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我把事情想得太过于复杂了,初赛和复赛的日程被拖得很长,决赛自然也不是一天解决的事情。而我之前却在冥思苦想如何将七个班级放在同一天里比完。而如果摒弃掉传统思维,将决赛日程同样拉长,如此便好解决了。只是等这个知识竞赛全部弄完,便已经快三月底了。好在这个上半年没什么活动要搞,唯一的大事还在五月份的分班考试。
事实上,按照他们的决定,是七个班分成那么四五天比赛。规则便可以拿捏得分外轻松简单。如若空闲教室充足的话,其实也没必要把时间拉得这么长。然偏巧学校现在还借别的学校教学楼。也就是说,中栋现在所有的教学楼都在二中集团某个不知名小分校的实际掌控下。
然而,也听说今年下半年他们的新校区修好,他们便可以搬走了。等到了高二的伊始,我们学习部还有一场新生辩论赛要组织,那又是一个特别需要教室的活动。而且,那时候时间紧,恐怕把比赛日程拖长是没办法的。
那么,新鲜出炉的决赛赛制还继续在我的脑海中进行梳理。首先,由七个班抽签选择继而分成三组,其中有一个轮空。抽到同一组的两个班之间自然是进行一比一的常规赛,其中这三组内部之间还有顺序也是真的包含在了抽签的条目中。
常规赛中赢的那一方继续进行比赛,输的那方则可以选择向轮空组发起挑战。轮空组不可以拒绝,只能开始挑战赛。挑战失败自然不必多说,也就是彻底失去继续比赛的规则。挑战成功的话便可以顶替轮空组的位置,然后继续履行轮空组的有关职责。按照理论上,如果无人挑战的话,轮空组将会直接在决赛最后一天参与冠军争夺赛。如果有人挑战甚至挑战成功的话,总之最后登上冠军争夺战的将会是最后一个轮空组。
关于轮空这个赛制,确乎说对选手很赞的一件事情,输一场没关系。毕竟有时候失败那么一次可能也只是偶然因素影响使然,并不是真正的实力。不过,也有并不会选择发起挑战的班级,一是没看明白赛制,二是不想再下去了。
然而,都到了决赛了,经历了这么多,也看了这么多。应该不会有人连这种赛制都理解不了吧?它虽然既麻烦又复杂,可花些时间总还是可以掌握的。至少选手们只是需要看懂,而我们还需要把这一切的规则和赛制付诸实践。然如果真的没能理解得了,那便也只能自认倒霉,失去一个可能的复活机会了。
至于不想继续参赛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试想一个在二月初便正式拉开序幕后的比赛,到了三月初居然还没有进入尾声。这事搁谁身上会觉得不浪费时间呢?再者,两三个月以后便得分班考了。选手们也该进入复习备战的状态了,当然,不止选手们,我们亦然。
至少,可能是因为比赛的事情又多又没能让我体会到一丁点的成就感。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居然如此地需要复习时间来好好准备我的分班考试。而且,现在的决赛该处于准备阶段。然由于决赛的自身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得参与进决赛的准备工作之中。原本准备了复赛以为结束了的我又得准备决赛了。
单独拎出来讲,这里最麻烦的地方便是轮空组了。作为轮空组,就有点类似于守擂人。可能要经过无数次的比赛,而且还只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抽到轮空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毕竟这也是学习部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尝试。指不定会被别人骂也说不准,往届其实一直没能拿出一个很完美呢决赛方案。否则,也不至于每年都重新想方案了!
同样地,挑战则是在后一天进行,也就是说,我们会有那么一天甚至几天有两场比赛需要进行。无疑,人手还是得多几个登场。不可能像初赛复赛那样一场有时候只来了两三个人,而一场决赛可能至少需要四五个人甚至在此之上。
然而,常规赛和挑战赛也是具有不同的赛制。常规赛就是按照之前那种有幻灯片加主持人朗读的形式进行,而挑战赛没有。常规赛选手面对讲台,而挑战赛选手得背对讲台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因为他们不能看幻灯片。
其实挑战赛确实是一个挺鸡肋的操作。前面的正规赛继续,选手们有话筒。而后面的挑战赛,只能选择前面正规赛没有回答出来或者回答错误的题目进行抢答。也就是说,挑战赛选手不仅得记住题目的问题,还得记清楚答案。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了。
好在进入决赛的题目都得经过精挑细选,变相地说,难题很多。因而,并不需要担心挑战赛的题量不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对题目进行筛选,增加了工作量。
另外就是如果第三天的失败者也选择了挑战的话,那由于之后已经没有正规赛了,这一场挑战赛的题目则是第一场选手们没能答出来的题目。虽然前面已经没有常规赛了,但出于对规则的尊重,还是得让他们在后面进行。至于这次挑战赛出现的题量会尽量与之前挑战赛的题量保持一致,即两次挑战赛题量取平均值。而选择的题目则是第一场常规赛没能答出来或者答错的题目。也正是因为如此,决赛没有观众,也不可以有观众。
常规赛的赛制是能者为之,一道题目在前面两个班级之间进行争夺,会的人可以自己自行站起来然后抢下这一题的资格,站起来然后报答案即可。如若没人抢,那就由后面的挑战赛两个班进行抢夺,不过他们也不能直接站起来抢答。而是赶紧冲到前面,在最后面竖起来的白板上写好己方的答案。另外,笔只有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