身份性歧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典型地描述了黑人农奴的悲惨境遇。美国南北战争便与废奴制有关。著名小说《飘》描述了南北战争的残酷和废除农奴制后不得不面对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现实。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美国黑人才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但是,美国仍然存在隐性的种族歧视。反映美国黑人农奴历史的著名小说《根》追溯了一个黑人农奴家庭六代以上的历史。小说中写道:“就是为白人工作一千年后,你还是黑奴。”
尽管包括黑人在内的外国移民的第一代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他们的后代进了城,但其中多数人的生活状况长期处于相对贫困地位,并带来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里描述道:“第一代人坚守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第二代人在城市环境中形成其梦想,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他们先是犯罪,然后就从事其他的捣蛋活动。”[2]因此即使在美国也存在所谓“农二代”,而第二代是不稳定因素。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以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发展的。相对于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法国和美国而言,德国和日本是后起的现代化国家,由国家和大资本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这一进程一方面造成农村小农的破产,另一方面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沦为底层贫民。他们强烈要求改变困境,由此构成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德国纳粹为农民描绘出理想主义浪漫图景——“自由土地上的自由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仓廪充实的中小农民,自古至今始终是我们抵御现今一切社会罪愆的最好保障。”这两个国家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战争来缓和内部矛盾,给包括本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
总体而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的农民仍然处于不平等参与地位,且更多是现代化的牺牲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是经历数百年时间,西方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传统农民这一群体已基本消灭,如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写的《农民的终结》所描绘的那样。农业人口仅仅占全国人口的极小部分,且与其他产业人口之间不再有制度性鸿沟,平等享有着各种权利。二是西方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给予各种保护和支持措施,且通过立法形式加以确定。发达国家的农民问题随着农民进城而演化为城市贫民问题。
(二)俄罗斯
与日本、德国相似,俄罗斯的现代化起步也相对较晚。现代化起步之初,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尽管沙皇时代便推行了废除农奴制和土地改革措施,但农民的命运没有显著的改变。特别是持续不断的战争使农民的命运更为痛苦。正是在此基础上,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处于十分困难的环境下,革命后的政府对农民实行具有强制性的征粮制,由此开启了剥夺农民产品的先河。苏联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与此相伴随的农业集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将农民挖得太苦。
集体化之后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机械化程度得以提高,农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20世纪60年代,苏联对集体农庄的庄员实行工资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但是,由于重工轻农的政策和农村管理体制,苏联农民的积极性长期不高,农民的行动能力不强。这一问题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三)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是农民众多和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其现代化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启动的。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处境更为艰难,要承受多重性困苦。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格外曲折,甚至反复,都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的境遇相关。
1.印度
印度具有古老的农业文明,1948年独立后的印度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由于印度经历了数百年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独立后的印度制度具有“英式”特点。农民在法律上与其他国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基本的公共服务,制度性排斥和歧视不多。
但是,印度农民的生存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大量农民进城以后也生活在最底层,如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孟买贫民窟。他们虽然有了自由,但是只有受穷的自由;虽然有了权利,但是只有生活在最底层的权利。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种姓制度,将社会阶层固化了,存在大量的非制度性的隐性排斥和歧视。不仅是“穷二代”,而且是“穷N代”,由此限制了下层农民的能动性。
印度农民与现代化的关系状况因此表现为:强权利、差条件、弱能力,有所分享但缺乏特殊保护。当然,由于长期延续的“安贫乐道”宗教和“安分守己”的种姓制等因素,印度农民问题虽然尖锐,但没有出现农民革命的大规模政治动荡。
2.南非
南非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种族和解政策之前,南非长期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农民不仅生存境遇差,而且没有平等的权利,具有农奴的特性。尽管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黑人进入城市,却被隔离在一个个贫民区内,如约翰内斯堡800万人之多的“贫民窟”。
3.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五。巴西长期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最初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处于奴役状态。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伊佐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农奴的生活状态。直至19世纪末巴西才废除奴隶制,农奴获得解放证书,有了人身自由。他们纷纷进入城市,尽管有平等的权利,但缺乏平等参与现代化的条件,在城市形成一个个大型的“贫民窟”。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但相对前辈的农奴生活而言,是“自由人”,并可以利用投票权等方式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近年来,左派政党执政在努力改善穷人生活方面成绩突出。
4.伊朗
伊朗也是文明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得独立,在巴列维王朝时代,现代化突飞猛进。尽管巴列维国王通过“白色革命”,分给农民土地,将农民带入现代化,但没有融入现代化。伴随经济奇迹的是贫富分化和特权腐败。高速工业化造成城市膨胀,广大进城农民以及城市劳工阶层,处于贫穷和失去尊严的状态,且人数越来越多。而“农村情况几乎跟古代波斯没有多大差别:依然是赤贫如洗,百病成灾”[3]。这种状态与伊斯兰教的平等教义和行为规范发生尖锐冲突,引起底层民众强烈抗拒现代化。1963年,伊朗95%的人投票赞成现代化,然而在现代化推行15年后,同样有95%的人投票反对现代化。
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发生霍梅尼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对现代化构成抗拒。伊朗宗教革命可以说是在急剧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无法容纳消化众多进城农民的“节点”上发生的,这一节点也是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