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李秦援董

荆州,襄阳城。

去年刘备击败秦温、黄祖、韩玄、刘度、赵范、金旋联军,连夺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六郡,一统荆州。

如今,刘备坐拥荆州九郡,兵强马壮,威名远播。

他立于襄阳城头,目光如炬,眺望着远方风云变幻的天际,心中暗自筹谋着未来的霸业。

“董卓乱政,朝廷危矣。吾虽偏安一隅,然身为汉室宗亲,岂能坐视不理?”刘备心中暗自思量,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坚毅与决绝。

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董卓的庞大势力,必须联合天下诸侯,共谋大计。

于是,刘备修书一封,遣使送往各地,诚邀诸侯共商讨董大计。

且说那使者快马加鞭,一路奔波,终将刘备的书信送至各路诸侯手中。

诸侯们闻讯,纷纷响应,誓要共除国贼,恢复汉室正统。

曹操在陈留接到书信后,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董卓欺压百姓,荼毒生灵,吾等身为汉臣,岂能坐视不理?吾愿率部出征,共讨董贼!”

袁绍在渤海接到书信,亦是怒不可遏,当即召集麾下文武,商议讨董大计。

他挥毫泼墨,写下讨贼檄文,誓师出征,要与董卓决一死战。

孙坚在江东亦收到刘备的书信,他本就是一位勇武过人的将领,闻讯后更是热血沸腾,誓要率领江东子弟,为汉室除害。

一时间,天下诸侯群起响应,各路大军纷纷向洛阳进发,誓要将董卓斩草除根。

而此时的董卓,却还沉浸在独揽大权的得意之中,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浑然不觉。

他每日里在洛阳城中花天酒地,纵情声色,完全不顾朝廷大事和百姓疾苦。

李儒见状,心中暗自忧虑,他深知董卓如此行事,必将惹怒天下人,引来无穷祸患。

于是,他屡次劝谏董卓,要他收敛行径,广纳贤才,以图长远之计。

然而,董卓却对李儒的劝谏置若罔闻,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

他的所作所为,终于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

李儒无奈,只能摇头叹息,暗自感叹董卓的昏聩不悟。

他深知,以董卓的残暴和贪婪,迟早会将洛阳城乃至整个天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且说各路诸侯大军压境,声势浩大,如同狂风骤雨般向洛阳袭来。

曹操、袁绍、孙坚等诸侯各领精兵强将,誓要将董卓的势力连根拔起。

刘备亦不甘落后,他亲自率领荆州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洛阳。

一路上,他严明军纪,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百姓们闻讯,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誓要助刘备一臂之力,共除国贼。

董卓闻讯大惊,急忙写信请河东太守李世民和九原太守秦昊求援。

当李世民收到董卓的书信后,他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李世民深知董卓的残暴不仁,其祸乱朝纲、欺压百姓的恶行早已传遍天下。

然而,身为河东太守,他亦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倘若董卓真的被诸侯联军所灭,那接下来的乱世之中,又有谁能保证河东的安宁呢?

他凝视着书信上董卓焦急的笔触,心中暗自思量。

李世民深知自己不能坐视不理,毕竟董卓此刻仍是朝廷的权臣,他的存在对于维持某种微妙的平衡尚有价值。

再者,李世民心中亦有一股豪情壮志,他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于是,李世民迅速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出兵支援董卓之事。

他慷慨陈词:“董卓虽恶,但此刻他仍是朝廷之臣。诸侯联军来势汹汹,若董卓覆灭,天下将更加混乱。

我等身为汉臣,岂能坐视不理?吾愿率部出征,支援董卓,共抗诸侯联军!”

众将闻讯,纷纷响应。

他们深知李世民的智勇双全,更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敌。

于是,河东大军迅速集结,整装待发。

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洛阳。

一路上,他严明军纪,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百姓们闻讯,虽然对董卓的恶行深恶痛绝,但也明白此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敌的道理,于是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当李世民的大军抵达洛阳城外时,董卓亲自出城迎接。

他望着李世民那坚定的眼神和整齐划一的军队,心中不禁暗自庆幸。

他知道,有了李世民的支援,自己或许能够暂时抵挡住诸侯联军的攻势。

然而,董卓并未因此收敛行径。

他依然沉迷于权势之中,对李世民的劝谏置若罔闻。

李世民虽然心中忧虑,但也只能尽力而为,他深知在这场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命运。

且说诸侯联军见李世民率军支援董卓,不禁大怒。

他们纷纷指责李世民助纣为虐,誓要将他与董卓一同消灭。

而秦昊收到董卓的书信后,想起之前在洛阳受到董卓给的污辱。

但董卓又是自己的岳父,面上不帮又过不去。

于是让侍卫去请岳飞、王翦、王猛、司马懿、范仲淹来这里相议。

秦昊坐在九原郡的郡守府内,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董卓那字迹匆匆的求援信。

信中董卓的言辞恳切,带着一丝末路英雄的悲壮,却也难掩其往日的跋扈与嚣张。

秦昊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对董卓昔日的侮辱记忆犹新,那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尊严的践踏。

另一方面,董卓毕竟是他的岳父,且不论其人品如何,至少在目前,董卓的存在对于维持某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还有其必要性。

“报!”一声响亮的通报打断了秦昊的思绪,侍卫匆匆走进,禀报道:“大人,岳飞、王翦、王猛、司马懿、范仲淹五位大人已到,正在厅外等候。”

秦昊闻言,精神一振,这五位都是他麾下的得力干将,各有千秋,智勇双全。

他迅速整理思绪,起身迎了出去。

“诸位先生(将军),快快请坐。”秦昊热情地招呼着,待众人落座后,他开门见山地说道,“董卓来信求援,诸位有何看法?”

岳飞首先发言,他声音洪亮,正义凛然:“董卓欺压百姓,荼毒生灵,实乃国之大贼,人人得而诛之。

吾等身为汉臣,岂能助纣为虐?”

王翦则显得更为冷静,他缓缓说道:“岳飞将军言之有理,但董卓此刻仍是朝廷权臣,若其覆灭,天下必将更加混乱。

我等需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王猛则补充道:“董卓虽恶,但诸侯联军来势汹汹,其背后之图谋更需警惕。

吾等需谨慎行事,以免落入他人圈套。”

司马懿则是一脸深沉,他轻抚长髯,缓缓说道:“董卓之存亡,关乎天下大势。

吾等需审时度势,既要考虑个人恩怨,更要顾全大局。”

范仲淹则是一脸忧国忧民之色,他说道:“董卓之恶,罄竹难书,但百姓亦需安宁。

吾等需寻一良策,既能除贼,又能安民。”

秦昊听着众人的意见,心中渐渐有了计较。

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董卓虽恶,但此刻他仍是朝廷之臣,诸侯联军来势汹汹,若董卓覆灭,天下将更加混乱。

吾意已决,将亲率大军支援董卓,共抗诸侯联军!”

众人闻言,虽心中各有想法,但均知秦昊决定已定,纷纷起身领命。

秦昊迅速调集大军,整装待发。

他深知此战非同小可,不仅关乎个人恩怨与朝廷安危,更关乎天下百姓之福祉。

大军出征之日,九原郡百姓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秦昊望着这些淳朴的百姓,心中暗自发誓,定要早日平定战乱,让百姓重归安宁。

且说秦昊大军一路疾行,终于与李世民大军会师于洛阳城外。

两军汇合,声势浩大,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虎牢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