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高煜 林建华 赵麦茹等
- 3927字
- 2024-11-01 05:05:45
3.1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创新发展的评价
3.1.1 创新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在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创新能够极大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丰富产品市场的同时,甚至能够衍生出新的市场需求,并且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下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扩散和创新融合(2)。创新扩散是指创新由源头向外部经济发散以及到应用的过程。创新融合是指两种或者多种技术创新相结合产生新技术创新的过程。虽然扩散与融合的方向相反,但是两者之间相互补充。
创新扩散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传导机制分为三步:第一步,技术创新的产生,即技术创新的起源;第二步,产生的技术创新通过区域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扩散到整个产业体系;第三步,扩散到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会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外,不同产业对技术创新敏感程度的差异性,会使产业之间的价格、要素配置发生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迁,最终带来产业发展质量的演进。
创新融合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传导机制分为三步:第一步,技术融合先提高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然后通过扩散效应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第二步,弱化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从而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规模;第三步,融合会打破原有的技术创新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催生出新的产业,最终推进产业发展。
3.1.2 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说明
在建立创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①指标的低成本和可操作性。指标数据可直接获得,以增加数据的真实性;②指标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各指标应具有明确的行为导向;③指标的可定量化性。不同指标应当能够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测评目标的能力,根据指标各自的体现程度,可赋予权数。
莫滕·汉森(Morten T. Hansen)和朱力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2007年提出了三阶段创新价值链,即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推广。因此,在测度创新能力时,单一的创新指标数据虽然易于收集处理,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够全面综合衡量创新水平。且国际上大多是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即通过构造“要素—子要素—指标”的层次来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逐级加权求和,最后汇总为一个综合得分。并且,当前大多数文献主要通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支撑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书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构建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4个一级指标,同时又分为7个二级指标。具体细分如表3-1所示。
表3-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表3-1中,R&D经费投入强度=国内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GDP总值;R&D人员投入强度=R&D人员全时当量/就业人数,用于衡量行业从事研发开发工作的人力资本情况。
由于统计数据的年份时间跨度较大,本书从2005年以前以每间隔四年的方式选取一年统计数据。对于个别缺失年份的指标数据,本书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的基础上,用线性预测值来代替缺失值。受限于篇幅,省略了技术创新指标的原始数据和计算步骤。本书以下的数据处理都是与此相一致的,故在篇幅后面不再赘述。
(2)创新评价指标的计算
按照Min-Max标准化法和熵值法计算出技术创新能力的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2所示。
表3-2 技术创新的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1950—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表中的数值通过研究方法(Min-Max标准化和熵值法)计算得到。
3.1.3 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说明
产业发展是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是通过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推动效果,从而再逆向评价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产业发展质量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关于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定位在产业总体上,故本书的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任保平教授出版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5)》所建立的产业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结合本书研究目的,经过筛选,本书所建立的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如表3-3所示。
表3-3 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表3-3中,第n 产业生产效率=第n 产业产值比重/第n 产业就业比重;第n 产业增加值率=第n 产业增加值/第n 产业产值;第n 产业增长率=第n 增加值增量/GDP增量;第n 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第n 产业贡献率∗GDP增长速度;产业高级化指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货物进出口差额/货物进出口总额。
(2)产业评价指标的计算
按照Min-Max标准化法和熵值法计算出产业发展质量的2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4所示。
表3-4 产业发展质量的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

续表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1950—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表中的数据通过研究方法(Min-Max标准化和熵值法)计算得到。
3.1.4 创新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度测度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即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结合Min-Max标准化法、熵值法和协调度的定义,可以得到两个系统各自的效益函数为:


其中,px 与py 分别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两个系统的指标,n1 与n2 分别表示两个系统的指标个数,wx 与wy 分别表示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即效益函数是由加权平均得到的。
本书在离差系数的基础上推导得到协调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 为协调度,k 为调节系数,表示所研究系统的个数。结合本书所要研究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关系,C 值反映了这五组变量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且0≤C ≤1,当C 值越大则系统之间越协调;反之,则系统之间越不协调。然而,由于存在当两个系统都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其反映的协调度数值依旧较大的特殊情况,本书在协调度C 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度为:


其中,C 为协调度,T 为两研究变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其整体效益水平,α 与β 为待定权数。
为了科学地比较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程度,本书根据协调度C的数值范围给出了对应的等级划分如表3-5所示(3),并对协调发展度D 进行等级划分的同时列出了f(px)与f(py)的对比关系如3-6所示。
表3-5 协调度C 的区间划分

表3-6 协调发展度D 的区间划分与f(px)与f(py)对比关系

续表

本书根据上述模型的计算公式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关系,得到α =0.5,β =0.5,计算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度D、f(px)、f(py)、C ,统计如表3-7所示。
表3-7 1950—2017年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是由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得到的。协调发展度模型:f(px)=。
;T =αf(px)+βf(py);D =
。

图3-1 1950—2017年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趋势
3.1.5 实证结果讨论
(1)从表3-7和图3-1中可以看出,1950—2017年,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度变化明显,在2000年以前协调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主要表现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下降—上升—下降。2000年以后变化幅度较小,存在时间方面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协调发展度整体上与协调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其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协调度的变化幅度。同时,协调度始终大于协调发展度,表明两系统之间的发展状态是趋于一致的,但是其相似性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从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分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相对不稳定阶段——1950—1995年,但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技术创新系统与产业发展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时小时大,没有明确的向一个状态变化的趋势,这种差异性的变化表现在两者的水平在低层次中呈缓慢增长的态势,即就其变化的状况而言,两系统依旧处在都较差的协调时期。第二阶段为增长阶段——1995—2017年,协调度呈现出明显上升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趋势,虽然其在2000年以来有波动式下降的趋势,但其水平依旧保持在较高的发展阶段。而协调发展度则主要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在变小的前提下,这种差异性的变化表现在两者的水平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即两系统自身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进一步说明在此阶段,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相关调整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也使其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上不断改进。
(3)从协调发展的类型分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2000年,主要表现为创新发展滞后的失调类型,即技术创新不足是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为落后,且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而非自主创新,因此,在此阶段,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处于失调时期,且失调的程度变化不定。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自此,创新才逐渐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第二阶段是2000—2017年,也就是创新被提升至重要位置时期,主要表现为轻度协调同步型和初级协调产业发展滞后型,即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此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故而在此阶段技术创新的升级与产业发展之间经过适应性调整逐渐向创新驱动产业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落后是引起产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中国依旧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质量的支撑力不够、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带动力不够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