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院长:医疗美容经营管理的观点与策略
- 李滨
- 22字
- 2021-09-17 21:13:55
02 行业篇
第2章 历史与现状:经营院长应该知道的行业脉络
第1节 了解一点历史——整形技术的前世今生
人类骨子里有一种改善自我的本能。可以说,人类是生物界中最大的完美主义者。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探寻如何通过改善自身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随之而来,一个旨在改善人类外形的整形外科就应运而生了——它或许是世界最古老医疗学科花园中最美丽的一朵。
早在4000年前,就有关于古代人类医治面部创伤的文字记载。公元前600年,古印度医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皮瓣进行鼻、耳再造的技术(1)。但是,正如医学领域中许多学科一样,整形外科在数百年的进程中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20世纪,在美国和欧洲,整形外科在科学性和医疗体制建设方面才得到了稳步的发展。约翰•彼得•梅托尔(John Peter Mettauer)——美国历史上首位整形外科医生,1787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这位天才医生在1827年使用自制的器械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腭裂修补术。鼻部和乳房整形是医疗美容领域典型的外科手术,从这两个部位的整形发展历程,可以窥探整个整形美容发展之一斑。本节将跟随时间的脚步,理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的历史脉络,带你了解这个行业那些鲜为人知的开拓者们。
一、整形美容手术的发端
1.鼻整形术的产生与发展(2)
擅长鼻整形手术的巫文云院长曾系统地研究了鼻整形的历史,他在文中写道:“鼻整形术是最早开展的外科手术之一,鼻整形手术的发展史几乎是一部整形外科的发展史。”
最早的鼻整形始于约3000年前的古埃及,当时,整形手术多用于制作木乃伊。而古印度也是整形外科的发源地,鼻部再造技术起始于公元前600年的古印度,为因受刑罚失去鼻子的罪犯加以修复。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医生经常为鼻受损的士兵施行手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罗马帝国灭亡后,普通外科医生被视为异教徒,整形外科随之衰落。16世纪的欧洲,整形外科出现昙花一现式的多面复兴,欧洲开始进行鼻再造手术。
18世纪的英国,战争在鼻整形技术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9世纪初,德国首次提出“鼻整形术”一词。随着无菌技术在19世纪40年代被主流化,以及麻醉药的引入,包括使用外用可卡因,开创了整形外科的新时代。
1845年,著名的柏林大学教授约翰•弗里德里克•迪芬巴赫(Johann Friedrick Didffenbach)提出了鼻整形美容的理念,旨在通过鼻部手术提高美容效果。19世纪80年代,来自纽约的耳鼻喉科医生约翰•奥兰多•罗伊(John Orlando Roe)通过将所有手术切口隐藏在鼻子内部来发明了鼻内入路技术。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把可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和可注射麻醉剂的人,还提出了隆鼻术之前和之后的照片标准化。
德国医生雅克•约瑟夫(Jacques Joseph)被誉为“现代鼻整形之父”,他于1898年公布了一例开放切口施行大鼻缩小整形术,开创了将所有切口都隐藏在鼻子内的鼻内方法,他还为手术设计了一些专用器械,直到今天医生们仍在使用。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的方法被引入美国,在美国开启了现代鼻整形术的新时代。
1953年,纽约市的Irving Goldman博士发表了鼻尖缩小术,后来他为很多女性进行了鼻尖缩小术,这一过程被称为“Goldman Tip”(高曼贴)。1968年,Jack Anderson提出了鼻尖支架的三脚架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鼻部框架稳定的基础。至于外入路切口,首先是由布达佩斯的Aurel Rethi博士于1934年提出的,直到1975年Wilfred Goodman在芝加哥美国整形外科学会国际研讨会上展示250例跨鼻小柱外入路行鼻整形手术的案例,开创了外入路鼻整形的新时代。随着外入路的理念在世界传播开来,关于手术入路的鼻整形术革命也开始了。
Jack Gunter于1983年在得克萨斯州开创了达拉斯整形外科医生的年度鼻整形课程“达拉斯鼻整形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37届,为很多鼻整形医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他还独创了用于记录手术过程的图解模板,被全世界鼻整形医生广泛采用。这也是为国内很多人知晓的“达拉斯隆鼻”的由来。
外入路切口能够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更方便医生精准地判断、操作和教学,一些鼻整形操作技术,如鼻尖软骨缝合技术、复杂的鼻中隔重建、鼻骨穹顶重建等,只能在直视下完成,更重要的是外入路直视下操作,缩短了鼻整形医生的培养周期。
2.眼部整形术的发展(3)
从德国医生冯•格雷费(Von Graefe)(4)的年代(以1918年为标志)开始,就有许多描述眼睑整形的论文,特别是1830年出版的关于描述去除眼皮多余褶皱的文章影响比较突出,但该类手术直到20世纪初也没能真正得到发展。
1830年,美国医生麦肯齐(Mackenzie)首先描述了眼睑皮肤皱褶的治疗。但直到20世纪早期,真正的眼袋手术和除去眼睑周围皮肤皱纹的手术才发展起来。
1902年,埃克斯坦(Eckstein)描述了低熔点石蜡注射技术。在之后约20年里,该技术的良好效果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愿意尝试。最终,该手术由于会导致静脉炎、肺栓塞等并发症而被禁止了。
1911年,德国人库勒(Kolle)在纽约学习美容整形手术,后来出版了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一书,该书包含522幅插图。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眼睑祛皱方面的成就。库勒很大胆,他做一个眼睑祛皱手术一般需要24~48小时,因为他认为眼睑手术常常导致水肿比较严重,所以提倡上下眼睑分开进行手术治疗。
