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夜的星河尚未褪去,江宁府的街巷便已暗流涌动。
次日晨雾未散,几位身着褪色道袍、手持斑驳竹板的游方道士,踩着青石板在坊间穿行。
他们鬓发蓬乱,却双目灼灼,每至茶楼酒肆便击板高吟:“云龙出,而天下惊!爪下玄武踏北斗,汴水紫气虽冲天,怎敌得金陵地脉藏龙吟!”
茶肆里说书人啪地摔醒木,压低声音道:“诸位可记得?二十年前汴京有童谣‘紫气东来三千里’,如今倒成了‘紫气西流养潜龙’!”
坊间流言如野火燎原,权贵府邸的朱门却接连紧闭。徐知诰集团的幕僚们悄然潜入各坊,将浸透桐油的传单塞进门缝,上书“苍龙锁北,玄武泣血,天数在金陵”。
夜幕降临时,雷声在玄武湖畔闷响,乌云中龙影愈发清晰,似要挣脱天幕,直扑九重宫阙。
徐知诰在江宁府遥控整个吴国政局。
派其长子徐景通任命为吴国司徒,协助徐知诰,控制政治局势。
现在徐景通又被任命为诸道副都统,名义上掌管吴国军事。
徐知诰又命王令谋和周宗为左右仆射(ye),从旁辅佐徐景通。
由于此前,徐知诰在吴国多行仁政,减少百姓赋税,兴修水利,节俭躬行,赢得了吴国上上下下的人心。
当时就有政由温出,而知诰尽得人心之说,可以见徐知诰经营之久厚。
加之,近年来闽、越两国频频派使节来往,劝进,徐知诰觉得时机成熟了。
派骆知祥到广陵协助徐景通,逼迫吴国皇帝杨溥禅让。
在吴国朝堂之上,右仆射兼同平章事周宗上书道:“当今,天下四海升平,而百姓有言,此皆为齐王之功。”
“望陛下,顺天应人,承继天命,禅位于齐王。”
许多徐知诰的臣子,纷纷进言:“恳请陛下,禅位于齐王。”
“恳请陛下,禅位于齐王。”
“恳请陛下,禅位于齐王。”
声音响彻广陵宫内外。
忽然有一道不一样的声音不合时宜传出。
“尔等皆武皇帝之臣,理应为陛下尽忠,而非在此胁迫陛下行禅位之事。”
“难道尔等心中就没有一点羞愧吗?”
此人正是户部侍郎顾雨伯大声指着众人喊道。
成为为数不多的杨吴忠臣,但是他不知是否是分不清形势还是...
吴国皇帝杨溥看了一眼司礼太监。
司礼太监会意大声地说道:“肃静、肃静。”
群臣慢慢安静下来。
杨溥看向徐景通,问道:“徐司徒,以为如何?”
徐景通双手执玉笏、笏板上举微斜说到:“臣全听陛下之意。”
杨溥看向群臣说道:“户部侍郎顾雨伯,不听民意,贬为池州主簿,即可上任。”
“天意民心所至,朕不敢不从,拟诏书,禅位于齐王。”
“同时,国家大政不必再向朕汇报了,皆移交齐王定夺。”
群臣皆应:“吾皇圣明。”
司礼太监又问道:“还有事情上奏否?”
群臣之间你看我,我看你。
司礼太监大喊道:“退朝。”
群臣再应:“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之后,杨溥走向了后宫,群臣退出了大殿。
告别时,纷纷向徐景通作礼后离去。
杨溥走在蜿蜒,且雕刻优美的长廊里。
看着湖中自由自在的鱼儿,喃喃自语:“看着你们,多少都有点向往啊。”
跟后边的太监宫女说到:“走吧,跟朕去一趟太庙。”
到了太庙后,杨溥禁止宫女和太监跟随进来,侍卫在外边把守着。
太庙供奉着吴国的列祖列宗,中间的牌位便是赫赫有名的吴国创始人——太祖武皇帝杨行密。
杨溥跪在黄色软绵绵的团铺上,看着父皇的灵位,眼睛里不自觉地流下疑似幽怨,疑似沉痛,疑似悲鸣的泪水。
杨溥知道成王败寇的道理,但是真正发生到自己身上时,却是多么的无力。
看着太祖武皇帝的灵位,右手捂着胸口,内心像似被无数刀刃割裂一样。
想到:“父皇,儿臣再也无法守住,我们杨家的天下了。”
“若是大哥能行仁政,爱百姓,不倒行逆施,不祸害百姓,致使君臣离心,我们杨家就不会落到这般田地。”
“可惜没有如果!”
