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有生命,有呼吸。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黏土已不仅仅是脚下孕育我们成长的大地,更是与我们交织共生的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人文精神标志。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女娲抟土造人;在文明历史的源头中,我们曾以茶米为食,竹陶为用,林泉为居;在西方现代的“大地伦理学”中,泥土是生命的起源,又是生命的归宿。中国禅宗语:尘归尘,土归土,终将融为一体。

泥具诱惑。意大利陶艺家波尼索拉说过:“我献身了陶艺,因它开创了各种可能性,并且是绘画所没有的。当陶艺创作进行时,新的方法、新的范畴和新的经验,不断产生,永远是具有挑战性、未知性的。”

成人尚且如此,儿童更是无法抗拒。在那里,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全新的创造空间。黏土塑造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不易受已有经验的影响,还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往往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因此他们在陶艺创作中表现出的形象常常不同于成人的主观表现,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甚至成为成人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儿童玩泥巴并不等同于儿童陶艺,基础的造型能力是儿童陶艺创作的前提,技法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陶艺创作,两者相辅相成。儿童陶艺教学将如德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指引,尽可能留住儿童创作中独特的原始个性。

本书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长期实践的一线教师,针对陶艺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书中呈现的案例画面丰富,步骤简明实用,指导中注重发散思维,鼓励儿童进行充分想象。作为第一本详尽的儿童陶艺案例用书,它对于青少年儿童陶艺教学的贡献,不容忽视。谨此向教育一线的实践老师们致敬!

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