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
- 李家成 王朝晖主编
- 8836字
- 2023-05-12 18:33:38
第一节 家校合作组织的建设
案例导入
2020年9月10日,武义县M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凳子需要安装。在一(4)班班主任朱老师的号召下,15位热心家长主动报名参加此次家长志愿活动。至于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却无人提及。小泽妈妈的一句“需要带些什么工具”,引发了家长们的讨论,但讨论的内容比较零散。发现问题后,朱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将活动时间、需要用到的工具、活动任务及分工告知家长。家长们很快开始讨论要带的工具型号及数量,认领各自任务,这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活动当日,在朱老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很快就进入“卸货—组装—调整—搬运—整理”的流水线工作状态。小睿妈妈和小阳妈妈带了6个电钻及不同的钻头用于安装新凳子,小泽妈妈骑了电动三轮车用于运送旧凳子,这些准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仅仅两个小时,大家就圆满完成了工作,将48张学生凳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教室中。
此次活动让朱老师意识到,要想有效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有计划、有方向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得力的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不仅能起到家校联系的纽带作用,也是其他志愿者家长的“领头羊”。一(4)班通过民主选举,最终确定由五位家长组成家委会,其中小泽妈妈任家委会会长。
班主任适时引导会长组织策划活动,推动班级日常管理,拓展校内外各项活动。2021年3月2日,朱老师在家委会微信群中提议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委会成员纷纷表示这是一个促进家校合作的良好契机。在家委会会长的带领下,家委们完成了班级家长资源的初步摸底工作。小静妈妈对家长资源进行了整理,列出家长可以开展的课程内容。多才多艺的小轩妈妈担任第一期“家长课堂”的老师。
活动当日,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小轩妈妈将3D绘画笔带进课堂,开展“科技时代,少年当先”系列课程(见图1-1),让来自乡村的一年级孩子们初识了3D打印技术、原理及应用等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与实践,孩子们对3D绘画笔的使用乐此不疲,尽情绽放出创意和想象力,绘制出精美的作品(见图1-2、图1-3)。家长们对这次系列课程也赞不绝口,小晨妈妈说:“感谢小轩妈妈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佳佳妈妈也表示自己的孩子因为这节课而喜欢上了3D绘画。
图1-1 小轩妈妈在上3D绘画课
图1-2 孩子们在用3D绘画笔绘画作品
图1-3 孩子们制作的部分3D绘画作品
像这样在家委会组织或协助下开展的班级活动还有很多。他们能积极响应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号召,及时开展讨论会,确定活动方案,动员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在他们的带动和协助下,激发了越来越多乡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及学校管理的热情,有效促成了乡村家校合作,让乡村教师、乡村家长、乡村学生三方形成教育共同体。
原理解析
一、发挥调节作用,为家校合作构建和谐的沟通关系
乡村学校与家庭偶发的冲突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理解不够,双方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这类冲突事件一旦经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加上不良媒体的恶意编造,容易造成家校矛盾的激化,甚至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家委会应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疑问,帮助学校了解情况改进工作。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但有研究者在华东某县20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显示,仅有10所中小学建立了家委会。即便如此,这10所学校的家长中,仅有17.6%的家长明确表示知道本校有家委会;39.4%的家长认为本校没有家委会,其他42.6%的家长表示不清楚;而在没有家委会的学校,12%的家长却认为学校有家委会。有意思的是,该研究者的研究也发现,建立家委会的学校,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会高于没有设立家委会的学校。
家委会是家长参与学校的组织,其成员应当具有代表性,即不同阶层或者类型的家庭、不同社区的家庭都要有自己的代表。因此,作为班级家庭共同选出的代表,乡村家委会代表的是班级家长的共同利益,其最终旨归就是促进班级的良性运转。当个别乡村家长出现与学校意见不合时,家委会可以充分了解这些家长的诉求,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从而减少家校冲突的发生。当有些乡村家长不理解学校教育、不想参与或不知道如何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时,家委会要发挥自己的协调作用,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一同参与学校事务。因此,乡村家委会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进而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二、发挥纽带作用,为优化乡村教育环境提供支持
《指导意见》指出:“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相较于城市而言,自然淳朴的乡村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都是值得挖掘的教育资源。因此,乡村家委会可以发挥家长作为乡村主人翁的优势,协助班主任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如湖北省某中学的家委会成员参与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七年级学生到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八年级学生到宜昌市鸣翠谷参加野炊活动;九年级学生到宜昌市夷陵区“最美山村”官庄远足。湖北省某小学整合家长资源,使校外实践活动延展到职业体验系列、生态人文系列、健康自护系列、劳动体验系列、社会民生系列等实践活动。这些宝贵的经验启发我们乡村家委会可以动员家长们为乡村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践及研学活动场所,优化素质教育。
乡村家长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知识、生活方式、爱好特长,也可以成为乡村学生学会生活、关爱生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乡村教育人文资源。乡村家委会可以发挥纽带作用,了解其他家长的职业、特长等情况,邀请更多的家长参与开发具有乡村家长特色的教学课程。因此,乡村家委会的建设有利于开拓学校更全面的教育环境,真正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
