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智能时代2021:来自未来的数智图谱
- 信风智库编著
- 15字
- 2021-09-23 11:38:29
第1章 芯:智能时代的科技制高点
第1节 打破藩篱,自研芯片的偶然与必然
在过去的2020年,有关芯片的新闻几乎霸占了科技领域的全部头条。
抛开底层光刻机技术不谈,行业内被讨论最多的是自研芯片。以往,芯片产业一直由少数几个巨头所垄断,英特尔掌控计算机芯片,英伟达掌握显卡芯片,三星和SK海力士等则瓜分内存芯片。
寡头的把持,不但让芯片产业的技术发展逐渐平庸,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芯片市场的垄断。到底是继续采购第三方芯片产品,还是斥巨资自研芯片,已经成为众多科技巨头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跟“挤牙膏”说再见
在芯片圈里,英特尔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牙膏厂”。
之所以叫牙膏厂,是因为英特尔的CPU产品在每一次迭代升级时,都会刻意控制性能提升幅度,精准地做到只比对手高10%~15%。这种“吝啬”的升级方式,被网友们戏称为“挤牙膏”,其牙膏厂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作为一家企业,英特尔的手段无可厚非。它既保住了领先优势,又可以将技术升级的投入充分均摊。但对硬件企业来说,这种做法显然无法接受。以手机为例,在同质化竞争逐渐严重的当下,消费者下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能提升的多寡。拍照是否更清晰、运行是否更流畅、体积是否更纤薄,每一项改变的背后都需要围绕芯片做文章。
换句话说,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产品最终的使用体验。摆在硬件厂家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与芯片厂家共同开发定制芯片;另一条则是自研芯片并交由代工厂生产。前一条路并不好走,定制芯片价格极高,且有订货数量要求,成本和投入难以平衡;后一条路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长期且高昂的投入,还有很高的失败风险。
最先动手的是硬件领域的头部企业——苹果公司。
2020年11月,苹果推出了自研的M1芯片,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笔记本产品线中。M1采用了最新的5纳米制程工艺,并集成了160亿个晶体管。与之前的英特尔芯片相比,其计算速度提升了近3倍之多,耗能却下降了50%。不仅如此,M1还创新地将内存与GPU集成在芯片内部,解决了不同芯片间数据反复交换造成的算力浪费。
从使用体验上看,搭载M1芯片的笔记本的续航时间从此前的6小时变成了16小时。得益于芯片功耗的降低,苹果甚至移除了主板上的散热风扇,彻底解决了传统计算机风扇噪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同样性能的前提下,M1系列产品的售价比英特尔系列便宜了20%,极具市场竞争力。
当然,M1并非完美无瑕。一方面,市面上的软件多采用英特尔架构进行设计,无法完美匹配苹果自研芯片,需要软件厂家重新研发;另一方面,受制于初代技术,苹果自研芯片接口较少,想要外接设备必须购买转接头。
抛开微观层面的得与失,在宏观层面上,自研芯片的问世破除了芯片寡头们对技术迭代的性能限制,也增大了硬件厂家在芯片领域的话语权,有效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应对“芯慌”的良药
2021年2月,一则芯片供应短缺的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
彼时,超级寒潮席卷全球,极端恶劣的低温天气导致美国陷入大规模停电。其中,以得克萨斯州最为严重,作为全球较大的芯片生产地,当地的三星与恩智浦等多家半导体企业被迫停产。无独有偶,就在得克萨斯州大面积停电的前一周,日本瑞萨电子的工厂也被迫停产,原因是日本近海发生了7.3级大地震。
此轮芯片的产能短缺,除了影响手机与计算机等消费数码领域,还对新能源汽车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宝马、奔驰与特斯拉等一众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延后了产品交付时间,最慢的订单交付时间甚至延期到了2022年。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上,除了电池技术,电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电控主要用于传达整车控制器的指令,使汽车按照命令行驶。逆变器是电控系统的核心,而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则是逆变器的核心。新闻中所说的芯片供应短缺,指的正是IGBT。
令人欣喜的是,比亚迪和蔚来等国产新能源车企在这次“芯慌”中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具有芯片制造能力,不存在芯片短缺的情况,更不存在因此导致的停产问题,旗下所有车型全部正常生产。
比亚迪的临危不乱源于未雨绸缪。早在2005年,比亚迪便成立了IGBT研发团队。从相对容易的封装入手,到之后的车用IGBT模块生产线,再到如今的IGBT全产业链,比亚迪已经完成了对IGBT生产链的全掌握,其相关专利超过200件。
供应短缺并不是“芯慌”的唯一体现,兼容性与匹配度同样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企业自研芯片案例
在自动驾驶领域,图像传感器也是制约车企技术迭代的拦路虎。自动驾驶的级别越高,对汽车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要求越高。安森美半导体是图像传感器领域的头部企业,但它目前仅能提供120万像素的解决方案,已经远远跟不上车企的需求。
比亚迪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安森美身上,而是选择自己研发图像传感芯片。经过近8年的发展,比亚迪已经能够量产200万~500万像素的图像传感芯片,即便不采用国外的技术,也能将自己的自动驾驶提升到接近Level 2的水平。
自研芯片的价值在“芯慌”的风波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它将更多成长中的优质国产汽车芯片企业推至舞台中央,并凭借稳定的供应和极高的匹配度,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走出无序与“内卷”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半导体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那么“内卷”显然是无比贴切的。
常规意义上,内卷是指同行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收益下降的现象。引申到芯片行业中,则是制程越来越先进,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而行业的收益却越来越低。不少芯片领域专家表示,在5纳米制程成熟之后,芯片的设计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研发和制造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
既然“天花板”已经近在眼前,那为什么非要在制程上纠缠呢?
原因不言而喻,技术惯性推动着芯片企业强行前进,而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则让它们无暇反思与自省。实际上,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细分,作为底层支撑的芯片注定要提供精细化的能力。
比如,5G就是芯片精细化应用的绝佳场景。
2020年,中国市场5G手机出货量约为1.63亿部,抢占5G高地成为众多手机厂家的首要目标。此前,大部分5G手机都采取的是“4G芯片+5G路由器”模式,这种外挂5G基带的方式虽然能够实现5G通信,但需要额外的接口来传输数据,占用空间较大,信号强度也难以保证,断线成为常态。这也是早期的5G手机难以实现真5G通信的原因。
通信出身的华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既然外挂5G基带难以解决信号波动问题,那就必须针对5G场景开发特定的芯片产品。华为的麒麟9000芯片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麒麟9000芯片将处理器和5G基带进行了有效集成,即用系统级芯片的方式来制造5G芯片。这一做法的好处是5G基带可与CPU共享内存和散热系统,保证基带不会被其他部件干扰。根据测试结果,在SA网络的测速软件中,麒麟9000芯片下行速度可以达到2.6Gbps,差不多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带来了目前业界最快的5G体验。在这之后,高通的骁龙888、三星的猎户座1080都采用了同样的搭载方式,也验证了华为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索尼凭借自研的图像信号处理芯片,将手机拍照的有效像素提升到8000万;三星打造的AI算力芯片,赋予了手机深度学习功能。这种将应用场景与芯片相结合的方式,为当下盲目追求制程进步的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在可见的未来,芯片的精细化研发将会在更多领域收获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