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人

  • 论衡
  • 陈政立
  • 7186字
  • 2021-07-21 14:29:39

1994年10月1日

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莫过于人的现象。说人,直观上最快捷的回答肯定是男人和女人,世界舞台上也只有这二人能长期占领和演戏。的确,从另一种形态上表现为,男人在征服世界,女人在征服男人。所以,人类历史也是男人和女人的历史。人是万物的主宰,只有人才能缔造世界、改造世界,也只有人才能创造一个庞大的物质与精神的世界。

人既不像上帝这般万能和自由,也有别于其他动物那样有限和机械,这就导致了人不同于上帝和其它动物的二重性。人的语言、行为、智慧等本质特征证实了人就是人。只有人才能按照人的本性、需要、目的、意志去改变社会,创造和塑造属于人的社会。在当今处于竞争与创新的世界中,预示着每个国家、社群、组织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聚集在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谁能全面认识和理解人,并能深刻解释和评判人,更能合理塑造和引导人,谁就能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一、人的本质

认识人是了解人的前提,了解人是使用人的基础。虽然,人的诞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互动的产物,但人与人相同,人与人不同,就奠定了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谓相同是指自然方面,如人的本性包含着眼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身好美;所谓不同是在社会方面,如个性、特点、命运、经历、贫富等。总之,世人五十多亿,就存在五十多亿种个性和命运的差异。

人既善又恶,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因为婴儿的无知而纯洁,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的熏染影响以及为了生存、生活等逐渐形成产生了恶。所以儒家就强调自省、教化,强调以仁义礼智信等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初,性本恶,是人性天生又具有一些攻击性和利己性,这点从两个婴儿为己而引起的争斗就可以说明。人有无限膨胀的倾向,对一切动物来说人是恶的,是尘世的魔鬼,因为动物总是受到人的杀害和咀食。道德上的自省和教化并不能足以使混乱的秩序条理化,所以法家强调订规矩,造律例,对人进行强制和管治。道家则强调无为,顺其自然,让人的自然属性调节人,使无序变有序,循环不息,但终点还是使之有序。

时运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毁誉、荣辱、贵贱、得失、贫富,但唯一不能决定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相对善良本性。从一个孩子能体会到一个老人的痛苦,从人类社会一直存在对善良的呼吁,并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人类大同理想奋斗,说明人自小到老、由古及今,都有一根若隐若现的脉,这就是人性之善。许多成年人就是因为在孩提时代的烦恼和痛苦得不到父母或他人应有的尊重而被巴掌、棍棒及歧视等打断了这根脉,自此而对人世充满敌意和防范,这就是恶的起源。所以,引导人心灵的善是人人的责任。

人性的恶在历史上表现为各种贪欲。有人认为是历史发展的杠杆。人无止境的欲望导致了人的贪心、自私、势利、好斗、逞强又恐惧等人性的弱点:人因权、利、色的贪恋而引起纷争,纷争导致混乱,混乱使人贫穷,贫穷引发革命,所以有改朝换代的轮回。人喜欢赞美,不愿意受人指责及笑骂,所以就有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的事实。人不只是渴望荣华富贵、名利俱全、青春美丽、长生不老,更愿意死后名留千史,或天堂之上幸福快乐,或轮回转世,不愿死后下地狱或做魔鬼或来世做禽兽等,这充分证明人更恐惧毒咒。

因此,人的善与恶具动态性和静态性,即社会性和自然性。人的正与邪,好与坏,忠与奸,真与伪,贞与淫,争与让,忍与发,爱与恨,进与退,敌与友,利与义,虚与实,贪与廉,喜与忧,苦与乐,怒与和,骄傲与谦虚,自信与自卑,无畏与恐惧,希冀与失望,争斗与仁慈,凶狠与怜悯,慷慨与吝啬,坦白与欺骗,通达与忌妒,喜新与厌旧等方面都是视环境、视对象和视时态的对立统一,极具相对性的。它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习惯、道德、人伦、价值、观念、欲望、需求以及当权者态度等基础上。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个例证,人的优点往往是缺点,缺点有时也是优点,人的优点与缺点经常地转化、相融交织在一起。同一个人经常争强好胜,但有时又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弱者。人是多面人,是多重性格的人,场合不同,对象不同,其语言、行为的表述或表现也不同。人的生存依靠来自身体内的一个小宇宙,却又要面对一个生活的大宇宙。总之,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的综合体。人性的综合复杂,决定了使用人的关键在于唤醒和激发人性中向上的和积极的方面,淡化和疏解人性中阴暗的消极的方面。

