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 习近平之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纵深的历史眼光、深远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审视历史、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他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运用历史思维,从中华文明和中国大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审视、思考和追问当代中国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不可割裂。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脱离了党情、国情,就不可能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也就难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更不能开创未来。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明确提出“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命题,我们称其为“习近平之问”。在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无论是对国内问题的审视,还是对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思考,都不断提出追问。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掌舵人、中国的领航人,他提出这个命题,不仅是对中国政治本体问题的拷问,而且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现实趋势和未来走向的思考和审视。

“习近平之问”是一个经典的哲学三问的命题,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这个命题的回答不仅使我们思考如何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而且引发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新中国是怎么来的?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中国道路?又将往哪里去?运用历史思维,审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党百年来的历史,既是对党的本源之问、历史之问,也是党将走向何方、如何走的时代之问和未来之问,正是这三问,才有了“赶考远未结束”的告诫,“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决心,“不断深化自我革命”的历史性回答。这三问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把握当下、走向未来,审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如何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找准政治航向提供重要指引。

一、我是谁:本源之问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运用历史思维,就要明了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和大潮流。“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历史思维必然要把握和回答的基本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和智慧。习近平是具有深沉历史思维的领导人,多次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运用历史思维始终坚持发展眼光和全局视野,“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

在“习近平之问”中“我是谁”是本源之问,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回答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为寻求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怀有“明道救世”传统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及不甘屈辱的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前赴后继探索救国之路,探求如何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路。从纵深大历史视野中进行审视,在各个不同派别提出的各种不同救国方案中,为何只有在南湖红船上十几位“书生”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洗刷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又是什么?建党百年的惊涛骇浪和光辉历程向世界揭示:建党之初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

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逻辑起点,也是党的宗旨和初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初心和使命是由其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利益至上,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使命所在、价值所在、生命所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走过百年的历程始终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出发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6]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之心,价值立场,不忘初心的宗旨意识和历史自觉政治宣言的担当精神。

二、从哪里来:历史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命题。“我们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7]如果忘记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就会迷失方向,更遑论到哪里去。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史的纵深大历史视野,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弄清楚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才能知道今后往哪里去,从而确定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命题,就是要提醒全党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上海和嘉兴,瞻仰党的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重温党史和入党誓词,追寻党的精神密码,探寻党的梦想起航之地。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征程中,肩负起历史重托和对人民承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使中国人民迈上“强起来”的光明前景。

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结果。得到这个结果极不容易。”[8]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弄清楚我们党“从哪里来”,在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9]“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明白“我是谁”,更要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故此,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中,了解我们党百年来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运用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这也是对“从哪里来”历史之问的铿锵回答。

唯有从建党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深处搞清楚“我是谁”的本源之问,才能对“从哪里来”的历史之问和“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有更加清晰的答案。

三、到哪里去:时代之问

研究历史,是为了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为了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开辟未来。当下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当下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为我们“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提供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相继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为实现“强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坚定“四个自信”到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无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首巨轮“继续前进”,为实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努力奋斗。这也是对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到哪里去”“走向何方,如何走”这个时代之问的答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0]通过回望历史可以了解我们党如何走过艰难险阻,经历了哪些苦难,才铸就“站起来”“富起来”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切勿在喝彩声中丧失革命精神,陷入不思进取的状态,越是接近民族复兴,就越“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1]务必牢记目前“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12]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党就越要回望初心和使命,更加明晰“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完整绘就实现“强起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13]我们党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征程,永远保持初心和使命,继续前进,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引领中国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就一定能够顺利迈过“历史三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起来”的光明前景一定能够实现!这也是对中国走向何方的响亮回答。

“习近平之问”,穿越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时空,延伸至迈上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从时间坐标上来分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实现了“站起来”(1921—1978);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富起来”(1978—2012);十八大之后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刚刚迈上“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故此,从十八大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强起来”(2012—2050)的阶段。将“习近平之问”置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对“站起来”的历史溯源、“富起来”的历史转折和“强起来”的战略思考与前景展望的考察,全面分析在百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进程中中国发展“三部曲”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透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演进脉络,揭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交织延展的完整图景,凸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站在历史交汇期和新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唯有深刻总结“站起来”“富起来”的成功经验,吸取其间艰辛探索获得的深刻教训,怀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树立直面当下的问题意识,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找到通往“强起来”时代前进的路标。保持清醒的“赶考”心态,居安思危,永葆革命精神,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航标灯塔和价值遵循,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起来”的光明前景汇聚起“当惊世界殊”的磅礴力量。

注释

[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第2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第171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第12页。

[4]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第4页。

[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第2版。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8]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

[9]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6月23日第1版。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

[1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第2版。

[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3版。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