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案例版):不可不知的淘宝产品事
- 苏杰
- 1472字
- 2021-09-07 17:46:16
02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
从2003年到2013年,淘宝从零开始,发展非常快,做到了一年成交量上万亿元的规模。2012年“双11”,淘宝的峰值交易额是191亿元,天猫的是132亿元,集市的是59亿元。这是互联网给予的机会,当然也是淘宝抓住了机会。
截至2012年(大家可以随时找新闻更新数字):
要把这些应用支撑起来,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系统根据需求的变化,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现实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淘宝上最核心的一个对象——商品,也叫宝贝为例,来说说淘宝系统的变迁。
我们可以逐步了解商品系统里的类目、属性、属性值、子属性、枚举可输入、类目属性、前台类目、后台类目、公共属性、关键属性、销售属性、商品属性、标准产品单位(SPU)、库存保有单位(SKU)等概念。看起来十分复杂,但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解决了相应的问题。
我觉得,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比如,我自己就恨不得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归类放进对应的盒子里,然后在盒子上都贴上标签,再盒子套盒子。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不要小看分类,大学里设置的信息管理专业,就只研究这个课题。
2003年5月,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只有几种商品,很容易管,根本不需要分类,无非就是把几个商品铺开来给用户选就行了。随着商品多起来以后,才牵扯到分类。商品种类增加了,就需要我们进行管理,而管理首先需要将商品梳理清楚,分清楚,不能所有商品一个个管,这样做没有意义。分类方法的变迁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刚开始分类很简单,叫类目,类目就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像“服装、电器、手机”等这样分下去。我们拿服装来做例子,当所有商品到100多种的时候,服装有20种,不需要再分了。到了1000种的时候,服装有400种,不分也可以,但已经不太好选了。如果40个商品一页的话,就要翻10页。从用户翻页的习惯看,耐心的极限是3页,第3页以后的商品,点击率非常低。
到了10000种商品的时候,再不分类就会变成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在商品种类比较少的时候,总交易额和商品种类强烈正相关,而这里的商品种类,是能被买家看到的有效数量。于是,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到10万、100万、1000万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类目分得更细。但是,不可能全部平铺。想象一下,一下子展现给买家1000个类目让他选择,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多级类目的概念,它就是一棵类目树。对卖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在发布商品的时候,要在类目树上进行选择,如图2-2所示。
图2-2 发布商品时的类目树
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来越复杂,买家就会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商品。但早期的淘宝又需要更多的商品。日益增加的商品种类和难以管理的类目树,两者间的矛盾是问题的本质,成为交易额的天花板,整整困扰淘宝三四年之久。
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在正常的用户购物路径中,每一次点击都会流失一定比例的用户,比例大概超过50%,几次点击后,所剩的用户就更少了。但另一方面,商品太多又必须分类。商品还有很多品牌,比如说杰克琼斯、美特斯·邦威、耐克等,不将品牌进行区分,T恤类目下面的商品种类依旧过于庞大,用户挑选起来仍然十分费力。
再者,这样分下去,小二也会比较累,因为类目很杂乱——除了男装,女装下面也是有T恤的,T恤的下一级类目也包括品牌。这样分下去以后,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树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
直到2006年,“属性”概念的引入,这两个问题才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