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教师的200条教学策略
- (英)安德烈·雷德芬
- 3700字
- 2021-07-23 16:51:52
高效教学计划的五个部分
五项教学计划极其简单实用,可随手涂改。尽管每一个部分都被编号,但计划的过程绝不是线性的。在我们思考如何测评教学成果、如何让课堂变得与众不同,甚至是在决定课堂目标之前,关于活动的想法是非常容易形成的。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正确顺序,只要每一步都基于思考就可以了。应用五项教学计划并不能保证你的课堂就是高效的,但如果贯穿计划以及思考,就会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好。
第一项:教学目标
五项教学计划的第一项是思考教学的目的与方向,更通俗地说就是课堂目标与成效。它们为我们的课堂提供方向,帮助教师和学生衡量课程的进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
请看一下图1.1中所展现的第一个大框架,它表明我们现在在哪儿,从哪里来以及要去哪儿。教学目标以课堂目的为导向,而这个课堂框架则是关于一门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这个框架图,他们就知道课程是如何进行的,新的知识是如何与之前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也许它没必要出现在每一节课的设置中,但它对学生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非常重要。和学生们分享这些信息的一种常用做法就是给学生一张检查清单,让他们参照这个清单来管理学习进度,并将其作为日后复习的参考。能够了解学习内容的类似方法还有思维导图、大事年表、蜂巢模型等等,这些教学技巧或图表都会在第二章中详细讲述。
在教学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和学生建立、分享课堂目标。有些教师会制定两到三个课堂目标以及可以衡量其成效的课后评估方法,有些教师会将课堂目标设成一个大的问题,还有些教师会采用“所有、大多数、一些”这样的词语,这些对于我来说过于刻意了。我所采用的方法是一些简单、清楚、先发制人的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 “什么时候我需要……?”这个点子来源于佐伊·埃尔德关于优秀教学的博文。它非常直接,要求将课堂的目标和教学的成效关联起来,让教师思考课堂目标的根本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目标也更加清晰、明确。
很多时候以结果为导向的课堂成效都是难以衡量的,然而,如果你的目标在于完成更加明确或可以切实衡量的课堂成效,那么就需要有进一步延展性的问题,例如,“我们了解这些是因为……”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了解、评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进度。
第二项: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主要是根据学习个体或小组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众多教学难题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方面,第三章我们将提供一些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1.1中第三行底部的六边形可以帮助你把课堂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或者判断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见图1.2)。为那些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是毋庸置疑的。有些人能力强,有些人能力弱,他们都需要在制定计划时予以考虑,或者给予附加的挑战,或者提供相应的帮助。第五章会详细介绍这些教学策略,用于帮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效的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管为特定的学习个体或小组制定教学计划很关键,但我们要清楚最有效的差异化并不是通过扩展教学内容完成的,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批改他们的作业以及及时反馈做到的。因此,我们要为差异化教学做的并不是为每一节课制定明确的计划,而应该是为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堂准备。总而言之,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可以始终帮助我们思考:
(1)学生们完成任务后做什么?