二、君子与小人

人的类别数不胜数,从大的方面讲,人有凡圣愚智之别,也有男女老少之分,更有君子、小人之异。凡圣、智愚有先天遗传原因,但主要是后天勤奋或懒惰所造成的,男女之分除了生理外,还有心理和传统的因素。而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古人讲述很多,如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实,小人弄虚;君子以德报怨,小人以怨报德等。归纳起来,忠、孝、仁、义、诚、信的人格型态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所在。古时仁是两个人字组成的,意思是人与人的互助互爱,和睦相处关系,仁者爱人,即是博爱的意思。对父母对朋友为义,对国家、民族、组织、上级为忠,对人为信,对长、对师为尊,对属下为诚。君子当仁不让,是对仁爱的对象要加以判断,要爱憎分明,对敌人就不能施予朋友之爱,宋襄之仁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对仁节制以义,即外则见义勇为,义无反顾,内则不为内奸、叛徒。义是义气、气节,仗义每从屠猪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君子尚道德,道在外,是规律、法则、民约、俗例;德在内,是好的品质、内秀。知廉耻,廉是廉洁奉公,不贪,耻是耻辱、可耻。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说明了人离不开物质的欲望和需求,但必须有所节制,即必须从整体及长远利益出发,否则对有所累积的财亦属不义之财,这称为无耻。如何完全施行忠、孝、仁、义、诚、信及能六达其德,就是一个完成自我的过程。君子行礼仪,善貌,有节度,循规矩,思无邪,言无邪,不亢又不卑。而小人则不懂礼仪,不重仁义,不尚道德,不行孝道,不讲忠诚,不求信用,不知廉耻,最典型的是吃你的、用你的、住你的,背后却骂你,暗中来算计你,最终背叛你的组织甚至国家。纵观历史,叛徒、内奸者都是可耻卑鄙、为人唾弃的,下场也是可悲的。一个不爱组织,不爱国家的人,肯定是一个不肖子孙,联外扰内,以骂组织、骂国家为荣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可以随时被人骂爹娘,甚至掘其祖坟亦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忠孝仁义诚信的人格形态在现代社会的最有益之处就是对国家、民族、组织的奉献,这也是东方社会价值观念中最具现代意义、最有强大力量、最需发扬光大的核心。忠是绝对的服从,诚是绝对的统一,由忠诚的个体及其勤劳的身躯和不灭的信念组成的集体是战无不胜的。

三、人与人

人的复杂性构成社会的复杂性,因此人经常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有三种,一种是物质关系,即通俗的由利益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一种是精神关系,即由相同的理想、思想、兴趣、价值和观念建立的关系,也称政治关系;最后一种是物质与精神兼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上具多数和普遍性,即所谓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对立统一。人与人的关系既存在着静态性又存在着动态性,是稳定与运动的统一。如父母、子女、亲戚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所谓稳定是指血缘关系是绝对的,而感情是随着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不稳定性就会增强,如父母心天地心公正心是相对的,其实父母对其各子女也会有偏心。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物质关系、精神关系的变异加上时代、势态的变动会产生稳定和不稳定。特别指出,人与人的关系还体现在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它有主动与被动的服从,也有能动的服从,还有绝对与相对的服从。在一个有序的社会群体中,权威是必要的,否则上下无序,必然纲目混乱,社会就失去安宁。民主只不过是大多数人主动或能动服从自己选择的社会权威的形式。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是有无穷的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的合力方向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发展虽然一切要靠自己,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这就叫既能知又所知。或由于人的认识依赖于实践,而认识主体的不同或社会不同或时势时代不同,其存在各受时空、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其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也受到时空、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而社会代表了一种秩序、理性、必然,个人仅是偶然、感性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往往是个人损伤或牺牲的悲剧结局。当然,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是体现一个人所以能生存,而证明其具有生存能力的一种形态,这也证明了一切存在都有其目的和作用的是一种事实。一个成功的人,能够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形象、积蓄自己的内涵,也能够自觉地深究人与人的关系、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驾驭人与人的关系。有的人不仅能够做到掀起人们内心隐蔽的海底,并且还能做到使人们能原谅其错误的境界,不能不说这个人已成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格化和代表化。把每个人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唤起其积极与人为善的人性意愿,然后综合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具目的、自觉的社会合力的方向。

