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高煜 林建华 赵麦茹等
- 1527字
- 2024-11-01 05:05:37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来看,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征为各种要素密集程度、产品形态以及产业重点的顺次转移。在此基础上,本书主要采用干春晖(2011)的测量方法,对199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加以衡量。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是产业间的聚合质量,它一方面是产业之间协调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还应当是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2)(干春晖,2011)。通常人们会采用结构偏离度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但这一指标往往容易忽略各产业的相对重要程度,经济意义解释也比较困难。因此,本书采用了干春晖(2011)的测量方法,公式如下:

其中,n 代表产业部门数,在这里n =3;Yi 表示第i 产业产值;Y 表示三次产业总产值;Li 表示i 产业就业人数;L表示总的就业人数。TL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值,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程度。TL越接近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就越趋同,二者的耦合程度越好,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反之,则产业结构越偏离均衡状态。现实中,产业结构偏离均衡位置是一种常态,即TL通常不为0。
表2-9、表2-10和图2-4代表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值的变化趋势。从图2-4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说明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化合理化程度存在着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趋同,二者的耦合程度逐渐提高,产业结构逐渐合理。
表2-9 199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值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
表2-10 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值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

图2-4 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趋势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自1990年以来,相较于其他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先在21世纪初就迎来了产业结构向合理化转变的转折点,并在2015年以后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值稳定在了0.1左右。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较为相似,到2017年都稳定在了0.15~0.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与其他三个地区相差较大,说明西部地区在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进程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2 产业结构高级化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等理论,本书将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3),公式如下:
TS = Y3 / Y2
其中,Y2 、Y3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TS越大,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如果TS处于上升状态,则意味着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
表2-11、表2-12和图2-5表示了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变动趋势。虽然略有波动,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个不断高级化的过程。相比较于1990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在2017年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则相对进展缓慢,到2017年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仍然有发展进步的空间。
表2-11 199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化值

续表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
表2-12 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值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

图2-5 1990—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
资料来源:经本书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各省份2018年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