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谁是我们的甲方?

有些在厂商或集成商工作的朋友,跳槽到甲方之后会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短期内会非常美妙。有人会有求于你,有人想谈合作,最平常的技术交流也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有被尊敬的感觉。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一定要警惕。笔者认为,职场本质上是一个协作链条,不管在哪工作都有自己的上游和下游。在甲方工作,谁是我们的甲方呢?

答案似乎很明显,当然是我们的直接主管了。没错,但还不仅仅是这样。安全团队在甲方内部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团队。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多向安全服务商学习。事实上我们的甲方是运维&开发部门、运营等业务部门,甚至是公司全员。下面分别看看这些甲方的视角和诉求。

1)运维&开发:我们用运维&开发来泛指技术相关部门,这是安全团队打交道最多的部门。这些部门的人懂技术,在有些问题上沟通起来很方便。但是出于利益诉求、工作方式甚至思考方式的不同,多多少少都有些对抗的味道。

2)运营等业务部门:这些部门虽然不是技术部门,但是很多工作都与安全相关,比如对抗“羊毛党”、数据防泄露等。也就是说,安全团队的工作直接影响这些团队的工作效果,甚至业绩。按理说,安全团队和这些业务部门的知识体系互补,应该配合默契才对,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出于思考习惯和工作习惯的不同,技术部门与非技术部门的沟通会存在壁垒。

3)全体员工:从广义角度来说,安全团队应该对公司全员的安全行为负责,从最基础的弱密码、不锁屏,到盗取数据、恶意破坏。这需要意识上的培养、技术上的威慑和关系上的保持。分别解释一下:意识培养大家都在做,但是想做好非常困难,从管理制度到各类培训都是培养安全意识的手段,也是让公司员工理解安全工作的方式;技术的威慑指的是要让全员知道安全团队的能力,比如任何员工对数据做了异常的查询,安全团队都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虽然很多情况下经过询问都是正常行为,但这对所有员工是一个威慑,告诉所有人,我们有意愿也有能力保障公司的数据安全;关系保持简单地说就是“打感情牌”,与公司员工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可以为安全团队争取支持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没有发现,在甲方做安全工作面对的“甲方”实际上更多了,数量不一定多,但人群的种类变多了。安全工作在内部推广不利,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诉求、视角和认知等方面的不同产生的一些对抗情绪。

笔者梳理了对内减少对抗情绪的几个层面的工作,即制度保障、客观评估和安全运营,这三个维度的工作逻辑如图1-2所示。

●图1-2 减少对抗情绪的三个层面

1.制度保障:所有工作合法性的来源,为了师出有名

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脱离管理制度。脱离制度保障,任何安全工作都师出无名。但制定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朋友们肯定知道,按照标准搞一套管理制度,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文档集。就算是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太可能把所有文档阅读一遍,更不用说充分理解了。

这方面工作,可以借鉴国家对法律的宣传方式。国家的法律更是一个宏大的文档体系,不是所有公民都能充分理解的,但我们经常能遇到的场景还是知道的,比如:杀人放火、小偷小摸、打架斗殴都是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这得益于各类媒体对各类案件的宣传。参考这类方法,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全套的制度文档建设,这是基础,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从这些文档找到合理依据或违规依据。

2)根据实际经验提炼出大部分员工经常能遇到的一些场景,再对应出相关条款进行重点宣传。

3)通过一些运营手段,对上述场景进行宣讲,加深理解(安全运营方面的工作会在运营篇中展开探讨)。

2.客观评估: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体系

安全团队日常工作中,很多事都需要跨部门协调,有些事情催得急了对方反感,不催的话安全风险又迁延日久。这就需要“客观评估”手段做辅助,简单说就是将系统某个(或者所有)维度的安全评估充分量化,以此督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整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评估的标准最重要的不是准确,而是客观和公开。

就拿漏洞通告来说,我们可以对各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元素包括:漏洞数量、威胁程度、修复超时时间等),然后得出一个安全评分,或者各种维度的排名。这本身没什么稀奇的,但重要的是,排名规则要公开透明,让相关负责人知道如何能降低风险,也要让其知道自己业务的安全排名为什么是目前的水平。

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后,这个排名就可以在公司内比较显眼的地方实时显示,既起到督促修复漏洞的作用,又避免了各业务对安全部门的质疑。因为评分标准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算出来。

3.安全运营:增强意识,互相理解

本书运营篇还会展开讨论安全运营的相关工作,但为了逻辑的完整性,本段简单介绍一下安全运营的一个维度的工作:安全意识提高。

笔者团队于2018年年初启动了全面的安全意识宣教工作,主要是希望安全工作能得到全公司的领导和员工的重视。打个比方:如果你知道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再到暴雨天就不会开车到低洼处(规避安全风险),也不会因为要在车里准备破窗锤而感到厌烦(增加应急处置手段)。

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各类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的活动,让大家对安全风险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尽可能理解安全部门相关工作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也能主动规避一些风险。

总体来说,由于职责不同,安全团队和这些“甲方”之间难免会有摩擦,本质上是一个博弈过程,但博弈也有三种方式:零和博弈、负和博弈和正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另一方遭受损失。在安全工作中业务部门修补了漏洞(安全性+1),就延缓了上线时间(业务影响-1);反之带着漏洞上线(安全性-1),可以让业务尽早上线(业务影响+1)。无论哪种情况,总体收益都是0。

负和博弈指双方在博弈中由于冲突导致双方利益都有损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在安全工作中,如果安全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推诿,既耽误了上线时间(业务影响-1),又没有保证安全性(安全性-1),总体收益就是-2。

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通过机制上打破封闭系统,使得整体收益大于0。我们还拿漏洞管理举例,安全部门和业务部门经过协商,在业务需求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带紧急级别以下漏洞上线,但需要配合更严格的安全防护机制。上线后,安全团队负责监控外部威胁,及时封堵;业务团队尽快完成漏洞修复。这种情况下就尽可能地保证了安全性和业务需求,总体收益大于0。

对于漏洞管理的举例只是个简化的场景,实际工作中会有更多不确定因素参与其中,但总体思路上,需要尽量争取正和博弈、保持零和博弈、避免负和博弈。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安全工作的技巧,也是日常处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