三、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实现乡村学校的多元治理建言献策
《指导意见》指出:“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许多乡村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与实践。通常校方会召集家委会代表参加家委会例会、家长会、专题研讨会、家长座谈会等会议,通过家委会向其他家长宣传学校的近期工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及协助校园民主管理。在这方面,城乡具有相通性。如上海某小学组织的家委会期末工作总结会,参与“课程督学部”工作的家长代表进行了总结回顾。一年级家长代表以学生“绿源积点站”活动为切入点,建议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二年级家长代表则希望多举办专题讲座。这些类型的家委会运行模式在乡村同样可行。
乡村家委会还可以在学生健康饮食、校园安全、心理健康等学校活动中,发挥组织、协调、参与等积极作用。乡村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决策团队的整体力量,丰富学校管理的参与主体,整合多元化的治理力量,提高乡村学校的治理水平。
方法指导
组建家长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整合家长资源,保障学生与家庭的最大利益,促进家校双方的理解与互动。目前乡村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还相对较弱,如何组建一个和谐、专业的家委会,乡村学校可以从选拔得力的家长委员入手,发挥乡村家长优势,层层突破难点,打造家校共育的新局面。
一、多方了解和动员,组织有力的家委会
家委会是班级家长群体的核心组织,成员必须热心参与班级活动,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能带动其他家长一起参与班级活动。班主任在推选家委会成员时,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动员,为组建优秀的家委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更新观念,鼓励乡村家长参与家委会
有些乡村家长对家委会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还有些家长并不知道家委会的存在。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第一次家长会上进行相应的介绍及动员,让乡村家长对家委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如有教师在开学初的首次家长会上介绍班级家委会的定位、功能和职责,帮助家长了解家委会组织;介绍以往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强调家委会的重要地位,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发布家委会招聘启事,明确岗位职责,鼓励家长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这种集中宣讲的方式比较高效。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个别接触、唤醒家长前期经验等方式进行。
(二)全面了解,寻找合适的家委会成员
推选家委会成员要有明确的目标。家长要有爱心、乐服务;要明事理、善沟通;要有时间、较灵活;在职业方面尽量体现多样化。班主任要多途径、多角度了解家长,通过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与家长的日常交谈、班级群的反馈、班级事务的参与、家长的职业及孩子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观察。本节案例的作者在开学前两周,除了与家长交谈、与孩子交谈、察看班级群反馈、了解家长职业等,还进行了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从而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合作思想,为寻找合适的家委会成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真诚邀请,达成家校合作共识
班主任可以进行亲笔写邀请函、颁发聘书等仪式,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合作的诚意。如武义县M小学一(4)班朱老师就在家委会选举前给各位家长写了一封邀请函(见图1-4)。
图1-4 家委会邀请函
这类型的邀请函明确了家委会的定位,体现了家校合作的理念,能较好唤醒乡村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民主选举,成立家委会
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而成的家委会,能更有效地发挥其纽带作用。如可以采用自荐和他荐的方式产生家委会委员人选,家长们录制微视频进行竞选发言,班主任在班级群中组织民主投票,最终产生家委会成员,并在其中确定一位大家信任、能力强的家长为家委会会长。民主选举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不同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整合不同家长的资源,极大程度调动了乡村家长们的积极性。
二、依托家校合作,建立乡村家委会联盟
(一)健全家委会制度,明确分工及职能
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委会建设流于形式、职能缺失等不足,使家委会逐渐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家委会成立后,教师可以促进召开第一次家委会会议,讨论制订家委会规章制度、职责及分工等,规范家委会的日常运作。例如武义县M小学一(4)班家委会就设置了主任、副主任各1名,后勤部、宣传部、策划部主任各1名,分工如图1-5所示。
图1-5 M小学一(4)班家委会组织结构
而校级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可以视学校规模而定,每班推选1~2名代表,组成校级家长代表大会,再由家长代表大会推选出家委会委员,进而推选出主任委员等人选。只有职责明确,家委会成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乡村教师要注意家委会工作是否会出现权利危机。权利危机即家长代表寻求特权,或者长期固定的少数人参与,导致不公。因此,家委会一定要增强代表性,及时改选、补选,吸引更多家长参与。乡村教师要将家委会换届改选工作落实到位,并不断完善家委会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让家委会时刻保持不变的“家校合作”初心及无私奉献精神,继续激活创新动力,保持热情与活力。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激发家委会能量
1.乡村教师要对家委会成员的工作予以及时的肯定
用一双慧眼发现他人的闪光才能与奉献精神,真诚地称赞,这才是鼓舞人心的最好方式。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期结束家长会上,与孩子们一起给家委会成员颁发“美丽家长”的奖状,以表达对家委会工作的认可及鼓励。例如,M小学每学年开展十佳“红鹰家庭”表彰会,每学期举办“优秀紫马甲大员”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肯定了家委会成员的工作,成功激发了家委会成员的积极性。乡村家长同样需要这样的鼓励,因此乡村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变为这样的欣赏者、鼓励者。
