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测不可少

自我血糖监测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调整血糖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准确自测血糖值的方法

如果自我测量不得当,可能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有误导作用。为了保证自测血糖数据准确,糖尿病患者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几点,正确掌握测量方法。

温馨提示:有的血糖仪是先将试纸插入血糖仪中,再将血滴在试纸上,因此使用时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自测血糖注意事项

△有些血糖仪要在测试前调整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盒的代码相一致。

△取血部位酒精消毒后,须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避免酒精与试纸条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糖检测值不准确。

△采血量必须能够完全覆盖试纸的整个测试区。血量不足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值偏低;如血量太多溢出测试区,不仅会污染仪器,还会引起检测结果误差。

△应尽快检查,以保证血糖检测的质量。

患者血糖的自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的自测频率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清楚自己的测血糖频率,可以帮助患者自觉地遵守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初发病或需调整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每周至少测 4 次,每次最好选三餐前空腹、三餐后 2 小时和睡前等时间点。

·病情稳定者·

每月测6~8次。如果遇上感冒发热等情况时,应该增加监测次数,每天测三四次。

·血糖波动大、病情不稳定者·

每天监测 4 ~ 7 次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包括三餐前空腹、三餐后 2 小时和睡前 7 个时间点,必要时加测凌晨 2 点时的血糖值。

·药物治疗者·

每周监测 2 ~ 4 次空腹或餐后 2 小时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 3 天,每天选三餐前空腹、三餐后 2 小时和睡前 7 个时间点测量。

·不用药物仅饮食、运动干预者·

建议每周测5~7 次血糖,每次选三餐前空腹、三餐后 2 小时和睡前等时间点,并通过测量结果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不同时间点监测血糖值的意义

·空腹血糖·

从前一天晚上10点起禁食、禁水, 至次日清早6~8点未进餐时进行测量。

这个时间段的血糖值一方面体现胰岛B细胞的残存功能控制夜间基础血糖和凌晨升高血糖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如果此时间段血糖高出正常范围,说明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和降糖药的远期疗效均较差。

·餐后 2 小时血糖·

从进食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 2 小时进行测量;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从喝第一口葡萄糖水开始计时 2 小时测量。

餐后 2 小时血糖可以反映胰岛素分泌能力、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情况。糖尿病早期患者中,70%~ 80% 都是先有餐后血糖高,随后才开始空腹血糖高。这是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以及进食后早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高峰随之后延导致的。

·餐前血糖·

在午餐和晚餐前进行测量。

餐前血糖能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和降糖药的远期疗效。检测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量。

·睡前血糖·

夜间临睡前进行测量。

睡前血糖可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也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积极检测睡前血糖,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夜间加餐,预防夜间低血糖。

·夜间血糖·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选择测定时间,一般是午夜 0 点~凌晨 3 点进行检测。

正常情况下,夜间应当是一天中血糖最低、最平稳的时候。检测夜间血糖主要用于判断夜间是否有低血糖、是否需要调整治疗以及了解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空腹血糖高时,夜间血糖小于 4.5 毫摩尔/升提示可能是由于夜间低血糖引起的空腹高血糖;夜间血糖大于 5.5 毫摩尔/升,空腹血糖高可能是黎明现象。

·随机血糖·

指任意时间点测得的血糖。

一些特殊情况,如进食的数量和种类、饮酒、劳累、剧烈运动、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都会引起血糖的明显波动。检测随机血糖,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血糖变化。同时,如果有“三多一少”的症状,“随机血糖”大于 11.1 毫摩尔/升,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体重、血压莫忽视

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自测体重、血压,以及腰围和臀围,至少每月一次。因为高血压会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者使并发症程度加重,所以,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压,正常血压值应不超过 130/80 毫米汞柱。

糖尿病属于代谢异常性疾病,代谢异常会影响人的胖瘦。在某种程度上,患者体重的变化反映病情的变化,只要患者的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的±20%范围内都属于正常。

糖尿病患者的腰围越大,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因此,定期测量腰围也是患者必不可少的“功课”。男性患者的腰围应控制在 90 厘米以内,女性患者的腰围应控制在 80 厘米以内。

给自己建个小档案

开始测血糖了!