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无解的难题,夏安有办法

小姑娘名叫崔佳,身高约158,很瘦,是妈妈陪着来的。

妈妈听说和顺堂又来个应聘的大夫,而且还没见到人,就已经把女儿的病情猜了个七七八八,十分高兴。

听刚才何凝香在电话里介绍,这还是个有家传的中医大夫,人虽然年轻了点,但经验并不少,已经有五六年的行医经验了,而且跟师抄方那更不用说,从小学到大的,自觉这次女儿的病应该是有了希望。

所以这次过来并没有因为夏安年轻而轻视,反而急切道。

“夏医生,我女儿这个病已经好几年了,到现在都没看好过,还请夏医生帮忙看看,要是能看好,诊金不是问题。”

而夏安知道这姑娘三病合一之后,也不敢太张狂,他谨慎道。

“现在还不好说,还是先诊个脉吧。”

“好的好的。”

一行人转战诊桌,病人就住后面不远的小区,娘俩走路过来的,要先让病人平复一会。

中医脉诊讲究平心静气,医生和病人都要平心静气,病人本来就体虚,再加上刚刚活动,这会儿喘的很厉害,静坐平复一会儿更有利于脉诊。

趁着这个空当,何凝香在一旁好奇道,“夏医生,为什么你刚才还没见到病人的时候,就能推测出病人的外貌特征呢?”

夏安解释。

“首先,我并没有推测她的外貌,我说的那只是对先天不足的一种推测,如果真的是天生元阳不足,自然会与我说的外貌吻合。

“《望诊遵经》有云:内经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面有五脏之分,诊于窍,则窍有五脏之别,盖因无往而非五脏之所属,亦无往而非五行之所属也,且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中医有五行、五色、五脏、五官之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一缕先天元阳,乃人命之所依,人体诸阳的源泉,肾属水,色黑,开窍于双耳,主骨骼。

“因此但凡肾出了问题的人,耳朵都会发黑,面色晦暗无光,这是面部特征;另外肾主骨骼,元阳不足就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个子不高,骨架小,牙齿稀疏,比如牙缝比较大,这也能从外形上看出来。”

何凝香闻言对夏安顿时又高看两眼,“原来是用望诊倒推出来的啊!”

“就是此理。”夏安点头。

崔佳和妈妈的关注点则又不同,尤其是小姑娘崔佳,听完夏安说的理论后,好奇问道。

“医生哥哥,你的意思是,我这个病如果治好了,是不是还能再长高一点?”

夏安闻言看着她解释道。

“你今年才17岁,身材不是很高确实有元阳不足的原因,如果治好了,是有可能继续长高的,但女孩子一般发育比较早,所以这个也不能太肯定。”

崔佳只当没听到后半句,满心梦想着自己病好之后能再长几厘米,起码能突破一米六。

夏安则趁机做了个望诊。

现在是九月初,虽已入秋,但京城的天气依然燥热,小姑娘穿的是半袖T恤。

肩膀不宽,胳膊肉少,手腕基本就是皮包骨,而且手腕骨头也很细,这确实是元阳不足的表现。

再看肉,肉少,人很瘦,嘴唇唇瓣苍白,但唇边有一抹浅黄,这是脾虚。

望诊里,脾主肉,色黄,开窍于口唇,脾虚就会导致嘴唇发黄,肉少,人很瘦,颜色深者为实证,颜色浅者正虚也。

再看五官,手臂、脖子等处皮肤,很白,但不是那种健康的白,而是苍白无血色,正常的健康少女皮肤应该是白里透红,很粉嫩的。

五脏里,肺主皮,色白,开窍于鼻,肺有问题就会皮肤苍白,颜色深者为实证,颜色浅者正虚也。

崔佳鼻梁就很白,像是化妆在鼻梁打了高光一样,但她的鼻梁上没有光,只有白。

再加上她咳嗽有痰,鼻梁和皮肤苍白无血,这就是典型的肺病,邪实入里,是实证。

至于头发,中医把人的头发叫做血余,头发枯黄,本来就是气血亏虚的表现,和自己一开始猜的差不多。

“把手伸出来,我给你把个脉。”

“好的。”

望诊完毕,夏安心中大致了解情况,等崔佳伸出手腕,夏安便伸三指,手搭寸关尺,仔细诊起脉来。

中医脉诊,绝不像人们说的无稽之谈,这么说的,纯粹是不了解中医。

如果中医自己说脉诊容易误诊,或者说脉诊没什么用的,不用怀疑,这人学艺不到家,根本就不会脉诊......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中医将人两手的寸关尺三部,分别与五脏六腑对应,又将诊脉时指力的深浅,分为浮中沉三层,分按三部九候,便可知病发何处脏腑。

按一处,起码要诊五六十动,想把三部九候全查一遍,最快也要十分钟左右。如果医生经验少,或者病人病情太复杂,诊脉时间就有可能突破半小时,这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碰到给你诊脉半小时的中医,那恭喜你,你遇到的这个医生确实在很认真的给你看病,当然也可能是你的病症实在太复杂......

