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不是人均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

2020年,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但我国的GDP仍已接近100万亿元,如果按照14亿人口计算,人均7万多元。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家庭人均收入没达到这个数,甚至许多人的年工资也没到这个数。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均GDP并不等于人均收入。这两者并不相等。要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楚国民收入核算中各种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这些知识才可以读懂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各种统计数字,从而更了解真实的经济状况。

用数字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统计体系称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这个体系中共有五个指标。最重要的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一国”指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在一国领土上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生产的最终产品都是该国的GDP。它以领土为标准,而不以人口为标准。第二,“一年内所生产的”,包括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已销售出去的,也包括未销售出去的。例如,某国某年盖了1000亿元的房子,卖出800亿元的房子,剩下200亿元的房子未卖出,都计入这一年的GDP,800亿元作为住房投资支出,200亿元作为库存。下一年卖出的这200亿元的房子则不计入下一年的GDP。第三,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消费或投资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作为生产要素再投入下一阶段生产的产品。在实际计算中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不容易,因此可以计算各生产阶段的增值。第四,最终产品中既有有形的物品,也有无形的劳务,在现代经济中劳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就是曾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说GDP“变轻了”的原因。第五,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如果按统计部门确定的基年价格计算就是真实GDP,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就是名义GDP。

GDP反映了一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状况。真实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增长率。真实GDP与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GDP(称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GDP)之间的背离反映了经济中周期性变动。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称为GDP平减指数)可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在国民收入统计体系中GDP这个指数最重要,其他四个指标可以从这个指标中推算出来。

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国一年新增加的产值。在最终产品中有一部分要用于补偿生产中所消耗的东西,称为“折旧”。因此GDP中减去折旧就是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中减去间接税就是国民收入(NI)。间接税是税收负担不由纳税人承担的税收。例如,对汽油征收的销售税,由汽油生产商和销售商支付,他们是纳税人,但可以通过提价把税收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汽油的消费者。这种税就是中间税。国民收入是一国居民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各种收入之和。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就是生产成本和利润。GDP按市场价格计算,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间接税。因此,从NDP中推算出国民收入时还要减去间接税。

国民收入还不是我们的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给股东的利润(称为公司留存利润,用于投资),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国债利息)就是个人收入。

但这还不是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从个人收入中减去居民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再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转移支出(比如各种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支出),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种收入由个人支配,可分为消费和储蓄,这才是真正的人均收入。

从GDP、NDP、NI、PI和PDI这五个指标的关系中,我们就知道人均GDP并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即真正到你手中的钱。了解这些概念是进入宏观经济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