四、人与相人

世人之多,却命运不一,贫富有别,福祸各异。历史地看,相人与相天、相地一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被人轻视的人文知识。它既有理性知识经验的依据,也有感性感觉的存在。历史证明,自然与社会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与万物一样也具规律性,人是迷信与不迷信的统一。所谓迷信是指客观规律方面,必须要相信,不然会吃亏;所谓不迷信,则是对人类主观尚未掌握的规律,就不能轻信。更不能被一些现象所迷惑,特别是以利益为目的的江湖术士。但是,相人确实有规律可循,如印堂狭窄的人度量就小,因为其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印堂的肌肉就逐渐紧缩;露门牙的人往往会短命,是因为其嘴昼夜都合不来,呼吸时脏的空气等进入体内而影响健康;而功名看气宇,即人有没有功名,要看其的风度;事业看精神,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会累,当然没有事业;穷通看指甲,指甲的主要成份是钙质,钙质不够就体力差,因而缺乏竞争力,必然前途不好;寿夭看脚踵,脚跟不到地必然会短命;正邪看眼、眉,光明正大的人眼睛一定端正,机智的人眼睛灵活,而眼睛经常发直的人精神肯定出问题,眉毛也一样,粗细,长短,高低,是龙眉、虎眉,还是一字眉、正八字眉,反八字眉,结果都不同。人的眼、耳、鼻、口、面、眉、天庭很重要,但是否平衡、协调更重要。所以相人不能凭第一感觉,更不能武断,因为人具动态性,相也有变异性。知人难,知心也难,知脑更难。因此有了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的事实。而老人普遍存在的现象更特殊,坐着想睡,躺下却睡不着;哭起来没有眼泪,笑时眼泪却流出来;讲现在的事,容易健忘,对过去的事,连小时候也记得清楚;讲其好听不见,说一二句不好听的话马上能听见。这些都是事实。

人类历史上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它们是无数先贤精英在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中医之所以具有西医无法代替的价值和功能,就是与其关于人的体质学说和气质学说紧密相关。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决定了了解一个人不能像实验心理学那样定量分析人的心理,因此,很有必要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练就洞察人的现象的火眼金睛。

五、人与做人

人是一个自然人,其行为除了体现人的本性之外,还体现在个体主观性和社会客观性方面。而主体必须从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接触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就要求时刻修炼人的本性和主观性的同时,使一切行为都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其工作生活与社会相联系,同时受客观的制约,主体选择客体,客体制约主体,物质转化精神,精神作用物质,生生不息。所以人只有在服从公众准则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改善客观,改造客观。比如人失败或挫折之后,认识上更进一步,选择更灵活,意志表现方式在变化,而意志的本质未变。因为人总是向前挣扎,就等于植物的种子不停地向上运动,由上升的形式作为终点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起点一样,循环不止。人是责任人,其一切言行必须要对人类、国家、民族、组织以及后人负责,否则将遗臭万年,祸及子孙。人是组织人,其必须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在组织内依靠组织,从附领袖,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会被严峻和残酷的社会所遗弃。人是理想人,其一切为理想所驱动,而强烈的欲望则是迈向目标的内力,当然这种欲望是一种有节制的欲望。人是现实人,其行为必然与现实社会相衔接,其有时也要随波逐流,否则遭到排斥或不被接受而影响生存。这就是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道理。人是一个扬弃人,对内继承、选择、光大,对外引进、吸收、同化。古人讲,君子日三省其身,其实能做到日省一次就可以。至于三思而后行,实际二思也足够,一思粗,二思细,三四后就顾虑太多,加上谨慎有余,就容易变成一无所为。人是既物质化又精神化的人,人是物质人是因为人的身体由众多物质组成,而人要生存,要实现理想也必须拥有生活的物质,必须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人是精神人是因为人具有思想、智慧,甚至是不朽的荣誉以及希望得到尊敬、接受与理解。人要效法水,水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存在。水是广阔的,任何事物都包容在内;水是纯净的,脏的物体到水里也被洗刷干净;水是往前的,总是无畏地向前奔流。人也应效法天地自然,去掉或减少贪欲和自私之心。天地生长万物,给万物生命,使万物生生不息,但它没有居功,没有索取,没有怨气,没有条件,因此,天地的精神是伟大的,天地的胸襟是广阔的。谦受益,盈招损是人世永恒的真理,一个人持有兼收并蓄的人生态度,博而后通,出神入化,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虽然始终处于与社会的冲突之中,却又设法自我实现。但是,更需持其志以养其气,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以达到坐忘、行忘、不忘的人生最高境界。