因为提前就判断患者为三病合一,病情极为复杂,所以夏安诊脉特别仔细,光一只左手就诊了不下十分钟。

最后得出结果,左关浮,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左关主肝胆膈,崔佳是左关浮而无力,因此是肝胆血虚,并无风证。

左尺短,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左尺对应肾,短脉则为元阳亏损之证,这倒是和他之前的望诊结果对上了。

再诊右手脉,又是将近半小时过去,得出结果。

右寸滑数脉。

右手寸口脉主肺,数脉一息六至,为肺金火旺,实热之证;滑脉如珍珠走盘,主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崔佳连大姨妈都没有,自然不可能怀孕,因此她这是胸中痰热,邪实入里。

扁鹊的《难经·十八难》有云: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患者右手寸口脉行于肉里,不在筋骨之中,因此属于脉浮结者,内有积聚,外无痼疾,这倒是也能和患者病情互相印证。

右关缓细。

右手关口脉主脾,与胃合腑为中焦,缓脉多主脾虚风湿,但患者左关并无风证,因此为脾虚有湿;细脉主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因此综合判断就是脾虚有湿,气血亏虚。

最后是右尺牢涩,右手尺部同样主肾。

至于牢脉,脉诊歌诀有云: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夏安诊遍左右手,都没有寒证,反而是肺热,因而此处可判断为肾阳先天不足导致的冲脉奔豚,腹中有气直往上冲。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这也能跟患者的病情相互对应。

见夏安终于收手,何凝香立刻问道,“夏医生,怎么样?”

夏安总结了一下,向几人介绍情况道。

“左关浮,为肝胆血虚之证,左尺短,为元阳亏损之证;右寸滑数,为湿热入里,胸满胀痛;右关缓细脉,为中焦气血两亏,夹有湿邪;右尺牢涩,为血少津枯,元阳不足,基本就是这些了。”

三人听的目瞪口呆,崔佳的妈妈尤其震惊和不解。

她疑惑道。

“夏医生,我带女儿也看了不少中医,多少也懂一点,你们这个左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部位。

“可是以前我带孩子看的那些中医,看出来的脉象顶多两三种,可为什么你诊的同一个部位,却有两种不同的脉呢?”

夏安闻言解释道。

“左右寸关尺为三部,每一部按指力大小又能分为浮中沉三层,我一个脉上诊出两种不同的脉象,那是因为在同一个地方按的力道深浅不同。

“脉入筋骨一个脉象,脉行于肉中,这又是一个不同的脉象,其实这很正常,就看你诊脉仔细不仔细了。”

“可是你说的那么复杂,那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呢?”崔佳妈妈又问。

夏安考虑了一下说道。

“也不算很复杂,她主要的问题还是在肺热,痰湿入里,然后肝脾两亏,肾阳不足。

“其实诊完脉,我差不多就知道她这个病为什么一直治不好了,主要是因为,她不是一个病,想治这个病,就得做选择题,而且还是个互相矛盾的选择题。

“如果你想清肺泄火,止咳化痰平喘,这当然没问题。

“但是清肺泄火的药,会导致气血更虚,她本来就肝脾两亏,气血亏空,你要是清肺,那就是虚上加虚,喝了清肺的药,我估计人虚的直接就下不来床了......”

还不等夏安把话说完,崔佳的妈妈顿时激动起来。

“对对对,夏医生你说的太对了,之前我带她看了一个中医,也说是什么肺热痰湿,然后开了祛痰的药,结果咳嗽是比之前好了点,可我闺女直接就下不了床了,那浑身虚的说话都没有力气,就跟快死了一样,吓得我给她喝了两剂药就不敢让她喝了。”

夏安点头,“我就猜是这样!可如果不管肺热痰湿,先给她补肝脾,壮肾阳,这样她气血倒是能补起来,可喝了这个药,估计她的咳嗽就又该加重了,估计到时候能咳得喘不上气来。”

等夏安说完,母女俩已经对夏安深深拜服了。

“太对了,夏医生你说的真是太对了,之前也有个医生是这么看的,开的那个药,喝完了跟你说的一模一样,她倒是有精神了,能吃饭了,可是咳嗽更厉害了,而且咳的都是血,我都怕闺女把肺管子咳出来。

“可是你说的这两个病,治了这个,另一个就会加重,那到底该怎么治,总不能就一直这么下去吧?”崔佳妈妈情绪十分激动地说道。

夏安摊了摊手。

“这个选择题,真的无解。”

“啊?”三人闻言都吓了一跳。

夏安赶紧补充。

“别害怕别害怕,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既然选择题不管选哪个都无解,那就干脆不做选择,小孩子才做选择,老中医选全都要!

“大不了两个病一起治就是了!”夏安伸五指做抓握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