整形术和眼睑成形术界第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整形手术医师是苏珊娜•诺埃尔(Suzanne Noel)博士。早在1912年,她就开始专研整容手术,为法国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进行了面部除皱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各大报纸进行了报道。
1988年,大卫(David)第一次描述了二氧化碳激光用于下眼睑脂肪的移除。1994年,温斯坦(Weinstein)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到用激光复平术治疗眼周的细纹。在1994年的美国眼科医学院的年会上,众多整容医师观看了贝克(Baker)现场手术的视频以及术后患者的一些影像。从那以后,美容激光平复术逐渐被医学界和大众所接受。
1990年,May和他的同事论述了祛除轮匝肌眼部脂肪的术式。1995年,Aiche和Ramirez提出了祛除下轮匝肌眼脂肪的术式。Owsley最早描述了祛除颧骨部位的脂肪垫来减少突出的鼻唇沟问题。May和助手们论述了颧骨突出和颊部提升的注射疗法。同一年,Mccord和Colleagues论述了骨膜下的颊部提升术合并下眼睑整形术的术式。
3.面部形态整形的发展(5)
1912年,德国柏林的尤金•荷兰(Eugen.Hollander)移除了一个妇女的发际线处的自然老化皮肤皱褶来帮助她改善脸部的皱纹和下垂的双颊。他在外科领域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人,其实早在1901年他就进行了面部除皱术的尝试,但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直至1932年其逝世时才被外界所知。
1919年6月下旬,阿德尔伯特•贝特曼(Dr.Adalbert G.Bettman)在美国俄勒冈州大学医学院的年会上首次展示了他的医学文献,包含了一些整容手术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收录到1920年8月的医学杂志《西北医学》(Northwest Medicine)的一篇文章中。
阿德尔伯特•贝特曼专门从事颜面皱纹皱襞舒平手术。他在1920年的文章中描述了从耳后及耳页前等区域做切口进行手术。他做的手术切口的范围和形状与今天的手术非常相似,堪称经典手术。阿德尔伯特•贝特曼被称为“整容手术之父”。
1919年11月,朱利安•布尔盖(Julien Bourguet)在巴黎发表了描述如何使用较小的新月形、三角形或宪兵帽形切口的皮肤来修复额纹、鱼尾纹和颈部皱纹的文章。他认为男性皮肤往往保养得更好,其老化程度往往没有女性的高。
1926年,纽约的著名外科医生亨特(H.Lvons Hunt)和凯普顿(Late Captain)出版了著名的《头面颈部整形手术》(Plastic Surgery of the Head,Face and Neck)一书,讲述了关于头面颈部的整形修复手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工合成的或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制剂被用于组织充填、改善面部形态,在临床上大量应用,例如从牛或猪的身体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以及人工合成的透明质酸、肉毒素等。近十几年来,注射美容和激光治疗对皮肤退行性变化的治疗风起云涌,又形成了微创整形或微整形的概念,它区别于应用手术方法对面部形态进行改善,特点是出现效果快,对病人的创伤小,安全性高,有可重复性。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许多FDA的眼科专家就提倡用A型肉毒素来治疗眼睑痉挛和面部痉挛。由于A型肉毒素用于浅表皱纹和眉间纹的治疗很少出现副作用,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容整形外科医生就将肉毒素广泛地运用于美容整形领域。1994年,科恩(Keen)和布利泽(Blizer)进行了一项关于研究A型肉毒素治疗面部功能亢进(Hyperkinetic Facial Lines)效果的双盲实验。
1989年,大卫(David)和拉斯克(Lask)通过研究观察临床上组织学的相关证据来证明整容的益处。
1979年,泰西尔(Tessier)第一次论述了关于骨膜下除皱术用于面部除皱的应用。普西拉基斯(Psillakis)介绍了骨膜下分离除皱术,以提高除皱效果。罗•拉米雷斯(Ro Ramirez)的贡献在于把内窥镜应用到了面部整形手术中,他是第一个论述内窥镜辅助前额提升术的医师。
4.乳房整形手术的发展(6)
在西方的文化中,乳房形象对女性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众多妇女的愿望被激发,导致隆胸术的流行——在美国,它是占第二位的美容外科手术。
作家卡罗琳•拉蒂耶(Carolyn Latteier)这样形容她自己的乳房:“小乳房带给我的不愉快不仅仅是在美容方面。我感觉缺乏个性,整个身体都僵化了。”乳房代表妇女的性感、成熟和强壮。
近几十年来,乳房形态日益显现其商业化价值。脱衣舞女辛西娅•赫斯(Cynthia Hess)的话是再明白无误的了,她说自己植入的乳房假体是为了将这一花费作为业务费用而可以申报减免所得税。很明显,胸部大小与薪水有密切关系。
“手术所追求的理想的乳房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美国医生莱特耶(Latteier)说:“这因时代而异。今天,媒体传播了非常明确的概念:最美的乳房应该是青春型的乳房坚挺、乳白色的球体,乳头平滑,没有粗糙不平。”在西方文化中,即使是在近代,理想的乳房也不一定是青春型的。当然,几个世纪以来,女性乳房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母性的形象向性感的方面改变,这在艺术作品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约拉姆(Yolam)说:“14世纪,在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正在哺乳的意大利女仆Madonna是个有着一对以哺育婴儿为特性的乳房的女性形象。”“15—17世纪,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北欧,出现了大量的油画和诗篇,其中乳房的色情形象抹杀了神圣的母性形象。”但是,哺乳形象的母性色彩是不会完全被消除的。
1890年,维也纳的罗伯特•格苏尼博士(Dr.Robert Gersuny)尝试用石蜡隆胸,结果引起感染、乳房硬结和肿块。在20世纪40年代,腹部和臀部的脂肪被用于自体游离移植,但脂肪会被吸收,乳房会变得不对称和出现肿块,而且这些肿块与癌肿难以鉴别。到1976年,此手术在美国被禁止施行,因为它会引起疼痛、脱色、溃疡形成或感染,甚至毁形或死亡。