2.乡村教师要对家委会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
家长爱孩子、爱参与,却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参与变成干预。因此,家委会在尽力吸收教育专业人士参加的同时,还要努力了解和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重新理解孩子、教师和学校教育。
一要主动、及时告知工作目的及要求。在家委管理班级事务或组织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乡村教师要将工作目的及要求详细地告知,为家委会梳理工作方向,并适时给予有效指导。这样,家委会成员会更加有针对性地投入工作,从而提升活动的成功率,树立家委会的权威性。
二要引导乡村家长学习相关知识。为了降低乡村家委及热心家长的专业危机,乡村教师应该多渠道向家长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武义县M小学创办了家长学校,组织开展了“明招讲堂”“牵着孩子,走进阅读世界”“做一名有远见的家长”等一系列学校文化、家庭教育及法律知识讲座,以此更新家长的育儿思想,传递育儿经验,促成教育实践的改变。
(三)激发家委会成员主体意识,凝聚形成家校共同体
乡村家长可以深度参与教育工作。乡村教师要充分肯定乡村家长们的创造性参与,同时组织家委会参与后续的班级建设。如在确定中队名时,武义县M小学一(4)班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由家委会发起中队名征集活动,经过投票确定中队名为“大雁中队”,并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有效沟通”“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作为目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确定的中队名让家长、学生更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中队名的美好期待成了大家共同的团队愿景,大家也就更容易心往一处使。又如家委会例会上,班主任朱老师向家长们汇报班级现阶段的工作计划,并针对家委会收集的现阶段家长们教育中的困惑,制订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如策划“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等活动项目,鼓励家长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四)鼓励家委会了解家长综合诉求,有效促进家校合作
像武义县M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家长们大多是来自不同省市的务工人员,文化差异较大,常有意见不一致或需求不同的情况。因此家委会要尽量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中吸纳人员才能更具有代表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全体家长。
1.鼓励家委深入班级家长群体
家委会可以积极引导家长自由组队,同时家委成员要多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家长的诉求,同时破解大班额校外活动组织难等困境。一个班一般可分为6~8组,家委会成员可深入各组兼任小组长。这种横向展开的组织方式,可以让家委会更深入地了解家长群体,更有效地组织动员,以开展更高品质的活动(见表1-1)。
表1-1 武义县M小学一(4)班第一小组分组
2.助力家长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乡村教师可以引导家委会成员开展简单的调查研究,并对问题进行科学判断,避免以偏概全。基于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组织家长对当下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商讨。武义县M小学一(4)班家委曾就“您希望家长委员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对家长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4位家长希望家委会组织开展家长之间教育心得的交流会,19位家长希望家委会能经常组织一些亲子活动,18位家长希望家委会能考虑定期开展各类安全知识讲座,占诉求的前三位(见图1-6)。
图1-6 M小学一(4)班家委会组织的问卷调查
针对以上家长诉求,家委会借助班级群先后组织了“专家指导的教育类文章的学习会”“家长开放日心得讨论会”“班级优秀家长教育经验学习会”“协助孩子读拼音的教育方法讨论会”等活动,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了家长课堂、校外研学、亲子“护蛋行动”等系列活动。
三、发挥家委领导力,带动家长参与班级各类活动
班级家委会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班级家校合作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家委领导力,通过家委会邀请更多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活动,以此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同时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
(一)树立形象,激发全体家长的积极参与
为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委会成员之间要各尽所能地友好相处,认识到教育公平性,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优秀家长的形象。同时乡村教师要协助家委会成员在班级家长中明确家长代表、活动组织者、爱心服务者、计划执行者的角色定位,给予家委会肯定,以便于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如文明监督岗轮流安排、班级财务管理、运动会等学校活动的志愿者招募工作。家委会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的形象能激发全体家长的积极性,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勇敢让权,助力家长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
乡村教师应改变家委会的出现会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受限的固有认知,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同时运用自身丰富的育人方法和教学经验,在策划和组织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实现协同育人。有学校在“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等教育政策的导向下,以班为单位,充分挖掘、整合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以班级家委会为主导,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课堂、社会课堂。这类研究成果启发我们,乡村家长拥有比教师更多的社会资源,乡村教师要引导家委会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并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多措并举发挥家委会在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例如,武义县M小学一(4)班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日“护蛋行动”。另外还开设了一系列家长课堂,例如小李妈妈开展了系列“中草药课堂”;小天、小钱家长一起策划组织了红色研学活动(见图1-7)。这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家长的自信心,发展了其领导能力,也持续优化了乡村家校合作活动与工作机制。
