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鲁迅本名周树人,出生于绍兴城内新台门周家,新台门的宅邸坐北朝南,建在东昌坊口,属于会稽县。周氏一族是此地的名门望族,分别居住于三处宅邸:新台门,挨近新台门东侧的覆盆桥、朝南而建的老台门,与老台门隔水路相望、背南向北的过桥台门。关于周氏一族的祖籍,虽有不同说法,但一般认为是湖南道州。周家始祖并未传下名字,于是被命名为逸斋。他在明朝正德年间(16世纪初)迁居绍兴经商,其后逐渐富裕,成为地主并开设当铺。18世纪中叶,周家第六代子孙周韫山(本名煌)考中举人,当上地方的县令,成功跻身士大夫阶层。紧接着,周家第七代子孙在覆盆桥修建屋舍,这便是老台门。所谓台门,在绍兴当地就是指士大夫阶层的宅邸。周家到了第九代,分为致房、中房、和房三大房族。到了第十代,致房又分为智、仁、勇三房,中房分为慎、恕、裕三房。到第十一代时智房进一步分为兴、立、诚三房,仁房又分为礼、义、信三房。(参见“鲁迅房族世系简图”)鲁迅出生在周家的兴房,属于致房之下的智房。由于家族开枝散叶,人数不断增长,到第八代时,周家又购得两处新的宅邸,开始分居,致房的智、仁两房搬到新台门居住,中房的慎、恕两房搬至过桥台门。不过各房并非四分五散、彼此独立,而是要共同祭拜祖先。周家将一定数量的田地、房屋作为祭田和祭产,各房每年轮流用祭田和祭产的收入主持当年的祭祀和扫墓。祭拜周家第七及第八代先祖的祭祀被称为致公祭,是所有房族都会参加的重大祭祀,由于是致、中、和三大房族轮流主持,因此据说鲁迅一家所在的兴房每27年会轮到一次。大致安排是致房每三年轮到一次,每次会由致房下面的九房轮流承担。祭拜周家第九代先祖周佩兰的佩公祭由致房内的各房轮流承担,因此各房每九年会轮到一次。各台门的宅邸由居住其中的各房族共同拥有,不得随意处置。家塾教师由家族中的适当人选担任。如果某一房后继无人,就必定会从整个家族中调拨一个同辈的男孩来承继香火,以免祭祀中断。调拨去其他房被称为“出继”,调拨到本房则被称为“过继”。如此一来,这个强大的父系制大家族及其秩序才得以维持。

鲁迅房族世系简图(参考《鲁迅在绍兴》一书绘制)

兴房居住的新台门,是一个俗称“五进”结构的建筑,从大门往里有五栋房屋依次排布,其中最高大的第三进屋子是一个横宽“九间”(两个柱子之间的距离算作“一间”)的二层楼房。这栋楼房里住着致房的智、仁两房,换成最小单位来说,就是兴、立、诚、礼、义、信各房同居于此。楼房的尽头是一个名为百草园的硕大庭园,园里开垦了菜地,还种着桑树和高大的皂荚树。这个庭园是幼年鲁迅的游乐场,里面栖居着云雀、黄蜂、蟋蟀、蜈蚣,还会结出覆盆子和桑葚。穿过百草园的西北门,再经过一个小园子,后面便是一条名为咸欢河的水道。

鲁迅出生时,周家因为太平天国之乱及其后的动荡,已陷入衰落。尽管如此,据说兴房仍有四五十亩(一亩约为七公亩)田地。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甫)是一个勤学上进的人,他试图挽回周家的颓势,终于在1871年(清同治十年)考中进士。这是鲁迅出生前十年的事情。进士,是指通过当时的官员选拔考试,即科举最终阶段的国家精英(参见下页中的“清代考试制度简图”)。进士之后,周介甫又在朝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朝考,是指为直属于皇帝的学术机构翰林院选拔人才的考试。周介甫因此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家中出了翰林是当时最大的荣耀。但是,在三年后决定官职的散官考试中,周介甫表现不佳,只做了江西省金溪县的知县。一般来说,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即便是知县级别的官职也会受人敬仰,得到优待。但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和直言不讳的性格,周介甫触怒了上级的江西巡抚,四年后被贬为县学教师。1879年(清光绪五年),无法满足于这种地位的周介甫,通过当时法律规定的买官制度(捐官),买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职。鲁迅诞生时,他的祖父正在北京担任中央官吏。周介甫的母亲戴氏仍然健在,生活在绍兴;妻子孙氏亡故;继室蒋氏则留守绍兴。孙氏育有一女名德,一男名文郁(字伯宜);蒋氏膝下有一女名康。周介甫当上京官后,在北京纳章氏为妾,章氏在鲁迅出生后翌年生下周文治(字伯升),但不久后过世,周介甫又纳潘氏为妾。周介甫为了捐官变卖了部分家产,而且官职带来的收入又花销在北京的生活上,所以绍兴家中的经济状况反而因为祖父的出人头地变得每况愈下。

清代考试制度简图(虚线内是取得的身份)

周伯宜的长子便是鲁迅。周伯宜是会稽县的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是指通过科举预备考试的人,在地方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威,但要成为官员,必须至少通过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阶段——乡试,成为举人。周伯宜已数次应考,但未能考中。彼时,除了身怀资产可作为地主生活,或者经营当铺、钱庄外,地方的士大夫子弟大致会有三条出路。第一是参加科举,成为举人或进士。当上举人或进士后,无论是当官出人头地,还是不当官做乡绅,都能享受诸多特权。第二是做地方官员的“幕友”,也就是顾问。幕友也叫做“师爷”,分为两种,一种是参与刑事判决的“刑名师爷”,另一种是负责会计和田赋管理的“钱谷师爷”。绍兴当地幕友辈出,乃至有“绍兴师爷”的称号。第三是学习经商。所谓经商,是指做当铺或钱庄的掌柜,而非经营绸缎庄之流的店铺。不过,以上三者都需要相应的才能、努力和条件,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人,多是眼高手低、碌碌无为之徒,往往过着倚靠他人、不劳而食的生活。总而言之,鲁迅出生时,周伯宜立志走第一条路却饱尝求而不得的不幸。

鲁迅的母亲鲁瑞比丈夫年长三岁,出身于绍兴东北部靠近曹娥江口的农村安桥头。她的父亲鲁希曾是举人,兄弟们也是秀才,但自己因为是女子,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教育。鲁瑞曾在兄弟们上课时旁听学习,但大约一年后家里便不许她听课,于是她依靠自学掌握了读书的能力。她是一位性格温和但意志坚强的女性,后来反对缠足的运动兴起时,她主动放开缠足,即便遭人非难也无所动摇。鲁迅(周树人)是鲁瑞的长子,他后来与鲁瑞的次子周作人(1885—1967)、三子周建人(1889— )(2)一同活跃在中国文化界并取得突出成就,被称为“周氏三兄弟”或“周三人”。鲁瑞另有一女端姑和四子椿寿,皆早夭。鲁瑞的娘家后来迁至绍兴以东约20公里的皇甫庄,鲁迅少年时代跟随母亲回娘家,时常逗留安桥头、皇甫庄。鲁迅一直生活在由城市里的石板路和四角天空围成的宅邸里,对他来说这是体验农村生活的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