20世纪50年代,聚乙烯被植入乳房。很多关于慢性炎症、感染导致的乳房切除和由于硅胶流动而引起器官损伤、肿瘤样肿块的报告也出现了。
到1971年,FDA发现至少有4名妇女由于感染以后形成栓塞而死亡。1982年,人们在假体表面涂以聚氦酯塑料来防止囊性挛缩。
1992年,硅胶假体并发症层出不穷,FDA要求生产厂商出示产品安全有效的证据。道康宁公司出示了一份3000余页的报告,但这些资料尚不够完整。结果,FDA将硅胶假体定为处于实验阶段,除一些例外情况外不允许使用。
在用乳房假体隆乳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还有不少学者试图用自体组织移植手术的方法进行隆乳术。
1992年,由于硅胶假体可能产生并发症而被美国FDA宣布在美国禁用,但美国整形学界以前任整形外科学会教育基金会主Brody(1988)为代表的不少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硅凝胶假体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2001年,约翰•贝特贝茨(John B.Tebbetts)首先报道应用双平面技术进行隆乳术,这种手术可以减小胸大肌对乳房假体的压迫作用,增大胸大肌下的乳房假体腔隙,从而减少乳房包膜挛缩的发生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假体植入,由于是将异物放在体内,假体的周围必然会生长出一层瘢痕性的包膜,它最终会导致包膜挛缩,引起乳房变硬和触痛。尽管这会需要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然而一旦发生包膜挛缩,必须用手术的方法来解决。
二、战火中诞生的美丽之花(7)
美国是整形外科乃至医疗美容真正的发源地。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战争成为当时整形外科快速发展的“推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整形外科迅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一些医生都献身于为民众重建面容和生命的事业之中。美国的整形外科医生,如波士顿的瓦拉斯塔德•卡赞坚(Varaztad Kazanjian)、圣路易斯的维尔雷•布莱尔(Vilray Blair)等,不仅为自己国家的人民,同时为全人类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蔓延,现代整形外科也同时发展起来。
直到19世纪20年代,整形外科专业在美国还未能取得医学界的认可。其他整形业内的人士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向美国同行们介绍整形外科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他们需要成立自己的专业学会组织,即美国整形与再造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aty of Plastic and Resconstructive Surgery,简称ASPRS)。
1.两位奠基者
和美国许多学术组织一样,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ASPS)直到1999年才作为全美整形和再造外科医生联合会而为人所知。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后来移民到美国的整形外科医生的不懈努力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了两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自欧洲的医生:雅克•马利尼亚克(Jacques Maliniac)(8)和古斯塔夫•奥夫里希特(Gustave Aufricht)。
除了都将自己献身于整形外科事业外,其实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雅克•马利尼亚克博士,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法国人,但他却是于1889年出生在华沙的犹太裔波兰人。他1923年来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反犹太主义甚嚣尘上时,他决定留在美国。1925年,他定居纽约后成功开办了一家私人整形诊所,并说服了当地的医院管理者,在一家公立医院建立了第一个整形外科专业组。
古斯塔夫•奥夫里希特博士于1894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和马利尼亚克一样,在战争期间他治疗了大批的伤员,而且和当时欧洲的整形先驱学习过,并于1923年来到纽约。他也是犹太裔,在家乡受到迫害之后决定留在美国。
2.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的诞生与发展
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实际上是在美国另外一个外科学会——全美口腔外科学会的基础上萌芽的。全美口腔外科学会成立于1921年,当时只接受具有医疗和口腔双资质的医生加入,并严格限制会员人数。即使像马利尼亚克和奥夫里希特这样威望很高的人也未被邀请加入。1931年10月,受斯特拉茨马(Straatsma)博士的邀请,他们共同成立了一个新的学会——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当时的正式会员只有10名。奥夫里希特和其他人很快加入进来。
首次ASPS学术会议是在马利尼亚克位于纽约的办公室里召开的,ASPS学会中的很多成员只能在其他一些相关学会,如耳鼻喉科学会获得资质。在圣路易斯的Blair医生领导下的许多ASPS成员,直到20世纪在30年代末才成功说服了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成立了美国整形外科学会(American Board of Plastic Surgery,ABPS),并制定了整形外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制度。1941年,美国整形外科学会正式归属美国医学会(the American Boardof Medical Specialties)领导。
(1)ASPS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整形外科医生在服役时通过为海陆空伤员治疗的机会也扩大了整形外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项目。
