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东舞蹈文集:华舞咀英(评论卷)
- 江东
- 3197字
- 2022-09-29 10:56:02
“P舞蹈”方式
——中国舞蹈六十年的选择与践行
甲子一轮!浩浩乎,六十年一晃而过……
中国舞蹈艺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路程,就如此这般地走过了一个甲子!六十年的光阴,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这朵沐浴着新时代光芒而盛开的奇葩,氤氲上的是一抹怎样摄人心魄的色泽呢?
回顾这条由历历足迹组成的六十年路程,沿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历史台阶拾级而上,我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当代舞蹈所走过的六十年之路,是一条充满着人类崇高精神和意义的通天大道!它虽然在成长过程中饱受各种风雨的砥砺,但却总是以无限的生命力,迎着风雨、向着阳光,顽强地生长着。
六十年的时光,给中国当代舞蹈带来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它总体上呈现出的又是一种怎样的风貌?当我们站在六十年的这一头,试图回过头来对这一“总体风貌”给出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并希冀通过这样的把握和总结来更好地体认这一“总体风貌”的特征时,我们能看到些什么、能想到些什么?
自然,如欲以高度概括的观点和语言来审视六十年的过程,这样的出发点有些过于“堂·吉诃德”:要想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总结出一个“总体风貌”,这不是异想天开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众多的民族,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风格一统而模式统一的“总体风貌”呢?这不是痴人说梦嘛。痴归痴,梦归梦,君不见比这样的判断更加困难的断语也有人下过呢,比方说,“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应该更加难于概括吧,但是,不就真有智者为其概括为“多元的统一”嘛。如此高度凝练而准确的概括,自然不是常人能总结出的,它需要睿智、眼光和功力。
回到舞蹈,比照这种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国当代舞蹈的“总体风貌”概括为:它是“多元”而又“统一”的艺术实体。这个总结应该没有错误。但细思之,又会发现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并没有随之得到解决,因为就中国的当代舞蹈文化而言,“多元”自然是无可争辩的,“统一”也毫无差错。但是,“统一”的含义是什么?多元的各种样态被“统一”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看来,我们仍需要对这个“统一”做一点思索,这分明有助于我们来总结当代的中国舞蹈艺术之总体风貌,并给出一个基本的文化判断,从而让我们通过这个判断对历经六十年路程而一路高歌的中国当代舞蹈艺术,获得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P舞蹈”方式
——精神、内涵、美学价值
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街道的美学》,作者是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著。书中提出了一个对我们而言很有启发意义的美学及文化概念——“P空间”(积极空间)和“N空间”(消极空间)。
这里需要多少花费点口舌对芦原的“P空间”理论做些介绍。
芦原从建筑学的角度把空间分为“P”和“N”两种,指出:任何建筑物都会对人的空间视觉产生一定的关联效应,这种效应对观者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传导到观者心理层面,会作用着观者正或反的心理及其情绪,进而作用于观者的身心。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判断的理论支点关乎艺术学、美学和心理学。
“P”和“N”,分别来自英文单词“Positive”和“Negative”,前者义为积极的、正面的、主动的;后者意思则相对。根据这样的思路和标示方法,把它引申进舞蹈美学领域,我们或许能从这里捕获到对于中国舞蹈主流风貌问题在判断思路上的钥匙。也就是说,“积极”与“消极”这种对于物象的高度概括,不正有助于我们来观察和阐释中国当代舞蹈的主流风貌吗?也即中国当代近六十年的舞蹈方式,不正是一个“P舞蹈”方式的完美体现吗?再进一步:“P舞蹈”方式,不正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一直以来所追求和所坚持的审美理想及其方向的吗?
虽然我们不可能在这里用有限的篇幅来全面展开对于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其历史发生及其过程的回顾。但那些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仍然让我们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立足基础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立足基础,是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其精神和发端的,这是一个我们在今天仍不可忽略的视角。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相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伟业中鼓舞人民、讴歌理想的重任。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它当然需要去开掘人类正面的情感来予以表现,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的目的。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滥觞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发轫便坚持和实践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及其方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思想的导引下,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树立了以表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主旨的创作出发点,突出了鼓舞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积极向上的美学指归。这种“积极的、向上的”的人文涵义和精神指归,正是一而贯之的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主流风貌。
在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而浓厚的当代性、现实性、创造性,当然是由于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所致。所谓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当代性、现实性和创造性,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它源于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并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服务。由于这样的特质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极强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特质,其“P舞蹈”方式的基本内涵,就如此这般地被揭示出来。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主流风貌
那么,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呈现出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主流风貌呢?这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就这样一个“大”问题,曾求教于先辈吕艺生先生。吕先生认为中国的当代舞蹈艺术尚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之中,要真正看清这个过程,仍需要假以时日。吕先生的判断给我启示:既然我们仍处在一个过程之中,那么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风貌也就尚在形成之中。因此,要想为其总结“总体风貌”,仍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活动的积累。
毕竟六十年的积累已经让我们获得了足够丰硕的果实,凭借这些果实,我们已经看到了横亘在这个过程中的那条主线。
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未曾与人的发展断裂过。艺术自有其功能,因而对人类的影响也就自有其独特作用。进步的、正面的、积极的文艺形态,会对人类及其心理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只有在一个正面的、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艺术形式才有可能发生、生长。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空前的积极空间。因此,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应运而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对于积极向上的审美对象,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记得林怀民先生首次来大陆演出时,在与大陆舞蹈家交流的座谈会上表示,当他看到戴爱莲先生编创的《荷花舞》时,他竟流下了泪水,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那种人类追求美好事物而积极向上的情感,被这个舞蹈完美地表现出来。
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舞蹈艺术走过的几十年路程,可以看到,这类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是与我们这个社会所拥有的整体环境直接相关的。从较早出现的《荷花舞》《红绸舞》《孔雀舞》《洗衣歌》《丰收歌》等,到后来出现的《雀之灵》《献给俺爹娘》舞蹈晚会、《千手观音》等,还有一系列舞剧《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红梅赞》《风雨红棉》等,无一不是这种“P舞蹈”方式及其理念的真正体现。可以说,“P舞蹈”方式的价值,始终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一贯追求和坚定体认。
或许,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很难就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总体风貌”给出一个更为明了而有力的结论,但正在积极实践着的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正在努力缩短着与自己目标之间的距离。或许,我们想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寻觅一个“总体风貌”的出发点会落空,但中国当代舞蹈正在走向成熟、正在将自己的风貌呈示给世人的现实,却是一个让我们骄傲的事实。六十年的路程走过之后,此刻让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地回溯和品味一下这一不凡的历程吧,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难忘而精彩的瞬间定格,我们即会对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一贯憧憬给予尊敬和肯定,因为中国当代舞蹈的现实发生,分明让我们看到了“P舞蹈”方式的确凿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