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定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孙子兵法》谋攻篇讲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仅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目标,了解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市场。

关于市场的定义,可以从诸多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种当下比较主流的理解:“市场是产品现实和潜在购买者的集合”。[1]

根据这一理解可以确定,市场就是我们需要去了解、需要去“知彼”的对象。

如何才算做到了解市场呢?首先要明确“对象”是谁,先确立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盲目一出手便想征服全世界,恐怕难度太大,不必说征服,单是想做到了解,都没那么大的精力。

在创业工坊,我看许多商业计划书在谈及目标市场时,都表现出难以掩饰的野心,意图去创造一个完美产品,将全天下的客户一网打尽。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想了解所有人,还真不靠谱。细分市场并找到明确、具体、清晰的目标,才是创业的开始。

明确目标其实不困难,因为市场并不是一团混沌不明的整体,从各个角度解剖,都会为创业者提供更为精准的突破口。

专题3-1

市场细分的依据

在这里,给创业者们提供几个主要的市场细分依据。当然,在看下面的内容时,既要考虑目标的特点,又要参考自己的能力所在,二者要结合起来。

1.地区差异

互联网似乎为今天的创业者提供了无远弗届的地利,但在面对地图幻想将旗帜插满天下之前,仍应当先想好以哪里作为起点。在中国版图内,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甚至相邻的省市区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气候条件、文化环境、人口因素、发达程度,均会对创业者提出不同的挑战。

创业初期,恐怕是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市场铺向全国,满足那么多不同口味的,所以,选好自己的大本营,在自己熟悉的、能HOLD住[2]的地区,集中优势、单点突破,才是上策。

2.消费者类型

划分消费者类型时,我们可以借用一下互联网项目常提到的2C(to consumer,面向个人消费者)、2B(to business,面向商业机构)与2G(to government,面向政府)。

如果拥有某一领域的资源或关系,创业者不妨考虑是否能够以企业、政府为自己的目标,虽然与个人消费者相比,它们数量上少之又少,但如果开发好,仍然能够在帕累托法则[3]下充分实现2B、2G业务的价值。

反过来思考,个人消费者是数量最大的消费者群体,尽管每个个体购买力有限,但利用技术优势大大降低边际成本后,仍有很多企业抓住了2C业务的长尾,积累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个人、企业以及政府,不同的消费者类型,需求不一样,沟通方式也不一样,在创业前,要先想好,究竟有哪一方面的资源,能解决好哪一部分消费者的问题,然后把这部分人作为目标,去分析和研究市场。尤其是企业和政府,其大小、行业、职责等不同,水很深,一定不能想当然或推测。

3.消费心理因素

经历四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大多数地区已经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岁月,消费者在任何领域都获得了更多选择权,加之不同年龄层需求差异化日渐明显,多种因素交织,使历史上一招揽尽天下客的奇迹不太可能被复制。

比如,老年人或许完全无法理解年轻人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男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女人会有“包”治百病的特点。但在创业时,如果你选好了目标,就得去主动了解他们、适应他们、迎合他们,才能改变他们,让产品深深地打动他们。

这必然是要做出牺牲的,比如你在把目标用户确定为年轻人时,就要用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能还抱有奢望老年人也来疯狂购买,然后把产品塑造得不伦不类,结果两边不讨好。

有了上面这些市场细分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市场,并且把市场这个大蛋糕分成许多小块儿,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呢?去挑选你最想要的那一块(注意:不是最大的那一块),这就是“定位”,为自己的产品、品牌、未来做好定位,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目标消费者脑袋里刻上自己的位置。

其余那些块蛋糕呢,大可不必去管了,吃东西要估量着自己的胃口,贪多嚼不烂。在做市场定位时,最重要的是学会放弃、不要贪婪,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抛掉不擅长的市场,以获得对优势市场更多的专注。

专题3-2

通过定位获得成功

美国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在1969年提出了“定位”这一理论体系,并与艾·里斯合著《定位》一书,经过近50年的市场实证,“定位”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然而时至今日,仍会有许多企业忽略定位的重要意义,创业者足戒。

在我国,有一些较好的利用定位理论获得成功的案例(尽管很多创始人开始并不知道或者没想过什么是定位,但是暗合了定位的规律):

有“老干妈”这样的企业,五味中只取一味,单凭把炒辣椒这件事做到极致,即使不上市、不融资,最终也可以走向国际。

有美图秀秀这样的产品,与专业图片处理软件相比,它极其精简,功能单一,但仅凭专注美颜这一项,便俘获亿万“美眉”[4]的心。

有“怕上火喝加多宝”这样的口号,在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风靡全球时,仍然能够开辟出凉茶饮料这一品类,并把“怕上火喝凉茶”的理念植入每个人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