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到1949年时,其会员已经超过了150人。这些新会员由其他整形外科医生进行培训,而不再是马利尼亚克自己,此时的他主要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的整形外科诊所,并于1948年成立了整形外科医生协会的教育基金会,现名为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PSEF),并且出任主任委员,直到1955年。
这个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对各种先天和后天畸形的研究,提高整形外科的培训、临床和科研水平,授予学术头衔和奖励机制,鼓励开展讲座和研讨会,在医学和公共会议上给大众灌输和传播整形外科方面的知识。
在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Williams & Wilkins)医学杂志出版社的帮助下,1946年6月,《整形与再造外科杂志》这一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的官方杂志终于诞生了。该杂志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交流新知识和新发现的一个论坛。
在1950的国家年度会议上,当杜鲁门总统推出公共卫生计划的时候,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主席,莱昴•萨顿(Leon Sutton)博士担心公共关系问题会再度出现,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公众的沟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好消息不断。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来源于朝鲜战争的后方医院。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技术、旋转皮瓣治疗皮肤缺损,还有很多其他新技术的改进也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整形外科医生完成的。
(2)ASPS发展的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整形外科在当时美国公众心中的形象已经很突出了,因为整形外科手术越来越普遍了。作为整形外科医生工具之一的新材料——硅胶诞生了。硅胶最初是用来治疗皮肤缺损的,之后美国休斯敦的托马斯•克罗宁(Thomas Cronin)博士将其用于隆胸,并于1962年将该技术发表于众。
1969年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哈尔•詹宁斯(Hal B.Jennings)博士被尼克松总统授予上将军衔,这是整形外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此殊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整形外科开始走在医疗行业的前沿,ASPS成员们在整形外科领域也不断地做出惊人之举,使原来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波士顿的整形外科医生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ay)博士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施肾移植手术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另外一个ASPS会员,美国佛罗里达的乔治•克里克莱尔(George Crikelair)发明了阻燃功能的儿童服装,不仅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而且使人们免除了无穷的痛苦。
1976年,ASPS的奠基人雅克•马利尼亚克去世。在他创立整形外科学会以来的45年里,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
另一位ASPS创始人,古斯塔夫•奥夫里希特于1980年4月去世,次年恰好是ASPS成立50周年。
当时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在掀起一个反医疗执业的活动,他们强烈要求美国医学会允许医生做广告,现在又把注意力转向整形外科这一小而突出的专业。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迈克尔•佩尔切克(Michael Pertschek)认为,联邦卫生事业委员会和资格认证委员会虽然能够向病人介绍一些最好的医生,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与社会的斗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的行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20世纪80年代起,整形外科领域开始加强向社会和公众介绍和推广整形外科知识和相关信息。研究表明,病人愿意将信息带到家中阅读,所以ASPS印发了一些关于整形外科知识和治疗程序的小册子。
20世纪90年代,整形外科的发展较快,突出表现在合作和创新较多。美国注册整形外科医师数量已经超过5000人,这些人在本国或国外从事科研或志愿者工作。
1995年,美国ASPS申请了“整形外科医生在线”这一网址。通过它,整形外科医生们可以将疑难病例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交流。首次隆鼻手术的网络学术会议也是通过互联网举行的。1996年,当互联网技术还刚刚起步时,学会就已经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www.plasticsurgery.org。这个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整形外科技术资料,而且还公布了大量整形专家的个人资料,实际上开始了一种网上选择医生的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期,ASPS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人把整形外科等同于美容外科,而不知道整形外科还能做再造性手术。