杨溥双手握拳,胡乱挥舞着双拳,发泄心中的不甘。
另一边,由于退朝前,让尚书省写的禅位诏书,送到江宁府的徐知诰的齐王府。
消息已经传到了齐王徐知诰的耳中,并且徐知诰秘密令人在江宁府城外的玄武湖旁筑起了高高的受禅台,用于禅位仪式用的。
数日后,太监拿着禅位诏书来到了齐王府第,徐知诰等人归接诏书。
等太监读完诏书后,太监问道:“齐王接旨吧。”
齐王徐知诰听后假装惶恐:“臣惶恐不已,不能接圣旨,定是朝中有奸臣,迫使陛下写出如此诏书。”
“诬陷微臣于不义,请公公转告给陛下,臣绝无二心。”
“公公,请回吧。”
徐知诰从衣袖里取出了银两交给了太监。
“辛苦,公公了。”
太监双手连忙推辞:“齐王使不得,使不得,使不得啊。杂家是为齐王,为陛下做事的,这是臣的本分。”
太监心想到:齐王,您都准备登基了,还给我搞这出,我是嫌自己命长吗?
齐王徐知诰见太监如此,便拉起脸色,严肃地说到:“公公,是嫌弃孤给得少吗?不受。”
太监大惊失色,连忙说到:“臣不敢,只是齐王礼重了,臣有点惶恐。”
随后,太监收下了银两,向齐王徐知诰谢道:“多谢,齐王恩赏,臣回去复命了。”
齐王徐知诰说到:“公公,请回吧,不送。”
太监回去复命后,杨溥知道消息,便知道是禅位前的惯例。
又过了数日,禅位诏书又来到了齐王府,徐知诰依旧拒绝受禅。
秋九月,第三次禅位诏书来到齐王府第。
齐王府众人跪接圣旨,但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就是齐王徐知诰是半跪接旨的。
诏曰:“自承大统以来,天象示警,灾异频仍,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皆朕之过也。
思及往昔,先帝创业维艰,列祖栉风沐雨,方得社稷之安。今朕才疏力绌,弗克负荷,每念及此,愧怍难当。
幸有齐王勋德兼备,匡扶社稷,外镇边陲,内安黎庶。
自辅政以来,除奸佞,兴农桑,修水利,开科举,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朝野归心,舆情所向,咸谓王乃天命所归,宜承大统。朕今仰承天意,俯顺民心,谨遵尧舜禅让之古风,自愿退居别宫,禅位于齐王。
自即日起,一切军国大事皆由新君裁决。愿新君以仁德治国,励精图治,使四海升平,万民康泰。钦此!”
齐王徐知诰:“臣,领旨。”
冬十月,江宁府城郊,玄武湖旁,大理石砌成的,精美受禅台,台上铜鼎燃起了熊熊烈火。
齐王徐知诰站在受禅台上,其长子徐景通,谋臣宋齐丘、骆知祥、周宗等在台下,还有许多参加受禅典礼的臣子。
这时,王令谋拿着之前杨溥的禅位诏书上了受禅台,进行宣读。
齐王徐知诰跪接圣旨,自称受禅老臣。
徐知诰站起来,从王令谋手中拿起另外一份诏书宣读起来。
诏曰:“朕以布衣起微末,时逢乱世,社稷危殆。内平奸宄,外靖烽烟,百姓归心,天命有归。今黎庶请命,群臣劝进,俯察舆情,仰承天意,遂登大宝,改元升元。蠲苛税,赦罪囚,兴文教,安黎庶。凡逆命者,天威必诛!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群臣下跪,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知诰至此志得意满,大宴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