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达小兰

西北农耕博物馆

2019年10月初,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和西北农耕博物馆联合固原二中、三中、四中等学校,组织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学生开展了系列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活动地点贯穿了西北农耕博物馆、固原古城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和固原市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园,各学校师生配合默契,活动内容丰富,使众人收获颇丰。

研学旅行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丹麦。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一般统一称作educational tourism,也可翻译成“教育旅游”。研学旅行属于新造词,在辞海中并没有相应的解释。然而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与旅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在旅游中学习的形式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春秋战国时期,56岁的儒家学者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他们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与弟子考察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宣传了礼乐文化,开创了世界研学旅行的先河。自此之后,孔子周游列国的这一形式就被流传下来并称作为“游学”。在17世纪的英国,不少英国贵族子弟通过游学访问巴黎和意大利的各大名城。其中,在游学期间,这些子弟学习的内容包括外邦语言、历史文化和习俗礼仪,与此同时结交社会名流,考察社会民情和政治制度,间或搜集文化珍品和文物。这种盛行于17—19世纪的“大游学”(GrandTour)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开阔视野、吸收和借鉴他国文化精髓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逐渐发展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所谓“游学”即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在游学期间,学生通常在国外花费1—4周的时间来学习语言课程、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当地名校、参观游览当地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修学旅行”渐渐被一些民间人士乃至地方政府所倡导。2006年,“孔子修学旅行节”作为中国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举办。广东省也在2008年率先把修学旅行写进教学大纲,并列为中小学校必修课。

2013年2月2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研学旅行”的说法,这也替代了之前“修学旅行”的叫法,研学旅行也正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学旅行形式。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发布。2014年8月21日,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家首次明确了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当中。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说明研学旅行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研学旅行作为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经济潜力和发展优势。当下固原可以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和教育基础,实现研学旅行的有效发展。

现阶段,许多中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压力,学校盲目追求高升学率,除了日常正常学习之外,还有早晚自习和周末补习、寒暑假班,这些高强度的学习活动造成大部分学生精神负担过重。长期的压力与矛盾,很容易导致一系列意外。父母过分在意成绩,整日催促孩子看书写作业。有些家庭还请了家庭教师,学生除了要按时按量地完成学校作业外,还需要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有些家长甚至不允许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不给孩子一丁点儿放松的机会。另外,还存在许多学生,特别是竞争意识很强的中学生,努力学习只为争取第一名,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便患得患失,甚至自暴自弃。巨大的压力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完成跟课业内容完全不相关的研学活动。

生动的旅行学习形式也节约了学生课前与课后的预习、复习时间,学生能根据研学旅行中学习的内容成功解决考试当中的题目,取得更高的分数和名次,增强自信心。这一良性的学习循环也正是我国政府推广研学旅行所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选择相对应的研学旅行场所,其次要注重研学旅行活动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利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习内容辅助考试,缓解学习压力。

西北农耕博物馆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中,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研学活动主体分为三类: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考虑到中学生正处于对知识学习的加深阶段,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农耕知识,在参观完博物馆后,讲解员会带领他们去亲身实践,体会掰玉米、捡土豆的乐趣和辛苦,从而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针对高中生,西北农耕博物馆特地挑选了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提升期和突破期,学业开始加重,压力逐步增加,通过举办研学活动,使之在参与过程中适当缓解升学压力,从而也达到了我们举办研学活动的目的。

此次研学活动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并得出一些结论:第一,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符合中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研究表明,具有自然生态、历史古迹、丰富餐饮等旅游资源的区域更能得到广大中学生的青睐。第二,研学旅行要注重家长和学校的影响,应充分利用长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服从性,进行自上而下的研学旅行宣传,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第三,研学旅行选择与否的关键一票在于研学旅行的安全性。研学旅行目的地必须联合学生在研学旅行前、中、后三个时间段做好相应的准备、执行和总结工作。第四,中学生群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导致了自身面临的压力非常大,相关部门在设计和建议研学旅行活动时应该注意尽量使研学学习内容贴合不同年级学生在学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对于应届生来说,过多的不贴近实际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反而是一种负担,而有效结合学习内容的研学旅行才更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