1994年,ASPS主席——斯普林菲尔德的埃尔文•佐克(Elvin G.Zook)博士,将改变民众对整形外科的观点作为他任期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最终,他将美国整形与再造外科协会改名为美国整形外科协会。然而他的提议经过5个年头才得到足够的支持而得以通过,1999年,官方终于确立了学会的这个新命名。
20世纪90年代暴发了硅胶假体危机。1976年,美国国会赋予美国FDA行使对医疗产品的规范管理权。就在同一年,FDA总部和ASPS建议把乳房假体定为二类医疗产品,需要对其性能实行监控。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然而1988年,FDA突然将隆胸假体划分为三类产品,同时宣布代理商可以要求生产厂家提供关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材料。1989年初,一项没有公开的对聚氨酯泡沫相关假体安全性的调查结果引起了FDA的重视,此后,此类产品退出了市场。
1990年12月,“和宗毓华(华裔新闻女主播)面对面”的访谈节目披露了乳房假体的一些“功绩”,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对乳房假体安全性的恐慌。她的报道引发了那些已经作了隆胸手术妇女的严重关注,并且对政府相关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
与此同时,美国整形学会和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向FDA提供了大量来自整形外科医生和病人的关于此种假体的正面临床资料,其中一项报告显示,90%以上的病人对她们使用的假体满意。1992年1月,FDA还是决定暂时冻结硅胶乳房假体的使用。同年4月,在硅胶产品退出开放市场的前提下,官方宣布此产品只供给在临床研究下需要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使用。
1993年9月,一项涉资40亿美元的全球性和解诉讼出台了。这项和解是由硅胶假体生产厂家针对一个声称因假体致病的妇女人群集体诉讼案提出的。联邦法院在1994年9月批准了这一和解方案,但是到1995年秋天,这项和解提案却因为道康宁科尔(Dow Corning Cor)公司的破产而无法实施。
大量与此事件有关的研究文章不断发表。其中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在权威医学机构引导下的关于假体安全性的研究发表于1999年6月,另一项由联邦法院指定的国家研究小组得出的研究报告发表于1998年末,这些报告都指出假体和病人所患疾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0世纪9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是全美开展的医疗改革。整形外科医生们积极地倡议将再造手术列入新的医疗改革中,并且确保病人能自主选择专家。
1998年,通过国会的不断努力,克林顿总统终于签署了一项经过长期酝酿的法案。该法案要求保险公司为那些做过乳房切除的妇女进行乳房再造手术的费用予以报销。
(3)ASPS发展的第三阶段。
2000年之后,美国的整形外科经历了非比寻常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这种发展速度实际上是与当今通信现代化紧密联系的,但是很多创新都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政策相联系。
通过开展更多的美容手术,从而更少地依赖保险支付,使得整形外科保持了特有的独立性。到2005年底,最受病人欢迎的除皱术是注射美容术,它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以有效改善皮肤老化问题。自从2002年美国FDA批准了肉毒素的使用后,到2006年,美国整形外科医生们平均每年注射肉毒素的量达到了110万单位。
但整形外科医生们仍然面临着医疗报销这一严重问题。由于他们购买保险的费用极高且很难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款,被迫到处游医。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公众对整形美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1996年,ASPS掀起了一项整形手术教育运动,旨在让全社会知道在进行整形手术之前选择一名具有美国整形协会认定资质的医生的重要性。2000年,《时尚》杂志刊登了介绍41名整形外科明星专家的专辑,同时,ASPS的医生们也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和一些主要的健康和时尚杂志上,甚至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
2003年,美国纽约电视台邀请ASPS派人参加纪实片《改头换面》的拍摄。由于当时流行的电视剧为涉及整形外科的电视节目敞开了大门,而这些电视节目在宣传高水准的整形外科技术和电视剧《改头换面》人物正面形象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加上相关杂志的作用,毫无疑问地使得ASPS在促进公共知识普及活动和增加那些有利于整形外科形象的电视节目数量方面都取得了成倍的增长。
2003年,美国共完成了870万例整形治疗和手术,比2002年增长了32%;其中注射项目占64%。到2004年,美国共开展了1480万例整形手术;而到2006年,手术量高达1620万例。
FDA再次批准硅胶假体上市。对硅胶假体的安全性的听证和讨论持续了近5年。直到2005年,FDA决定可以有条件地批准硅胶假体的使用。2006年11月17日,在硅胶隆胸假体被禁用14年之后,美国FDA批准该产品重返美国市场,这也是对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该产品安全性研究和使用情况调查所作出的最后结论。
在此期间,美国FDA也对盐水假体进行了调查,该产品在硅胶假体禁用期间仍在使用。FDA批准了由两个盐水假体生产厂家提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存在局部并发症,但使用者对盐水假体的满意度还是不错的。
不断创新和技术改进。20世纪90年代,整形外科医生们已经在国会为乳房再造病人争取到了保险付费,现在他们正在为儿童畸形的手术做同一件事。同时,整形外科这个一直以创新为名的专业,将继续在创新和技术改进方面领先。
整形外科医生们正在不懈地寻找着减少手术疤痕和术后恢复时间的方法。现在,一些研究者正在试图揭开子宫环境下无瘢痕愈合的生长因素的秘密,以将其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伤口愈合中。
整形外科将永远给人们带来新奇的技术。并以此承诺宣告:整形外科的未来一页永远不会关闭,我们的人道主义观念使我们将永远追随着这样的事业——使我们的病人最漂亮,身心最健康!
