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朝之科举制度,对一代之文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是不争的史实。当代学者纷纷关注此一课题,有大量高质量的论著问世。

科举制度是隋唐开始至清末中央政府选官、任官的一种基本制度,指朝廷允许士人自由报考,通过分科、分级考试选拔录用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肇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到宋代才建立起完善的体制。宋代,是科举制度演变的关键时期。明清的科举制度,大致沿袭宋人之变革。唐代科举制度之确立及兴盛,对唐代文学创作的繁荣作用深远。宋代承继其后,科举制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继续发挥重大影响。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完善,科举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变得复杂起来。

当代学者对科举与文学关系之研究,始于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和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尔后研究著作源源不绝,蔚为大观。仅就宋代而言,较重要的研究著作就有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周兴禄《宋代科举诗词研究》等。然而,上述著作大都停留在史料的梳理、考察、辨析方面,周兴禄之作虽然介绍了与科举生活相关的宋人诗词创作,但是有关科举与文学互动关系更深一层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宋代以后这方面的优秀论著有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以及郭万金《明诗文学生态研究》第四章《科举制度下的诗歌取向》等,这几部著作对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之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官员,决定制度演变和完善的因素是当时的政治体制。宋代文人为获得仕途出身,刻苦学习,奔走考场,其生活和思想在一段时期内始终围绕着科举制度,因此,在科举与文学两者的互动关系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科举制度影响文学创作。与唐代相比,宋代文人与科举的关系更加密切。宋代“以文为贵”,文人士大夫地位尊贵,与历代有显著的不同。纵观宋代文学家群体与科举之关系,有如下三点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人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其中相当一部分官至显赫,如《宋史·宰辅表》列宋宰相 133 名,科举出身者高达 123 名,占 92%;其二,这些科举出身的朝廷显贵,往往都是一流的文学家,领导了当时文坛的创作风气,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等;其三,这些身兼朝廷权贵与文坛领袖者,许多都做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甚至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已经被付诸实践,反过来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了导向作用。所以,从“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演变”之角度入手研究,就能够从一个侧面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改变的紧密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面貌、行为模式、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更深入地剖析宋文化的精神实质,乃至对明清科举制度的继续沿革、文体文风的转移也有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宏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