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2009年,黄冬艳等七位中国工人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该刊对这一选择所做的说明是: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这几位作为年度人物代表的中国工人,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工。在那之前的2003年,我们出版了这本以农民工及其流动为主题的专著。当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过前25周年之际。迄今,改革开放已经历经40周年有余,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更大更新的成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和积累的中国经验愈加成熟,并不断升华为理论层面的中国智慧和实践层面的中国方案。

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力市场发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取得全新的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统领,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政策调整在对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极大有利于改善民生。与此同时,这个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阻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和工作单位之间流动的体制障碍不断得到清除,农业劳动力剩余和城镇企业职工冗员现象已经显著减少。2019年,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1.74亿人,已经占到城镇就业人数的1/3以上。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充足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供给,抑制和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现象,促进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把人口红利转化为高速增长的源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了农民工在务工城镇的落户成为城镇新市民,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了收入分配改善。同时,恰好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刘易斯转折点,表现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短缺,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到来。伴随着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发展和变化,在本书出版之后,作者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作为劳动经济学家,我们始终追踪劳动力流动问题,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继续反映着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最新进展。我们把对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扩展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更广领域,特别是关注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书作者也各自并合作发表和出版了诸多新的成果。我同时认为,这本书作为反映改革开放特定时期问题和分析的研究成果,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固然有诸多不足和缺憾之处,然而,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历程回顾的角度,还是从相关经济分析的演进过程来看,这本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发展仍在继续,我们的研究和认识也在继续,因此,这本书对于探讨当前面临新的挑战,也不啻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学术参照。

蔡昉

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