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谏皇帝

  音乐在古代既是一种教化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形式。聪明人对音乐的这两个功能认识得非常清楚,他们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东晋时的桓伊就是如此。

  桓伊是在淝水之战中和谢玄等人一起立了大功的战将,擅长音乐,他的演奏尽善尽美,被称为江左第一。

  晋孝武帝司马昌明的晚年,嗜酒好色,亲近阿谀奉承的邪恶之徒。当时。宰相谢安受到奸险小人的攻击。其中有一个,就是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因为谢安见王国宝经常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很生气,便对他进行管教、约束。王国宝因此怀恨在心,挑拨君王和宰相的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谢安已是老朽,盛极必衰,也在一旁造谣生事,煽风点火,惟恐天下不乱。桓伊看到孝武帝在一群佞臣的包围下,很难听到也不会接受逆耳的忠言,很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有一次。孝武帝请桓伊赴宴,谢安陪坐。喝酒喝到高兴时,皇帝就要桓伊吹笛助兴。桓伊正想利用这个机会,为谢安说话,于是表现出顺从愉悦的神色,为皇帝吹了一曲,得到了大家的喝彩。

  桓伊见皇帝心情不错,放下笛子,对皇帝说:“我弹筝的水平虽然不如吹笛子,但是还足以和其他乐器配乐、配歌,那是很有韵味的。请允许我为陛下一边弹筝,一边唱歌,另请一个人来吹笛子。”

  皇帝很喜欢他的随和、通达,就同意他的请求。下旨要皇家乐队的乐妓来吹笛子。

  桓伊听说后,又对皇帝建议:“皇家乐队过去没有同我一起合奏过,现在末加练习就演奏,可能互相配合得不好。我有个奴仆,很善于和我合奏,能不能让他来吹笛子?”

  皇帝听了,更加赞赏他的直率,准许他的奴仆进殿为他伴奏。

  奴仆吹起笛子,桓伊就一边弹筝,一边歌唱《怨诗》。《怨诗》的歌词是: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

  推心辅王政,二权反流言。

  这首歌唱的是周公忠心辅政,反被流言攻击的故事,借以为谢安鸣不平。

  桓伊饱含感情唱了这首歌,激昂慷慨,铿锵动人。谢安感动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把衣襟都沾湿了。他赶忙站起身来,跨过席位,走到桓伊的身边,用手捋着桓伊的胡子说:“刺史大人哪,您在这方面真是不平凡啊!”

  孝武帝也听出了桓伊唱歌的用意,想起谢安对皇室的一片忠心,自己却听信小人之言,无端猜疑,不由得露出了羞愧的脸色。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大多数封建君王却不爱听逆耳之言,不亲近鲠直之臣。桓伊深知谢安为国家栋梁之材,想让皇帝恢复对他的信任和重用,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向皇帝进言。于是他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用旁敲侧击、借古喻今的方法来晓喻皇帝。事实证明。这种迂回的策略往往会比直言取得更好的效果。

 

  【简评】

  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批评不得的,即使他确实做得不对。于是,便有一些既不愿皇帝犯错误,也不想使自身致祸之臣,利用各种手段对皇帝进行“智诛”。

  “智诛”的结果自然是两全其美,但也凭白耗废了谏者的许多智力。本来,批评应当是一件简单明了直言不讳的事,何苦要在这件事上消耗过多的脑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