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结构设计
- 马平 王洁 孟祥弟主编
- 11字
- 2024-11-04 00:02:52
第一章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第一节服装术语
一、服装成品名词术语
1.西服
上衣的一种形式。按钉纽扣的左右排数不同,可分为单排扣西服和双排 扣西服;按照上下粒数的不同,可分为一粒扣西服、两粒扣西服、三粒扣西 服等。粒数与排数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单排两粒扣西服、双排三粒扣西服 等;按照驳头造型的不同,可分为平驳头西服、戗驳头西服、青果领西服等。 西服是国际通行的男士礼服(见图1-1a)。
2.中山服
又称中山装。根据孙中山先生曾穿着的款式命名。主要特点为翻立领、前身四个明贴袋,款式造形朴实而干练(见图1-1b)。
3.夹克衫
夹克衫(jacket)又称“茄克衫”,指衣长较短、款胸围、紧袖口、紧下 摆式样的上衣。有翻领、关门领、驳领、罗纹领等。通常为外衫、紧腰、松 肩,穿着舒适。单衣、夹衣、棉衣都有,男女老少皆可穿用。有的还形成套 装,如男式配牛仔裤、女式配裙子等(见图1-lc)。
4.旗袍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叶由汉族女 性改进,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 衣冠)体系。之后,上海、北京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 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见图1-2a)。
5.睡衣
睡衣一直被当作家居服饰,来源于西欧,现指用于晚上睡眠时穿着的服 装(见图1-2b)。
6.套装
指经精心设计,有上下衣裤配套或衣裙配套,或外衣和衬衫配套。有两 件套,也有加背心成三件套。通常由同色同料或造型格调一致的衣、裤、裙 等相配而成。其式样变化主要在上衣,一般以上衣的款式命名或区分品种。
凡配套服装过去大多用同色同料裁制。近年来也有用不是同色同料裁制的, 但套装之间造型风格要求基本一致,配色协调,给人的印象是整齐、和谐、 统一。在职业场所多选用这种穿着方式(见图1-2c)。
7.衬衫
穿在内外上衣之间,也可单独穿用的上衣。中国周朝已有衬衫,称中衣, 后称中单。汉代称近身的衫为厕腧。宋代已用衬衫之名。现称为中式衬衫。 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十八王朝已有衬衫,是无领、袖的束腰衣。14世纪诺曼 底人穿的衬衫有领和袖头。16世纪欧洲盛行在衬衫的领和前胸绣花,或在领 口、袖口、胸前装饰花边。18世纪末,英国人穿硬高领衬衫。维多利亚女王 时期,高领衬衫被淘汰,形成现代的立翻领两式衬衫。19世纪40年代,西式 衬衫传入中国。衬衫最初多为男用,20世纪50年代渐被女子采用,现已成为 常用服装之一(见图1-3a)。
8.背心
无袖上衣,也称为马甲或坎肩,是一种无领无袖,且较短的上衣。主要 功能是使前后胸区域保温并便于双手活动。它可以穿在外衣之内,也可以穿 在内衣外面。主要品种有各种造型的西服背心、棉背心、羽绒背心及毛线背 心等(见图1-3b)。
9.西裤
主要指与西装上衣配套穿着的裤子。由于西裤主要在办公室及社交场合 穿着,所以在要求舒适自然的前提下,在造型上比较注意与形体的协调。裁剪时放松量适中,让穿着者给人以平和稳重的感觉。西裤在生产工艺及造型 上基本己国际化和规范化。西短裤与西裤的工艺基本相同,长度在膝盖以上 不等,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见图1-3c)。
10.西服裙
又称西装裙。它通常与西服上衣或衬衣配套穿着。在裁剪结构上,常采 用收省、打褶等方法使腰臀部合体,长度在膝盖上下变动,为便于活动多在 前、后打褶或开衩,多和黑色、肉色长筒丝袜或连裤丝袜搭配,作为女性正 式社交场合的装束(见图l-4a)。
11.风衣
一种防风雨的薄型大衣,又称风雨衣,适合于春、秋、冬季外出穿着, 为近二三十年来比较流行的服装。由于造型灵活多变、健美潇洒、美观实 用、携带方便、富有魅力等特点,深受各年龄层男女的喜爱(见图1-4b)。
12.大衣
约1730年,欧洲上层社会出现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横向剪接, 腰围合体,当时称礼服大衣或长大衣。19世纪20年代,大衣成为日常生活服 装,衣长至膝盖略下,大翻领,收腰式,襟式有单排扣、双排扣。约1860年, 大衣长度又变为齐膝,腰部无接缝,翻领缩小,衣领缀以丝绒或毛皮,以贴 袋为主,多用粗呢面料制作。女式大衣约于19世纪末出现,是在女式羊毛长 外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衣身较长,大翻领,收腰式,大多以天鹅绒做面料。
西式大衣约在19世纪中期与西装同时传入中国(见图1-4c)。
二、服装成品部件、部位名词术语(见图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