三、中国现代整形与美容外科发展点滴(9)
1.起始阶段(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最早的整形外科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外国医生在中国做过一些零星的整形外科手术,这是一般公认的中国整形的发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整形外科医生叫牛惠生(10)(1892—1937),毕业于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也是当时的学科权威。圣约翰大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被拆分,并入其他多所高校,其文学院、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至于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则交给了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大学。所以,中国的整形外科发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然而,上海仁济医院整形科主任范志宏博士认为,中国还有一位整形外科鼻祖,就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倪葆春(11)(1899—1997),他于1925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师从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约翰•戴维斯,1927年回国,先后任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范志宏认为,倪葆春才是在中国最早开展整形外科的医生。1938年,一支慈善医疗队奔赴云南各地的救护站,救助战争中的伤病员。这支医疗队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博士倪葆春任队长,湖南湘雅医院院长刘肃虎任副队长。倪葆春于1929年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St.Luck’s医院)开设整形外科门诊,任整形外科主任,兼任上海医学院解剖学和整形外科学的老师,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沈克非外科学》中撰写了“整形外科”章节。根据现在能查阅到的资料,倪葆春应被称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科的最早开拓者,是在医学院校建立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科的第一人。
1948年9—12月,美国著名整形外科教授J.韦伯斯特(J.Webster)在上海中山医院举办了整形外科学习班,朱洪荫、张涤生、宋儒耀、汪良能、李温仁等参加了学习班。可以说,这个学习班是整形外科撒向全中国的一把种子。
2.稳定发展阶段(1949—1978年)
1949—1966年是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的发展阶段。真正令整形外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得到发展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一批从美国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来到朝鲜战场前线,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志愿军修复肢体,而他们的老师或同学则在“三八线”那一边的美军野战医院里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几位从美国归来的年轻医生就是后来新中国整形外科的创始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这四位医生分赴中国各地,后来围绕他们形成了中国整形外科最早的“四大家族”:宋儒耀教授参与创建了中国整形外科的最高学府——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整形外科医院,朱洪荫教授则创建了北医三院整形外科,张涤生教授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汪良能教授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组建了整形外科。
(1)宋儒耀。1948年从美国回国,在华西大学任颌面外科、整形外科教授。1951年,参加整形外科医疗队,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伤员进行治疗。1952年,成为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教授。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医院成立,宋儒耀任院长。医院的匾额是朱德委员长亲自题写的。1957年,该院转归中国医学科学院。
(2)朱洪荫。1949年9月,由朱洪荫领衔,在北京医学院建立了成形外科。后来,他曾率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代表团去捷克参加国际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议。
(3)张涤生。张涤生和宋儒耀先后师从美国整形外科学界泰斗Robert Henry Ivy。他在回国后开展整形外科,并参加抗美援朝整形外科医疗队。张涤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陈绍周。1948年夏,从美国回国后,被震旦大学(上海)聘为口腔及面颌整形外科教授,同时在上海广慈医院(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担任该科主任。1951年春,进入仁济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成立整形外科,担任主任。
(5)汪良能。1949年赴美留学,1954年回国,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创建了整形烧伤科,担任主任。
(6)张光炎。1941年赴美留学,主攻牙科和整形专业。1945年回国,曾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和河南医学院开展和创建整形外科,曾是毛泽东的牙科医生。
(7)董淑芬。1957年从苏联回国,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创建了颌面成形外科,是中国第二代整形外科学者中的主要骨干。
