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源可追溯至原始巫术,“战国末鼓吹长生成仙的方仙道兴起,至西汉末出现黄老学与方仙道结合而成的黄老道,行其术的‘方士’于两汉之交开始被称为‘道士’,之后民间不仅有道士的活动,且有近于组织的活动,经过方仙道到黄老道的长期酝酿,至东汉顺帝、桓帝之际,道教便正式诞生。”[1]五斗米道(天师道)和太平道便是早期的两大道教派别。在道教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其教义广泛吸纳各种养分,如文学的、民俗的、哲学的等等,从而形成数量庞大、内容杂糅的道教典籍。就内容而言,道教典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粹阐述道教思想理论的著作,汉代《太平经》、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北魏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等等皆是;第二类是专记神仙故事的作品,东晋葛洪《神仙传》、六朝见素子《洞仙传》、唐李渤《真系》、五代杜光庭《王氏神仙传》等皆属此类;第三类是掺杂大量仙道故事的道教论著,典型者如南朝梁陶弘景《真诰》。

较第一、三类作品而言,第二类作品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文学性,所以有学者将之归入“道教文学”范畴。詹石窗《道教文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晚唐五代的神仙传记”,重点研究了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沈汾《续仙传》之类的作品[2]。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把《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等作品视为“道教小说”进行研究[3]。黄勇《道教笔记小说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那些以宣传道教思想为根本旨归,以道教活动为基本题材的文言中短篇小说”[4],而这些中短篇小说包括《神仙传》《列仙传》《十二真君传》《仙传拾遗》等道教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