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智能时代2021:来自未来的数智图谱
- 信风智库编著
- 15字
- 2021-09-23 11:38:33
第5章 网:从超级入口到超级出口
第1节 开放还是封闭,消费物联网的中场战事
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来形容当今的消费物联网,就是“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
的确,自2009年“感知中国”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消费物联网领域已经完成了商业化,通过物联网智能硬件进入千家万户。但是观察近几年的发展,鸡肋的智能功能、各自为政的产品、没有标准的生态体系,以及数据和网络的安全,依然被反复提及,消费物联网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如何找到场景入口,连接生态伙伴,提供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才是消费物联网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洪水需要找到入口
物联网有入口价值吗?
我们拿曾经流行的电视盒子为例。作为互联网和电视的连接产品,电视盒子都预装了购物界面。但这是一个蠢主意,因为使用遥控器打字、翻页、点击都不方便,反而成了一个累赘。
显然,这种单个设备的联网,并没有体现出物联网的入口价值,只有集成了手机的便利操作,以及电视的大屏效果,从“单机智能”迈向“场景智能”,这样的物联网才具备入口价值。
2020年9月,京东宣布推出新的数字购物技术,打破了传统网购“单人单屏”的固有理念。当手机投射到电视之后,可以1/3屏幕看电商直播,1/3屏幕看商品介绍,剩下1/3屏幕看评论或者涂鸦分享。这种多设备间的“协同购物”和“屏幕涂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物联网消费场景入口。
一个新的入口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电商直播,行业前三的淘宝、快手、抖音早已经实现千亿元GMV(商品交易总额),短视频起家的快手和抖音,甚至还进化成了电商公司。
对于物联网来说,建立一个完整的场景入口并非易事。智能家居是目前消费级物联网最重要的场景,但是在具体使用时,电视、空调、电灯、扫地机器人分别对应着手机里的四个App,每款设备都各自为政。即便一部手机可以联动控制几款设备,但用手机私屏来控制共有设备,在家庭场景中会存在分工问题。因此,手机作为物联网的入口并不理想。
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传感器,手机在消费物联网领域里,会被哪些替代者超越呢?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深入发展,智能音箱和智能电视的动态交互,正在夺取家庭场景的控制权。以百度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主要依托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来构建智能家居体验,成为家庭娱乐、家居设备控制和第三方人工智能应用的入口和枢纽。而以TCL和创维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则是通过视觉交互为智能电视配备“全场景AI”,实现与全屋智能家居系统联动,成为智慧家庭的管理入口和中心设备。
不过,智能音箱和智能电视能否成为家居物联网的入口,还取决于厂商是否做好了以下两点:一是能否连接更多的第三方设备,现阶段互联网和家电厂商都在建设物联网平台;二是人工智能助手的功能体验,不论是语音还是视觉,如何让消费者乐于频繁使用才是关键。
消费物联网的发展就像洪水猛兽,入口不仅是流量阀门,更是一个“手机级别”的超级端口。
开源还是封闭,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入口代表着流量和占有,那么接口就代表着连接和赋能。在接口端,国内出现了以华为为代表的开源联盟,以及以小米为代表的封闭生态。
华为的理想状态是中国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可以围绕鸿蒙操作系统的开放源代码进行产品研发,从而打造华为自己的物联网开源联盟。
开源是一种高效的、全球协作的方式,开发者可以直接面向使用者,通过协作平台快速得到全球用户的反馈,迭代非常迅速。同时,相比于商业化的闭源系统,免费的开源系统可以让客户拥有更低的总拥有成本。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鸿蒙OS 2.0手机应用开发者测试版,就是通过分布式用户程序框架,将复杂的设备间协同封装成简单的接口,开发者可以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用到交互本身。
对于是否使用华为的开源系统,许多厂商还是存有戒心。华为曾经与寒武纪在手机NPU(网络处理器)上进行过合作,麒麟手机芯片会内置寒武纪NPU的IP地址,但让人意外的是,华为后来自研了达·芬奇架构NPU,让严重依赖华为开源系统的寒武纪随即营收锐减。
“生命线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安全的”,这是小米打造封闭生态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早打造物联网生态链的企业,小米走了一条“承包山头”的路径。通过投资和孵化的方式,小米打造了一大批生态链企业,对这些企业不控股,但是企业生产的所有商品需要共同研发,使用统一的工业设计,产品间必须实现无缝接入,再通过小米品牌进行线上和线下销售。
针对像智能家居这样的单一场景,小米的物联网“全家桶”模式具备优势,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这种“看得见的智能化体验”。但是,“用市场换技术”的小米,缺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话语权,在消费物联网领域,这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痛点和尴尬。
作为消费物联网里面的“花园主人”,华为和小米体现的是一种超级接口的思路,即从离消费者最近的单一应用层退到技术生态层,将一些通用能力输送给多元行业和多元场景,向上游产业深入和向大型复杂系统沉淀,最终打通消费者端到企业端的全流程。
成为万物运营商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有句名言:顾客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换言之,过去企业直接销售硬件或软件,以产品为导向,而现在则直接通过服务实现客户目的,以结果为导向。
消费物联网领域同样如此。物联网让产品的供应链追踪和设备数据的监控成为现实,产品与服务呈现一体化,“物联网即服务”的趋势也随之而来。
在物联网服务业的潮流中,一个核心的角色就是“万物运营商”——当一个消费物联网企业,不再仅仅追求将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供各类附加服务,并且产生新的收入方式,这样的企业就是万物运营商。
万物运营商的重点是运营而非连接,因此重塑了固有的价值体系,让消费物联网开始从“价值链”转向“价值网络”。
我们知道,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产业上下游的边界分工清晰,商业模式和合作关系也趋于稳定。但消费物联网不同,无论是芯片企业、模组厂商、设备生产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有能力触及下游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iRobot(艾罗伯特)是一家知名的家用机器人公司,其中扫地机器人占据全球9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开创扫地机器人这一消费品类之前,iRobot只是物联网价值链的小角色,比如为油井生产提供模组,向核电厂销售检测机器人,向超市出售射频技术和操作系统,最终才找到家用机器人这一领域,成为物联网智能硬件的运营商。
在提供物联网服务方面,万物运营商可以基于差异化的网络架构和基础设施资源优势,开展租约式服务,也可以通过边缘智能采集数据,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实现优化生产、远程急救或者资源调配。
例如,通过窄带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的共享单车,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数据绘制骑行热力图,帮助政府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协助交通部门预测拥堵的路段,这种动态运营的价值明显高于路灯和井盖。
在生产制造方面重建产业链,在商业模式方面呈现网络化,消费物联网是一场入口的竞争,也是一场连接的竞争,更是一场服务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