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你是家长,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认为孩子的服从理所当然,这是家长单方面需求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那么,你将收获一个胆小怯弱,呆板僵化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孩子。当这样的孩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不要再去责怪孩子了。
教育孩子,不要总摆“大人姿态”
很多家长常困惑地问:“为什么孩子有话不愿意对我说?”其实原因就是家长们总是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此孩子们尊敬他们,但却无法理解他们,总觉得跟爸爸妈妈缺少“共同语言”。如果家长期望孩子能够接受自己、接近自己,那么就必须要放下高姿态,在家庭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良好气氛。
在美国,父母们认为,大人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成为称职的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位美国爸爸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杰克是美国阿肯色州的自由职业者,他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他说自己一直在努力为孩子提供一种民主的家庭气氛,他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友好亲密。
对孩子的平等姿态是良好沟通的开始,他将孩子描述理想的作文保留下来,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们唱歌、游泳、划船、钓鱼,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歌剧,有空还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他不会因为自己是家长就不容置疑,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尽量去做能给予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亲密、最可信赖的朋友。遇到比如搬家、换工作、买车之类的事情时,他就会召开家庭会议,与妈妈一起和孩子商量该怎么做;还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将每个人唱的歌录制在磁带中。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样,他的孩子有事就会跟爸爸妈妈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先打招呼,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他们也不会当面顶撞,而是过后再解释。他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和妈妈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这个美国家庭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爸爸妈妈都认真考虑,有道理的就接受;而爸爸妈妈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如果中国的父母也都能这样运用对等手段与孩子相处,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问题了。家长与孩子之间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像朋友一样平等、自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完全迁就孩子,家长还是要负起引导责任的。
责备应该有,怒斥不能够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免不了要责备。完全不责备,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是不会成材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语:“子不教,父之过。”
然而,过多的或不当的斥责则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孩子,如果管得过于严厉,久了,孩子就成了唯命是从、缺乏主见的木头人。没有创新精神,过于被动,就不能自主更生,更谈不上创一番事业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无法适应竞争要求的。因此,管教要松紧适度,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在重复出现的失误、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道德品质上的、原则性的是非问题等要适当地管严些,但绝不是严厉、严酷、声色俱厉。但如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责骂。一家孩子犯事,四邻连带遭殃。
场景一:
饭桌上,孩子不小心,饭碗掉到了地上。顿时,碗破饭撒,孩子吓呆了,母亲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从凳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母亲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哭呀?闭住嘴,滚到你屋里去!”孩子抽泣着,难过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场景二:
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实际上做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
那么,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
1.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2.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责备,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责备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3.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做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
责备孩子时,应该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责备。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大人说得算”是极愚的教育方式
一个小学生,只有8岁,父母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补习班,下午还要请教师来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玩儿!”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不可能学好的。而且时间长了,孩子还会滋生反感、厌恶情绪,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们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都是圆圈圈,字写的东倒西歪……这还是好的,老实的。
孩子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但起码应该先从培养儿童的兴趣着手,而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在幼儿时期,做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术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愿意学习时,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做好或学好。遗憾的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一名“暴君”。这些“暴君”往往是:更看重自己的“权威”,常以“皇阿玛”“皇额娘”的身份、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说了算,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提供给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遭到严厉的训斥或惩罚。
这种专制型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首先,孩子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父母为何什么事都要管着自己,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玩具一样被父母操弄着。
其次,孩子会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权威的惧怕,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乖僻、冷漠的性格。这种影响会严重到形成对孩子生活的控制,甚至延续至孩子的成年。
再次,这种专制型的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与家长形成情感对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乖巧行为更多是出于害怕惩罚,并不是真的“心悦诚服”。因此,他们无法培养起自身内在的控制力,一旦控制者转过身去,被控制的孩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前面提到的那个8岁的孩子,很显然就是过早地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糟糕的,以“专制”为主体的教养方式,根本就起不到教育的良好作用。首先,它会让父母更专注于消除孩子的缺点,因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孩子长期得不到赏识、鼓励,这对他们的自信成长是莫大的打击;其次,由于父母注重的只是惩罚孩子,使得他们不会去学习采用其他更为适当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那些方法原本就能减少惩罚孩子的必要性。由于专制型的教育不把孩子当作个性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因此这种教养方式难以唤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鸣,形不成各自内心的美好体验,即使在严厉的责罚背后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而在孩子幼稚的心里,这样的爸妈就像是可怕的“独裁者”,他们在严格的要求下,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为自己申辩的机会,甚至连交朋友的权利都没有。不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该是多么地无奈和沮丧,又有多少孩子因此越发叛逆,终至堕落。
很多家长们应该清醒了!不要让“专制”这把刀砍伤孩子。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教养孩子不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你与孩子一起进行的一个学习过程。不要再以为,管好孩子,让他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行进,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没有定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父母面前,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同时又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并且有着巨大的潜能,你一味操控,那么这把专制之刀就势必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所以爸爸妈妈们,请尽快放下手中的利刃,做民主型的家长吧!