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有整形外科的医院一般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随后,郑州、南京、沈阳、太原、大连、南昌、兰州、乌鲁木齐、福州、广州、湛江等城市纷纷建立整形外科医院。当时,由于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美容手术只占整形外科医疗范围内很少一部分,只有少数文艺社团推荐的演员经组织介绍可到整形外科由指定的医生实行手术。即使如此,当今所进行的大部分美容外科手术,在1966年之前,就已经在各地的整形外科开展了。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整形外科医院编著了《整形外科进修讲义》,共7本,为中国整形外科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期间,多种整形外科专著出版,包括张涤生的《唇裂与腭裂的整复》(1957),朱洪荫、王大枚、孔繁祜等合著的《成形外科学概要》(1959),宋儒耀的《手部创伤的整形外科治疗》(1962),孔繁祜的《实用成形外科手术学》(1964),宋儒耀的《唇裂与腭裂的修复》(1965)等,对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从1966年开始,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整形、美容外科事业发展受到挫折,但是整形再造外科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南京、沈阳、南昌等地保留火种。在大量的需求面前,从事整形外科的医师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和研究的积累。许多研究成果处于单纯的积累之中,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积聚能量。
1949—1978年,据北京整形医院恢复重建前的统计,当时国内从事整形外科的医师仅170余人。
3.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形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整形美容外科的从医人员、整形美容外科的就医人数以及成立整形美容外科的单位呈几何式的增长。
1978年,国务院同意在北京恢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中国的整形外科事业开始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北京整形外科医院宋儒耀教授首先开始培养中国自己的整形外科研究生(硕士生),同时也向全国招收进修生,为中国的整形外科发展准备人才。
这一时期,张涤生的《整复外科学》(1979,2002),王大枚的《成形外科学讲座》(1983),汪良能的《整形外科》(1989),宋儒耀、方彰林的《美容整形外科学》(1990,1992,2002),张其亮的《医学美容学》(1996),王炜等的《整形外科学》(1999),郭恩覃的《现代整形外科学》(2000),高景恒的《美容外科学》(2001)等数十种整形美容外科专著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中华医学美学美容外科学会、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中华手外科学会、中华显微外科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医师分会等学术组织相继成立,相应的专业杂志也应运而生。这一切,为中国新时期整形美容外科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以医学院校为中心的整形美容外科学界建立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学术和临床医疗科研队伍。
在1992—2002年的10年中,美容外科手术增长了393%。据统计,在美国几乎每十几人中有一人每年要进行一次整形、美容外科医疗。国内目前没有具体的翔实统计学资料。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为例说明:1992年全年手术总数约9000多人次,至2002年达到27968人次,2003年,虽然遇到SARS的侵扰,全年手术仍有27391人次,与1992年相比增长幅度很大。
2003年,民营医院北京伊美尔整形美容医院大胆“打造”出了中国第一个人造美女,轰动了世界各大媒体,在国内掀起了美容手术的高潮。
目前,在中国从事整形外科的医生达万人以上,中国近几十年出版的整形外科类专科书籍有数十种,相关专业杂志有十余种,论文数以万计,中国整形外科发展的现状十分引人瞩目。
整形外科在中国的大发展与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令世界关注的潮流。随着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在未来的时期里,中国的整形外科医务工作者会在世界整形外科的大家庭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第一代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任良能、朱洪荫、张涤生等,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开拓者。在他们之后,北医三院的王大枚、孔繁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高学书,西安医大的董淑芬,杭州整形医院的郭光昭等,为中国第二代整形外科专家,他们奠定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日后的掌门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形外科停滞了十年。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涌现的知名人物,有不少今天依然活跃在美容与整形外科领域:北京整形医院的凌诒淳、李世瀛、陈宗基、孙广慈、杨培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现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杨国凡,核工业部的郝铸仁,湛江医学院的郝新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的鲁开化,湖北医学院的龙道畴,北医三院的夏兆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军民大学)的罗力生等教授,他们是中国的第三代整形外科专家。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又有一批批专家承上启下,不仅在整形外科方面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望,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美容外科的精英,他们中的不少人更是亲手开创了中国美容外科的新局面。他们是辽宁省人民医院的高景恒,北京整形医院的宋业光、戚可明、李森恺、庄洪兴、周刚,上海九院的王炜,北医三院的牛星涛、惠博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林子豪、郭恩覃,还有武警总医院的冯光珍等,他们是中国第四代整形外科专家。
