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铲史官漫画:藏在语文里的历史故事
- 铲史官
- 2243字
- 2024-11-03 09:00:33
神童背后的秘密:官二代曹冲称象是学术造假?
曾经,一个神童以逆天的智商赢得无数赞叹,却又谜一样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是懂得利用浮力给大象称体重的曹冲。
有一天,孙权给曹操进贡了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体重,于是就命他的军师们想办法。
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大象牵到船上,标记吃水线,然后把大象牵走,往船上装石头,让吃水线与标记齐平,再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据书中记载,曹冲字仓舒,生于建安元年(196),13岁就因病夭折,曹操十分悲痛,曹植还为他作诔文以悼念。
据《三国志》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心智就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称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龄段,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前后。
注: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
这个故事记录在《三国志》正文里面,按理说可信度很高,但是从清代开始,就有一些学者质疑其真实性。首先站出来打假的,是康熙朝的学者何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岭南交州一直由军阀士燮兄弟控制,直到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才收服士燮,控制了岭南。
何焯认为,孙权控制了岭南,才有可能获得大象,而曹冲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夭折了,所以不可能称象。另外,置船刻水的称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
事实上,何焯的质疑并不成立。因为在汉末三国,亚洲象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随着气候变冷和栖息地被破坏,亚洲象的分布区域才逐渐退缩到华南、云南。
上文提到,曹冲称象的时间在建安五年(200)前后。正好在这一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管江东,他一改孙策的反曹立场,主动与曹操修好。
孙权在遣使修好的同时,完全有可能献上一头大象作为国礼,这与称象的时间几乎严丝合缝。当时亚洲象的活动北界在秦岭-淮河,所以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
尽管何焯的质疑难以成立,但是各路专家并没有停歇打假的脚步。到了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提出,曹冲称象的原型是一个印度故事。
注:陈寅恪认为,华佗的名字是梵文“药神”的意思,其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源自《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
据陈寅恪考证,曹冲称象的故事原型出自《杂宝藏经》,这是一部佛教故事集,其中有一篇《弃老国缘》,提到了利用浮力给大象称体重的方法。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弃老”的国家,法律规定,国中的老人都要被遗弃。但是有个很孝顺的大臣于心不忍,就在地下挖了一间密室,秘密赡养自己的老父亲。
有一天,天神突然降临弃老国,给国王出了9道难题,并且以7天为限,如果无法解答,就要毁灭这个国家,只有回答正确,国家才能安宁。
国王十分忧愁,便找群臣商议,大家都表示为难。那位孝子大臣就回家去问父亲,他父亲竟然可以一一解答,大臣依照父亲的答案答复天神,天神满意而去,并答应保佑这个国家。
事后,国王重赏孝子大臣,这位大臣道出实情:所有的应答都是父亲的智慧。遂令国王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下令全国都要尊敬供养父母。
在天神提出的问题中,第三问就是要给一头大白象称体重,而老人给出的答案,与曹冲的方法如出一辙,都是把大象牵到船上,利用浮力称重。
陈寅恪认为,这应该是曹冲称象的故事原型。但由于大象是南方之兽,曹操的领地内并不出产,故而将其与孙权进贡混为一谈,这不过是民间文学的通病而已。
注:鲁迅先生否认说过这句话。
但是,陈寅恪的观点却存在一个大漏洞:《杂宝藏经》是两个西域僧人吉迦夜、昙曜在北魏延兴二年(472)翻译成中文的,比曹冲称象晚了270多年。
对此,陈寅恪的解释是:《杂宝藏经》并不是单部佛经,而是众多佛经故事的荟萃,其中很多故事早就被翻译为中文,流传到中国。
虽然陈寅恪认为《杂宝藏经》中的故事很早就已传入中国,但是他只举出了一个例子——《杂宝藏经》中的一个故事,是《那先比丘经》的叙事梗概。
从前,弥兰陀王自恃智商爆表,决定要羞辱他治下的臣民,结果遭到了佛教大师那先比丘的一万点暴击。
《那先比丘经》的中文译者已无从考证,其翻译时间可能在东晋,与《杂宝藏经》时间接近。而称象故事本身,在佛典中找不到比《杂宝藏经》更早的文字。
注:《那先比丘经》传入中国的时间稍早,但是其具体情况缺少记载,并不能有力地证明陈寅恪的观点。
比起北魏时才汉译的《杂宝藏经》,陈寿距离曹冲生活的年代不到50年。而且陈寿是个非常严谨的史学家,为了力求真实,宁可放弃大量精彩生动的史料。
陈寅恪对“曹冲称象”的怀疑,可能基于这样一种误解:大象在古代中国并不多见,而在古印度却用途广泛。但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南方,大象并不算珍稀物种。
曹冲利用浮力称重的方法,其实古已有之。《苻子》中记载,战国燕昭王时,燕国人曾利用浮力给一头大猪称重。《考工记》中也有利用浮力检测车轮重量的方法。
要测量木制轮子各处质量是否均匀,只要把它放在水中,测量其各处浮沉程度是否一致即可。如果浮沉程度一致(“平沉”),轮子各处质量分布必然是均匀的(“必均”)。
这说明,利用浮力称重的方法,并非外国人的发明。无论这种方法是曹冲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都足以印证陈寿的观点:曹冲五六岁已具备成人之智。
虽然曹冲早夭,留下的资料很少,但称象事件却并非孤立记载。与《三国志》成书时间差不多的《江表传》,也记录了曹冲幼时称象之举,只是并没有精确到多少岁。
①“邓王”为曹冲追封的爵位。
注:《江表传》还记载,孙权后来送过两头大象给蜀汉后主刘禅,魏文帝曹丕也向东吴索要过象牙,可见东吴盛产大象,而且有把大象作为国礼的传统。
因此,尽管多篇看起来很逼真的故事最终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是《曹冲称象》这篇看起来很有问题的文章,却千锤百炼而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