(2)学生们陷入困境时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获得适当的挑战,学生们应该在完成现有任务之后尝试更有难度的任务,比如一些拓展活动,这也可以避免所有的活动都千篇一律。第二个问题意在提醒我们如何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例如,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教学资源的支持。有些教师会选择使用标准的方法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他们也期待所有学生都采用这样的标准方法,这些方法通常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紧密相联,也就是说,学生被鼓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期望——在遇到不会读的字时,学生翻阅字典,或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他们可以自己进行深度学习。“解决它”(第199页)与“教室挑战角”(第182页)这两种方法就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三项:教学测评
保罗·布莱克和迪伦·威廉姆认为,教学测评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提出了课堂目标的完成标准。我们通常习惯在课堂上使用总结型测评,但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测评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有效的测评方法包括向学生们分享教学的预期成果、提问题的策略、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以及教师反馈,等等,教学测评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晴雨表”,我们用它来衡量教学所得,以便进一步阐释及改进我们的教学。
保罗·布莱克、迪伦·威廉姆、克里斯蒂娜·哈里森等在阐释教学测评的作用时指出,教学测评在所有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法中名列前茅,我们在第六章会着重介绍这一方法以及各种具体的实践案例。
对于教学测评来说,提问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提问是第五章中差异化教学的一个策略,也是第六章中教学测评的一种方法。明确地把设计提问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环节会令大家觉得奇怪,但它是我们教师应该开发的一项能力,就像学会开车或者学会系鞋带一样,我们应习惯性地做这个动作而不需要思考为什么。当然,提问远比这些复杂,我们应当努力提出一些更好的问题,同时鼓励我们的学生也这样做。流动的问题(第201页),关键问题提问(第222页),复习转盘(第219页)或者缩写反馈(第243页)可以让我们掌握多种测评、衡量教学进度的方法。就算我们并没有采用特别的提问方法,教学计划也要包括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以及指导课堂讨论。因此,教学计划框架的第三部分意在说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见图1.1)。
在第六章中,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用作教学测评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分享教学预期以及快速复习策略。这些方法能有效指导教学进度,但我们也要谨慎使用。我在一些课堂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特意停下几分钟来回顾之前的内容,这种测评更像是一个障碍,而非有效的教学工具。我们必须牢记在课堂中应用测评并没有错,但它们应该被正确地操作。使用得当时,它可以激发学生建立自信心,指引他们走向成功。
第四项:课堂活动
教学计划的第四项是通过开发课堂资源及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就像你预想的那样,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课堂活动。
课前热身活动主要是吸引学生关注你的课堂。利用课前活动能够评估学生的准入门槛,便于我们切实衡量课程的进展情况。例如,帮助学生发现课后他们可以做什么,而这些是在这堂课之前他们不会做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同时应用课前活动和全体参与这两种策略,比如照片墙(第73页),或者让学生对你在正式上课前所阐述的某个观点进行评价。课前活动可以设计为让学生猜测学习目标,比如,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单词或播放一段和课堂讨论话题有关的音乐,赋予你的课堂一些神秘感通常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模块中(见图1.1),我们有一个空间是留给全体参与的。全体参与提供了一个回顾课堂目标的机会,可以巩固我们的教学成果。换句话说,全体参与不是课上完全独立的最后一个活动,用一段僵化的总结来结束一堂课通常达不到你的预期。我想说的是不要把毫无关联的活动拴在一起,而是要为课堂做一个有意义的结尾,让学生和教师同时得到满足,我们应该为这个环节制定一些恰当的教学计划。
课堂由我们所计划的这些活动和教学手段构成,第三项涉及的教学测评策略同样适用于第四项。不论你是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学生演讲,还是课堂游戏或全班讨论,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你提供一些好方法的。
第五项:进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鼓励教师思考课堂的整个过程并帮助教师可视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这些问题已经包含在建立课堂目标、教学测评以及课堂全体参与中了,每一部分都可以证明学生的进步以及鼓励学生成为一个积极、有责任感的学生,而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观点或对课堂提问的答案来证实学生的学习进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这一部分中有两个问题,即“教师是如何知道的”和“学生是如何知道的”,提示我们思考应该在什么地方提供反馈、记录实际发生的问题。例如,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对你的反馈进行思考并取得进步的机会。我们的测评可以直接列入计划中,这种师生间的对话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好方法。
教学进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每一次都需要留下真凭实据,毕竟,教学的本质是获取知识而不是收集证据。但是,这个部分中的观察、体会和记录可用于今后的教学准备中,比如之前对于某个学生或者某个成功课堂活动的记录对于今后的课堂也有一定的帮助。
五项教学计划就像是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思考如何更加高效,选择一些你喜欢或是对你的学科有帮助的部分。我认为没有比在课堂上想面面俱到更加糟糕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总是被下课铃声和无穷尽的活动驱使着,而不是被教学本身推动着。面面俱到当然好,但这绝不可能在周而复始的课堂中出现。我们不能计划所有的事情,而且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总是按照计划进行,因此,只要涵盖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堂高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