图1-7 乡村家长组织的红色研学活动
(三)岗前培训,链接家长参与各类综合评价
家长参与各类综合评价也相当重要。家长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教师不同,以家委会为代表的家长群体应当在班级建设、学生活动的评价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下,家长的参与更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发展。如武义县M小学在一年级乐考、少先队知识考评、眼保健操比赛等活动时都会邀请家长来当评委。家委会需要提前进行岗前培训,组织班级家长志愿者了解比赛规则,将评分标准传达到位。
同时,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能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家长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乃至于积极参与,也能促使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如武义县M小学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委会推荐的家长代表参观校园,了解校园文化(见图1-8);进班级听课,并对学校教育及教师课堂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见图1-9)。
图1-8 家长开放日校园文化宣讲现场
图1-9 家长开放日家长意见反馈调查
M小学不仅在学生比赛中加入了家长角度,让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让家长了解了不同孩子的水平状态。同时,还在学校教育及教师课堂满意度方面征求了家长意见,增加了家校双向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与班级家委会合作而非把工作完全转嫁给学生家长,这需要循序渐进,形成与乡村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
总之,在乡村学校、班级组建家委会的最终目的是整合家长资源,保障学生、学校与家庭的最大利益。乡村教师在家委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乡村家长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旁观者转变为乡村教育的协同者,以此形成乡村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让乡村教育更有品质。
问题思考
一、班级如何完善并保障家委会的规范运行?
一些乡村家委会在学校及班级决策参与中仍存在一元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问题。在教育现代化和学校治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立足乡村特点,完善并保障乡村家委会的规范运行,建立支持平台,发挥其决策、监督、参与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校方如何为乡村家委会提供系统的指导?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可以给予乡村家长专业的指导,促成其发展。但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目前的指导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可以促成乡村家委会成员教育观、学习观的变革,从而促成成员组织、协调、沟通、管理等能力的提升,形成具有文化力量的乡村家委会团队。因此就需要乡村学校研究如何整体设计相关工作,综合性地支持各年级、班级的家委会建设工作。
三、社区如何参与乡村家庭教育指导?
国家提倡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的责任。然而乡村家委会对三方合力的教育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社区教育资源的了解。同时在与社区合作的活动中,也会出现协商不到位、组织不力的情况。家委会如何处理和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获得社区的支持还有待系统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如何设立社区家长学校,如何发挥社区对乡村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作用,也就变得更为迫切。
未来发展
一、提升乡村家委会成员的专业素质,扩大影响力
为保证家委会的影响力,乡村学校可以组织家委会参加各类教育知识讲座。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家委交流会等形式,主动为家委会成员解读教育目标,使其更好地了解学校现阶段的教育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各成员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乡村家委会也要主动学习相关教育知识,提高家委会的文化力量,通过家委会向更多家长解读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影响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提升班级家长的凝聚力。
二、健全乡村家委会工作机制,提高参与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为乡村学校家委会建设搭建平台,将家委会各项职能正规化,完善相关制度,补充相关家委会工作细则,明确经费管理办法。除此之外,也需要制定家委会评价奖励机制,通过现场考察、家长问卷等方式,对家委会工作进行考评,以此提升工作效力。
乡村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设立专门的“家委会办公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转变乡村教师对家长的态度,保障家委会热情投入的长程性,并提高家委会成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其参与度。
三、推进乡村家委会组织建设,促进多元化
目前家校合作和家委会组织建设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及其在治理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以德国为例,其学校家长会是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会员费和社会捐赠是其主要的经费来源;其组织层级总体可以划分为五层,即班级、学校、区级、州级和联邦。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校情借鉴这样的模式,形成家校共育新格局,进而完善家委会的组织结构,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并发挥重要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