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高煜 林建华 赵麦茹等
- 1674字
- 2024-11-01 05:05:43
2.8 结论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产业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虽然在这段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付出了许多高昂的代价,但仍然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除此以外,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大大缩小了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内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了相对过剩,由短缺走向了繁荣。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省份的产业发展已经开始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在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开始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东北地区经济在近年来有所下滑。从整体来看,东部地区总体经济态势良好,虽然增速下降,但在产业总值上仍处于绝对优势,对我国经济整体的支撑作用并无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和发展前景,但东北地区经济有所下滑,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是各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中西部工业化开始提速。在这一阶段,由于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以及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的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所优化和升级。
三是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其余地区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还有待提高。从技术水平来说,只有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的各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各地区产值利润率都有所上升。在此之间,东部地区的产值利润率一直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说明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之相应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开始逐渐扩大。
五是对外贸易和FDI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有利条件,进而促进了东部地区外贸的发展。
六是产业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无论从投入角度还是产出角度,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发展占全国的比重仍然是三种所有制中占比最高的种类,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柱。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开放,私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吸纳了许多劳动就业。
七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且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得力于该地资产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总资产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我国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市场环境适宜大企业发展,也说明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是以大企业为主导的。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将是新时代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标准,将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下同。
(2)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3)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4) 工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2011年及以后年份为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
(5) 西藏地区数据缺失,故在此省去。下同。
(6) 河南、西藏地区数据缺失,故在此省去。
(7)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2011年及以后年份为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