不过,美容外科的真正兴起,却是在第五代整形专家手中完成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无法一一列举。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有:从上海九院入驻北京整形医院的曹谊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的李世荣,江西宜春医学院的彭庆星,北京黄寺美容医院的方章林、王冀耕,深圳富华医院的曹孟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姜会庆,西安西京医院的鲁开化、郭树忠,上海长海医院的邢新,上海九院的祁左良、李青峰,大连医科大学的王志军,广州珠江医院的柳大烈,四川华美医院的艾玉峰,协和医院的乔群,北京整形医院的归来、王佳琦、栾杰,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的李健宁、李东,此外还有私人医生田永成等。
根据上海九院王炜教授的归纳,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台阶。第一台阶,现代整形外科开创发展阶段(1929—1963年)。192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整形外科;“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在临床上开展整形美容外科项目。第二台阶,显微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发展阶段(1963—1978年)。1963年,陈中伟断肢再植成功;1966年杨东岳第二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成功。这两项成果均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第三台阶,整形美容外科开放和面部轮廓整形发展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改革开放为美容外科解禁,从事整形美容外科的医生和病例积累百倍增长,无论在技术普及还是病例积累,中国都居世界前列。第四台阶,美容再造外科与非手术侵袭性整形美容治疗共同发展的阶段(21世纪以来至今)。现在,非手术医疗美容已经占据了全球整形美容治疗的大半江山。
四、历史上的那些“第一次”——影响人类的五个整形手术
1.最早的鼻整形手术
世界上可考证的最早的整形外科手术出自意大利。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生理缺陷移植手术》曾在英国多米尼克•温特拍卖行被拍卖,这本出版于1597年的世界最早的整形书中,描述了为在战争和斗殴中面部受伤的人进行整容手术,其中鼻部整形介绍得最为详细。
这可能是最早的皮瓣转移术,医生要求患者保持摸后脑勺的动作长达3个星期——当然会用支架进行固定。然后医生将患者胳膊上的一小片皮肤切开,贴在鼻子的部位。20天后,等这块皮肤长在了创面上,再将这块皮从胳膊上切下来,在鼻部塑形出一个新的鼻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外科与解剖学教授,叫加斯帕雷•塔利亚科奇。
还有人说世界上第一次鼻部再造手术是因为梅毒,鼻子烂掉后又再造一个,此消息无从考证,不足为信。
2.第一例全面部整形手术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的“日德兰战役”中,27岁的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沃尔特•耶欧被炮弹打碎了脸。1917年8月8日,号称“整容手术之父”的英国医生哈罗德•吉利斯为他进行了世界上首例面部植皮手术。他从沃尔特的肩上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脸上。手术在肯特郡玛丽女王医院进行,这里两个月前诞生了哈罗德医生创办的整形专科门诊。这次手术不是很成功。1938年,沃尔特在普利茅斯皇家海军医院做完了最后一次整容手术后神秘失踪了,从此杳无音信。这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整形手术,也随之秘而不宣,直到90年后才为外界所知。
3.全球第一个变性人
1882年,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于丹麦,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变性手术的人。在她还是个男人的时候,他的名字叫Einar Mogens Wegener,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他于1904年结婚,妻子格尔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婚后,他经常应妻子的要求男扮女装充当模特,后来他觉得作为女人让自己更加自在。此后,他便经常以女人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那是一个连同性恋都要被判刑的年代。他接受了变性手术后成为女人,但是她们的婚姻不符合当时丹麦的法规,国王遣散了她们的婚姻。离婚后,莉莉(变性后的名字)嫁给了一个法国画家。这个事件成为丹麦关于同性恋夫妇权利的历史性事件。
后来,莉莉异想天开地要生娃,于是决定做子宫移植手术。在第五次手术后,因为免疫系统排斥而并发感染,于1931年9月去世,时年49岁。莉莉的故事被写成了小说,还有歌曲,还被拍成了一部有名的电影《丹麦女孩》。
莉莉的第一次手术在德国完成,当时这种手术还处于实验阶段。莉莉•艾尔伯非常出名了,但在网上根本找不到是谁给她做的手术。当然,变性手术并不单单属于整形外科,但是在一系列手术中,整形外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4.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1963年,在中国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医生和同事们为完全切断右手的工人王存柏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这一手术轰动世界,医生团队因此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陈中伟被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陈中伟1929年生于浙江天台,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曾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共主持发明了6项手外科技术,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界公认为“陈氏标准”。他还是全球首位用第二脚趾再造手拇指手术的发明人。
2004年3月23日早晨,他从七层楼的住宅坠楼身亡。据说原因是忘了带钥匙,他想翻窗户回屋拿钥匙,结果以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5.人类第一个换脸的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人在整形外科医生的帮助下换了脸。
2005年,法国一位被狗严重咬伤面部的女性伊莎贝尔•迪诺尔首开先河,接受了世界上第一例换脸手术。她在术后24小时苏醒,写下了“谢谢”。
2006年,世界第二例、亚洲首例换脸术在中国西安解放军西京医院成功完成,由郭树忠教授团队完成,这例手术的难度超过了法国的第一例。接受换脸术的是30岁的云南傈僳族人李国兴,他是全球首例男性换脸术患者。他在放羊的时候被黑熊将脸抓烂,面目全非。他的手术经历了10个小时。郭树忠教授说:“他的妻子也许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他那张陌生的脸。”
这种对人脸进行置换的手术,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