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讲啦!中国史:明朝
- 鸮胖等编著
- 1715字
- 2023-10-17 11:27:00
敌国破,谋臣亡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汉代名将韩信因被诬陷而发出这样的悲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元璋与刘邦都是平民出身的皇帝,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两人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刘邦那会儿为保自己的江山社稷,也就杀杀对自己有威胁的武将,这一行为尚能理解。而朱元璋不但杀武将,连一些文官也不放过,谁要是有一点儿风吹草动,朱元璋就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刘伯温很聪明,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一心想归隐。原本以为告老还乡可以安养余生,可是事情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刘大哥身不在江湖,但江湖有他的传说。当了宰相的胡惟庸因与他不和,又貌似听了些小道消息,说自己之前迟迟做不了宰相皆因刘伯温曾经在朱元璋面前说过自己的坏话。
胡惟庸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刘伯温早已离朝,而他也早已做了丞相,偏就这块心病放不下去。于是寻了个借口,状告刘伯温竟然找了个有“王气”的坟地,其行为对皇家有冲。
本来就怕臣子会图谋不轨的朱元璋一听,这还了得,先剥了刘伯温的官禄再说。刘伯温一听说此事,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应天,他明白朱元璋的性格,多疑残暴另加对皇权的贪婪,他要老老实实地待在天子脚下,让朱元璋眼见心安。
刘伯温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刘伯温,朱元璋是有所顾忌的,明目张胆地除去刘伯温说不过去,再说马皇后一直反对自己滥杀功臣,所以这一次朱元璋玩了一次借刀杀人。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后不久,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儿子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胡)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们)蛊了。”朱元璋又玩了一次推卸责任的把戏,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善长和胡惟庸身上。刘伯温的儿子再有怨言也不敢明言,他深知眼前的人是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胡惟庸这个丞相的权力是越来越大了,到了不翦除不行的时候。先看看朱元璋给其定的罪名——擅权植党?植党,顾名思义,一定牵连了一群人,于是凡是有牵涉的人统统被杀。匪夷所思的是,胡惟庸被处死后,他的罪状是一年一个台阶地上涨,越涨越大,由“擅权植党”到“通倭通虏”再到“谋反”。每一次罪状的升级就牵涉一大批人,所牵涉的人数是越来越多。朱元璋毫不手软,只要是与胡惟庸有瓜葛的,无一幸免。后来连李善长也牵涉进来了。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朱元璋曾赐其两个免死金牌,其子还另有一个免死金牌。可是此一时彼一时,77岁的李善长不但不能幸免,还波及其一家七十多口被杀,只余其子免受其难——皆因是朱元璋的驸马爷。
光胡惟庸一案,被杀的功臣及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此为史上著名的“胡党事件”。
事情远还没有结束。后来又发生了一起“蓝党事件”。蓝党的“创始人”是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当年蓝玉在常遇春麾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
蓝玉自恃是有功之臣,骄横跋扈,侵占民田,忘乎所以。当御史询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回师后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
朱元璋农民出身,当皇帝后最恨的就是欺压百姓又目无王法的人。蓝玉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朱元璋极大不满。当然,令朱元璋不安的还有蓝玉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他手里的军权。
朱元璋当机立断,命锦衣卫发兵捉捕,自蓝玉以下,一一拿到殿前,先由自己亲自问讯,继由刑部锻炼成狱,无论是真是假,一股脑儿当作实事,遂将他一并正法,并把罪犯族属尽行杀死。“蓝玉党案”共弑杀一万五千余人,所有元功宿将,几乎被一网打尽。
后来连太子老师宋濂的孙子也被牵涉进去了,朱元璋杀了宋濂的孙子仍不解恨,还恨屋及乌一定要治宋濂的罪。后来被马皇后晓之以理劝了下去。宋濂虽没被杀头,却被流放到边外。
有史记载,朱元璋是担心太子朱标太过仁厚了,而这些功臣又居功自傲,怕自己千古之后,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说“敌国破,谋臣亡”不是单纯的残忍,而是君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做出的行为,功臣再重要,比起江山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