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岩层

其中,碳酸盐岩的过渡类型岩石主要由方解石(50%以上)组成,矿物成分为碳酸钙(CaCO3),而白云岩则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矿物成分为碳酸钙镁(CaMgCO3)。

鲸鱼湾是南极洲鲸鱼洄游的必经之地和重要的聚集地点。

1911年,挪威著名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正是选择从这里登陆,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位征服南极的人,这一壮举使得鲸鱼湾在探险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龙水峡地缝景区内的岩层构造极为独特,其中溶蚀裂隙十分发育。

这里的地层属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距今大约2.3亿至1.95亿年,沉积厚度达到490至560米,主要由灰色薄层到中厚层的泥质灰岩、灰岩以及夹含钙质页岩构成。

这些岩石的原始沉积环境为浅海环境,表明它们是由海水中沉淀出的碳酸钙逐渐聚集沉积而成的石灰岩。

这说明,如今作为陆地的龙水峡地缝,在2.3亿至1.95亿年前还是一片温暖的浅海古地理环境。

与之相邻的天坑三桥风景区的地层则属于三叠系嘉陵江组,而越往景区东南方向直至武隆地区,地层则变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及侏罗系珍珠冲组。

岩层自西北向东南至武隆城区呈现出由老变新的替变现象,这表明龙水峡地缝位于武隆向斜的单斜面上,这些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于龙水峡地缝的发育。

如果要想深入了解龙水峡地缝的发育及形成过程,不仅需要知道其有利的构造条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生成的物化机制。

龙水峡地缝是地貌科学分类中的一种岩溶地貌,在国外又被称为喀斯特地貌。

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可溶性岩石作为物质基础,并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经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可溶性岩石的共同作用逐渐演化而成。

武隆地区与鄂西一带古生代地层出露广泛,碳酸岩厚度大,分布广泛,为该地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纯粹的碳酸岩非常坚硬,乌江流域的许多峡谷、陡壁、悬崖及高大山脉都是由这种岩石构成。

尽管这些岩石极为坚硬,但自然界中的水流却能逐渐将其溶蚀,这是因为碳酸盐岩一旦与碳酸溶液接触,就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形成碳酸氢钙。

这种液态的水溶液会随着水流的运动离开原地,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塑造出壮观的岩溶地貌。

自然界中的水通常都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CO2)气体,这些气体与水分子结合后形成碳酸(H2CO3)。

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会进一步离解成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离子(HCO3—)。

其中,H+离子具有极高的活性。

当含有大量H+的水与石灰岩(主要成分为CaCO3)接触时,H+离子会与CaCO3中的碳酸根离子(CO3)结合,形成碳酸氢根离子(HCO3—),从而使钙离子(Ca2+)从岩石中分离出来,导致CaCO3溶解于水中。

这一化学过程的速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