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核:智造汽车产业新动能

第1节 次世代汽车:体验迭代与数据进化

短短二十几分钟,理想汽车在线上发售的2000多个蓝牙麦克风被一抢而空。

2020年,全年销售不到50万辆的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一举超过全年销售950多万辆的丰田;蔚来汽车股票一年内从每股3美元暴涨至每股60多美元。

——此时此刻,没有比“次世代”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变革节点上的汽车产业了。

市场和资本对汽车产生了崭新的期待和畅想。消费者期待的,是“智能”带来的全新体验;投资者畅想的,是“智能”背后的数据积累。

人类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智能汽车体验迭代:第三空间和人机交互

很显然,我们不能将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画上等号。

电动汽车是将传统石化能源变为电力能源,而智能汽车则是在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新技术,追求更极致的驾乘感受、更智能的人机交互与更人性化的体验迭代。

比如,以前我们无法想象一家汽车公司会卖麦克风。而如今理想汽车发售的蓝牙麦克风,可以连接上汽车的智能系统,使乘客通过车载的卡拉OK应用唱歌娱乐。换句话说,有了这个麦克风,汽车就可以变成KTV。理想汽车的定位是全家出行,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个能供全家娱乐的麦克风,为消费者带来了超出期待的出行娱乐体验。

无独有偶,蔚来汽车也在驾驶舱里着重设计了和家庭出行相关的功能。消费者可以选配“女王副驾”,这个精心设计的副驾驶座位,拥有最大160°的靠背角度,提供电动腿托和脚托,还可以将座位大幅度后移,与后排形成亲子互动。

实际上从创立之初,蔚来就将数字体验作为产品核心。2017年,蔚来宣布和联想合作,开发智能汽车计算平台。而在车载屏幕上,蔚来和合作伙伴京东方经过不懈努力,将中控大屏窄边从最初的18毫米优化成7.7毫米。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只有将屏幕和运算能力渗透到汽车的每个角落,才有可能打造出更智能的体验。目前蔚来汽车以中控台上圆球形的智能助手NOMI为中心,布局了9.8英寸数字仪表屏、11.3英寸中控屏与10英寸抬头显示等交互屏幕,构成了数字座舱的体验基础。

而在特斯拉最新款的Model S上,车载计算机的浮点运算能力达到10T,可以媲美时下最新款的游戏主机。马斯克甚至在推特上确认,特斯拉的车内主控屏上还能玩热门的大型3D游戏“赛博朋克2077”。

可以预见的是,像智能手机一样,未来的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它将覆盖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提供远比现在丰富的体验。

正如在iPhone之前,手机只是通信工具。而在iPhone之后,手机是个人娱乐终端,是音乐播放器,是网络浏览器,是相机,是社交入口。

而在这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iPhone的成功不是因为多点触摸、陀螺仪或前置摄像头。同理,更大容量的电池,更高效的电机,更多的雷达和摄像头,更高性能的CPU,也堆砌不出一辆智能汽车。

消费者还在等待一辆外观时尚、科技感十足,满足甚至超越了所有想象的智能汽车。它能听懂你的声音,看懂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它是休息室,是咖啡馆,是游戏厅,是衣帽间,是KTV和电影院——在未来的很多年后,人们会说,是它定义了智能汽车。

次世代前夜的数据积累

汽车是20世纪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一辆燃油车通常由超过1万个零件构成。在电动汽车上,这个数字并没有明显减少。但得益于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取代了燃油机和传动系统,电动汽车的研发和调校难度明显低于燃油车。因此,我们有机会看到,特斯拉、蔚来和理想等新晋车企在全球市场上和丰田、大众等老牌车企竞争。

大家也许会问:传统车企同样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很多厂商甚至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还有着颇多积累。但为什么无论是市场还是资本,大都更看好新晋车企?

事实上,这是因为新晋车企牢牢把握住了“数据积累”这一核心竞争力。

和所有人工智能一样,智能汽车的机器学习与智能化迭代,都需要海量的真实数据去喂养。英特尔前任CEO科再奇表示,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使用的数据量达到每天4000GB。而巴克莱银行分析师约翰逊则断言,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每分钟收集的数据量达到100GB。

这些海量数据一方面来源于无人驾驶的感知反馈,另一方面来源于智能系统的人机互动。

无人驾驶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持续性、真实性和共享性要求很高。这些数据的品质决定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质量,进而在无人驾驶上建立竞争壁垒。

而在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之前,拥有辅助驾驶技术的智能汽车反馈的每一个数据,都会成为未来“更智能”汽车的养料。

尽管蔚来汽车刚刚实现盈利,但它旗下的蔚来资本已投资了近30家企业,其中无人驾驶领域占比过半。而特斯拉因为技术先进、能耗低、数据维度广泛,在无人驾驶领域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人机互动数据则是各大新晋车企竞相争夺的另一个制高点。在汽车驾驶与乘坐这一特定场景下,用户如何通过语音语义与行为体征,更高效地跟汽车智能系统互动,汽车智能系统又该如何通过屏幕、摄像头和传感器,更人性化地捕捉到用户指令,这也将决定智能汽车的“聪明”程度。

围绕着体验迭代与数据积累,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竞争格局。传统车企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合作赋能,科技巨头不一定会亲自下场造车,但一定布局了和智能汽车相关的领域。

苹果在自动驾驶和汽车领域申请了上百项专利,甚至有可能推出自己的汽车产品;高通在两年前就已经推出了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英伟达的汽车业务早已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部分,其CEO黄仁勋声称“4年内汽车利润将仅来自软件”;英特尔旗下Mobileye公司的EyeQ芯片已被超过27家汽车制造商采用,搭载在数千万辆汽车上。

国内的科技企业,无论是BAT还是华为,同样对汽车相关技术充满兴趣。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布局已久,华为和小米等厂商也相继宣布不同程度地参与造车,多次爆出造车传闻,字节跳动也首次投资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

国家队也在积极布局搭建平台。由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牵头,湖南湘江智能承建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在长沙启动建设。它将有效支撑建设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融合运行监测、安全预警和测试评价等多场景综合应用为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新生态。

在汽车即将驶入数字次世代的前夜,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传统车企都在枕戈待旦。如果汽车是下一部手机,谁都希望手里至少握着一张底牌。

这张底牌也许是一群用户、一块芯片或者一个平台,但它更可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数据池以及池中生长出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