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3版)
- 王振常 鲜军舫
- 8字
- 2024-12-21 06:08:18
第一章 眼部影像学
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X线
(一)X线平片(radiograph, plain film)
1.眼眶正位片
主要用于显示眼眶的外形、大小、眼眶骨折、不透X线的眼球和眼眶内异物等。
2.眼眶侧位片
需结合眼眶正位片,主要观察不透X线异物。
3.眼球异物定位
用于眼眶和眼球内不透X线异物的定位,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巴尔金扣圈法和缝圈法。
目前由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广泛应用,眼眶X线检查已很少应用,基本被CT所取代。
(二)泪囊泪道造影
用碘油使泪囊及鼻泪管显影,主要用于了解泪囊的形态和大小、泪道是否阻塞以及阻塞的程度和部位。
二、CT
(一)CT检查
1.非螺旋方式扫描
眼眶CT检查需要同时进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横断面扫描:一般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外耳孔到眼眶下缘连线)。冠状面扫描:可取仰卧位也可取俯卧位,一般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硬腭的垂直线。扫描参数:眼眶扫描一般选用层厚2mm,层间距2~5mm,疑眼球或眼眶异物时层间距小于或等于层厚;眼眶CT包括骨算法重建和软组织算法重建,骨窗窗宽采用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软组织窗窗宽采用300~400HU,窗位40~50HU。眼球及眼眶软组织病变一般使用软组织窗。增强扫描:眼眶软组织肿块或脉管性病变需要行增强扫描确定病变范围及鉴别诊断。
视神经管CT检查,横断面扫描基线为鼻骨尖至后床突上缘连线的平行线,冠状面扫描基线为硬腭的垂直线。扫描参数:视神经管扫描一般选用层厚1~2mm,层间距1~2mm,骨算法重建加边缘强化效应,骨窗窗宽采用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
2.螺旋方式扫描
多排螺旋CT可采集容积数据,利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可获取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任意方位二维断面图像,利用表面阴影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实现眼眶结构的三维显示,能更准确地对眼眶骨折进行空间定位和确定骨折范围并能在此三维结构上进行模拟手术,制定最佳手术方案。为获取较高质量的图像,推荐使用4排或4排以上的多排螺旋CT方式扫描。
一般采用横断面螺旋扫描进行原始图像数据采集,层厚≤1.25mm,螺距≤1.5。原始图像的横断面重建参数:基线为听眶下线,重建层厚等于采集层厚,层间距小于层厚50%,使用骨算法重建和软组织算法重建。
其他方位图像MPR重组方法:横断面重组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重组基线为硬腭的垂直线,斜矢状面的重组基线平行于视神经。层厚≤2mm,层间距2~5mm,疑眼眶或眼球异物时可适当减小层间距。使用骨算法重建和软组织算法重建,骨窗窗宽采用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软组织窗窗宽采用300~400HU,窗位40~50HU。
视神经管MPR重组方法:横断面重组基线为鼻骨尖至后床突上缘连线的平行线,冠状面为听眶下线的垂直线,斜矢状面的重组基线平行于视神经管。层厚1mm,层间距1mm,骨算法重建,骨窗窗宽采用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
三维重建:利用SSD对三维图像进行切割,去除表面的一些结构,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利用VR技术观察所需结构的整体情况。
增强扫描:对眶内软组织病变或脉管性病变一般推荐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如无磁共振设备可行CT增强扫描,推荐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根据病变情况确定延迟时间,软组织算法重建图像。
3.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
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进行动脉成像或静脉成像,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在血管期进行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VR技术重建获得三维血管图像。在眼部主要用于观察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瘘口和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的动脉瘤。
(二)CT在眼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其优缺点
CT应用于眼部病变的诊断大大增加了眼部病变的诊断范围和准确率,能够显示眼球和眼眶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内部结构,尤其是能很好地显示眶骨的细微结构、骨质改变和病变内的钙化。CT可准确地显示眼眶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以及不同种类的异物,到目前为止,CT是诊断眼眶骨折和眶(球)内异物的最佳检查方法,定位准确。钙化是诊断某些病变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重要依据,因此,CT是诊断这些病变的首选方法。但CT软组织分辨力较MRI差,对软组织病变的显示不如MRI。
三、MRI
(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技术
线圈选择头部线圈或眼表面线圈。眼眶病变或颅眶鼻沟通病变应采用头部线圈,可以很好地显示球后、眶尖、管内段视神经以及颅内海绵窦、视交叉的病变。表面线圈信噪比及空间分辨率较高,有利于显示眼球病变,但是与头部线圈相比,表面线圈扫描野较小,靠近线圈的结构信号高,远离线圈的结构信号有衰减,对于球后深部病变显示能力有限;对眼球运动比较敏感,扫描时需要嘱患者闭眼制动或注视视标以减少运动伪影;使用表面线圈常采用薄层扫描,导致T 2信息获取时间减少,短T 2组织或病变表现尤为明显,如葡萄膜黑色素瘤由于含有黑色素,T 2WI表现为低信号,使用表面线圈时其T 2WI低信号程度不如使用头线圈时显著,进行眼球黑色素瘤检查及诊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MRI扫描参数:眼部MRI一般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扫描基线同CT扫描基线;视神经病变、眶顶、眶底以及视交叉病变应增加斜矢状面扫描,扫描基线与视神经平行;对于每位患者必须在病变显示较清楚的某一个断面进行T 1WI和T 2WI扫描,对其他断面可只进行T 1WI或T 2WI扫描。T 1WI扫描参数:TR 350~500ms,TE 15~20ms;T 2WI扫描参数:TR 2 000~4 000ms,TE 80~120ms,激励次数(NAQ 或 NEX)2~4次,矩阵 256 × 256,视野(FOV)为16~20cm,层厚为3~5mm,层间距为0.3~0.5mm。平扫发现眼部病变时,应行增强MRI检查,了解肿瘤供血情况及定性。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剂量为0.1mmol/kg。占位性病变建议先行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再行常规增强扫描。
由于眼眶内含有较多脂肪,使正常结构的边缘和病变的范围显示欠清,而且会产生化学位移伪影,因此,眼部MRI扫描常需要使用脂肪抑制技术。脂肪抑制技术有多种,但是目前常用以下两种,即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频率选择预饱和(化学饱和法)。化学饱和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与SE序列合用比较容易,常用于增强后扫描。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MR成像时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产生流空效应,利用此效应无需造影剂即可使大血管结构显示。临床怀疑颈动脉海绵窦瘘时,可行眼部及颅底的MRA,观察眼上静脉及海绵窦的变化。
(二)MRI在眼眶检查中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球内及眶内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球壁病变、眼部炎性病变、眼外肌病变、视神经病变、外伤及非金属异物、神经眼科疾病等。
禁忌证:装有心脏起搏器、球内金属异物、动脉瘤夹闭术后、幽闭恐惧症。
四、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主要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眼眶内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以及眼动脉的动脉瘤等血管病变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王 冰 鲜军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