六、人与圣

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忠孝仁义诚信智勇廉完成的极致。剥离其中落后的因素,扬弃后仍然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古人提倡在人治人领域中的肉身成圣,但更应提倡在人治物领域的肉身成圣,这是一个必须强调的前提。强调在物质世界创造财富的圣者,是因为人都是向往文明,渴望富有繁荣。问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在文明、富有、繁荣以后衍生出的各种堕落、人性的异化、精神的腐化、道德的沉沦,以及如何永远地保持这种文明、富有和繁荣。有人讲,西方只有两个苹果,一个被亚当和夏娃吃了,另一个被牛顿发现了。还认为美国人只懂两个口袋,就是把你口袋的钱拿到我的口袋。这种提法如果放在一个国家文明历史先后的角度是适当的。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对东方来讲大部分是不可取的。如日本人把中国文化充分吸收和运用,因而其最怕中国人,但骨子里又最看不起中国人。若属事实,这种国格、人格固然低贱,但也说明了东方国家对其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与维护是其得以延续的原因。做人要做人上人,不要成次品。所谓人上人并非指做高高在上然后去压迫人的人,而是指能洞悉人、塑造人、发挥人、挖掘人、教化人、德化人、激发人的人,做在思想与实践上为世人甚至后人所接受并为人类社会创造重大价值和巨大贡献的人,做刻苦明志、思想致远的人。而所谓先知,除了因染色体不同所造成后天的优势有异的先天遗传以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而造就。神与圣不同,人不可为神,但人可成圣。圣不仅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者,也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把握者。色不在色,酒不在酒。人与圣的区别就体现在是否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因此,就有了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的说法。

圣者以救世救民为己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忘我地奋斗。凡者把一时的成就看作事业,圣者则追求永恒的使命。

圣凡之别还在于圣者建信仰,立规矩,树目标,定计谋,步庄重,然后懂得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和深刻的觉悟,燃点起人民希望甚至不灭之火,同时有节、有制、有律、有度地实施。纵观历史上的天霸、地霸和人霸无一不是追求圣者的人,当然,有的追求成功,也有的理想失败。所谓天霸,即统一大业的人,如秦始皇嬴政等;所谓地霸,即虽未成事,亦为一代枭雄的人,如项羽等;所谓人霸,即辅国良相,如诸葛孔明等。天霸、地霸、人霸是顺应和运筹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是贯彻天道、地道、人道的人;是通晓天气、地气、人气的有机统一的人。而乐山者仁,乐水者智就是指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性格也不一样,如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以及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各地的植物也有别,俗称的特产就是其中一例。

人只有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开发人,一切为了服务人时才具有人的意义。因为社会一切由人产出,一切随人而来,也一切因人而异,因人而逝。

历史证明,只有三种人才能真正名垂千史、流芳万世。一种是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孙子、庄子;一种是统一者或征服者,如秦始皇、汉武帝;另一种是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拥有千亿万亿的富人不包括其中,经商之祖陶朱公范蠡,如果不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虽称巨富,也肯定不会在《史记》中出现。当然,如巨富者将其财富造福国家和民族也有可能成为因此而载入史册的另一种不朽者。所以人必须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不应问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人应是一个不断进步、革命,超越自己,超越别人的人。人赤裸裸而来,也将会空空而去,因为人的诞生造就了生命的开始,同时也是走向死亡的开始。人死后应留些什么给国家、给民族、给后人,无需什么,只需灵魂,一个活泼的、再现的、永不消失的灵魂。而这个不朽的灵魂就是思想,是能使人类、国家、民族繁荣进步的思想。

人应是一个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人生来就有一副硬骨头,不屈于任何时命,不从于任何压力,挺立于天地之间,探索生命的价值。一个人能在大千世界中,经常丰富自己进步的精神思想,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把自己塑造成一面万物映照其中的明镜,洞察和把握千百万人心态和生态的规律,经常探访那些病痛无助的心灵,召唤起人们向往新生的灵魂,就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尽忠尽孝尽仁尽义尽诚尽信尽智尽勇尽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