不压制,给孩子该有的自主权
一些父母在生活中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为,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一律用高压压制、“改造”。结果,孩子表面上对父母唯命是从,但心里却对父母感到怨恨、恐惧、不满。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应该认真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父母可以以朋友谈天的方式与孩子交换一下看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
乐乐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同学王磊家,下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要出门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待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乐乐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和同学有什么好商量的?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乐乐,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在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
乐乐的心里难过极了,不仅仅是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而难过,也为爸爸如此的粗暴专制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有一次他生病时,是爸爸背着他跑到医院。可是,乐乐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简单粗暴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百依百顺”。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又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命令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建议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抱着平等的态度,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那么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得多。
两代人之间有太多的不同看法,父母不能因为自己觉得不合理,就粗暴地压制孩子。教子应该是努力启迪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自然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一定不会好。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也就是说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是无法让孩子真正心服的。父母们遇到具体事情时,应当多和孩子协商、讨论,而在讨论具体的问题时,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压抑、限制孩子的愿望。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愿望尽可能地去满足;对孩子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出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的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等等。总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会爱戴父母,才会生活得毫无压抑感。
好孩子根本不是“打”出来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荆棍下出好人”的古训几乎成了一条真理。其实研究证明,对孩子采用暴力是一种很不好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聪明的父母必须学会循循善诱,让孩子高高兴兴地按父母的愿望办事。
近两年来,地方的报纸报道过几起父母打死亲生子女的事件。事情的起因都非常简单,就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读书,引起了父母的恼怒。通常开始是骂,骂了,孩子不听,仍然不认真读书,喜欢在外面玩耍,于是父母就动手用棍子打。当然开始也还只是小打,因为又有哪一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他们之所以督促孩子读书,骂孩子不读书无非是想让孩子成龙。当然“成龙”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敢于奢望自己的孩子成龙。
说实话,大多数的父母,也不过是望子多读一点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孩子年幼,父母亲有时候过分相信打骂可以使孩子用功读书或成绩进步,这是相当可笑的想法。应该适时引导孩子从小对读书的兴趣,并教导他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现代年轻父母所应保持的理念,因为“打”并不能使孩子明了父母的用心,只会在幼小的心灵上制造不可磨灭的伤痕。
既然只是为了教训孩子,使他有些惧怕,因而即使打也不宜多打。打两三下,作为警告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响鼓不用重锤。反之,打多了,打惯了,把一个孩子打皮了。那么,孩子对打也就不会有所惧怕了。一旦一个孩子对打失去了惧怕,那就最好就此住手,另想他法。如果做父母的仍执迷不悟,认为打一定可以解决问题:不信你不怕打。那么就会越打越重,越打越厉害。
这样也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果然被打服了。另一种就是孩子越打越顽强,大人的火气越来越大,以致失去了控制,结果把孩子打死了。
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被打死的孩子通常很小,还不成年,无力反抗。到了十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他已经不听话到不怕打的程度,他就会反抗,与父母对打。这种反常的现象现在也不少。
所以,绝对不能迷信棍子的威力,尤其是今天的孩子已不是三四十年前我们做子女时的子女。他们成熟得早,他们没有什么封建传统的束缚,有着更强的独立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打多了,他们不是更怕打,而是仇恨和反抗的原因。
其实,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孩子说谎,正是因为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说谎的“恶性循环”。
还有些孩子,因为经常挨父母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是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僻而且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性格上显得孤僻固执。
有的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父母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父母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很多事实证明,打骂是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虽然孩子受到了“皮肉之苦”的惩罚,但是并没有找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也不知道今后如何改正,这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研究表明,体罚常常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加深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真是得不偿失。
总之,为了管出孩子的规范行为,父母不要向孩子发火,或者体罚孩子。如果这样就不可能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而且很可能由于父母的自我失控令孩子感到恐惧,这是适得其反的。
问题:孩子越管教,越不如人意
父母过多的斥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有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她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
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责骂。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12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
两姐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有一次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斥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斥责是父母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不恰当的斥责,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在父母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父母的话去做,否则就开始声讨。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事只会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断,唯恐做错事情遭到斥责,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2.伤害孩子自尊心
斥责的语言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3.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最糟糕的一点是,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前面已谈到,管教过严,或过多的斥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斥责置之不理,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解决方案:改变管教孩子时的恶劣态度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研究,他把父母教育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些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些年轻父母在气急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
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不堪如此对待,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太多了。因而,在这里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给父母们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地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效应,父母要尽量少用斥责,确有必要进行斥责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大人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斥责
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